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我的西園之緣——西園寺紀念畫冊後記

  我的西園之緣

  ——西園寺紀念畫冊後記

  濟群法師

   我與西園寺的因緣,不知不覺,已有叁十年了。

   1980年,我從鼓山湧泉寺前往中國佛學院就讀。此後4年,多次往返于福建和北京。因爲蘇州有一些同參道友,便將此地作爲旅程的中轉。環境清幽的古刹西園,自然成了挂單的首選。在這裏,與西園寺的前兩任住持明開老和尚、安上老和尚結下了善緣。

   畢業後,我先後在福建佛學院、閩南佛學院任教,其間也多次來到西園寺參學。教學之余,我從上世紀九十年代初開始面向社會弘法。最早是在南普陀寺爲信衆開設系列講座,此後就不斷應邀到全國各地舉辦講座,積累了一些教育和弘法經驗。

   1996年,西園寺籌辦戒幢佛學研究所,安上老和尚希望我來主持工作。安老對研究所的未來發展寄予厚望,圓寂前還特別寫信給我,留下一番殷切囑托。秉承安老的心願,我正式參與西園寺的弘法事業,和有志于佛教教育的法師、學者們一起,共同實踐我們的一些理想。在十多年的探索中,我們不斷積累經驗,也不斷進行調整,希望總結出一套保留佛教自身傳統,而又契合當今時代的教育模式,以期在教界師資嚴重匮乏的情況下,仍能培養出一批批有能力荷擔如來家業的優秀僧才。關于佛教教育的理念,我曾在《漢傳佛教的反思》、《我理想中的僧教育》、《一個根本,叁大要領》等文章中作了闡述。值得欣慰的是,這些想法已在研究所的教學實踐中得到了不同程度的落實。

   1998年,普仁大和尚成爲西園寺方丈。在他的不懈努力下,西園寺在各方面都發生了有目共睹的巨大變化。這12年來,他一方面對發展僧教育和弘揚佛法投入了大量精力,另一方面,還爲西園寺的基礎建設殚精竭慮,日夜操勞。無論是恢複西園寺的曆史格局還是建造叁寶樓,都要耗費巨大的人力物力。而西園寺既不搞經忏,也不和旅遊部門挂鈎,要開展這些建設項目,談何容易。

   普仁大和尚不僅有獻身于佛教事業的願力,更可貴的是,始終保持著這份熱情和精進,從不懈怠,從不疲厭。具備這樣的素質,並非偶然。普仁大和尚信仰純正,年輕時就確立了“生死事大、無常迅速、輪回是苦、發心出離”的正見,向道之心非常堅固。再輔以自身的能力和膽識,使他對住持正法懷著強烈的使命感和責任心。在他的帶領下,西園寺已成爲全國知名的弘法道場,常住僧衆也從十多位發展爲百余人,弘法活動更是備受矚目。

   我雖有心弘法,但一直比較隨緣,不會積極地創造條件。如果沒有西園寺這個平臺,我對佛教教育和弘法的許多設想,也許至今只是想法而已,未必能夠得到落實。在多年合作中,普仁大和尚和我雖在做事方式上存在差異,但因爲有著共同的願力,所以,這些差異非但沒有帶來障礙,反而在磨合中起到了互補的作用,使我們都能從對方的長處中得到啓發和受益。

   目前,西園寺有定期的皈依共修活動,這和我對于佛教信仰建設的思考有關;有傳授菩提心戒的法會,這和我對于大乘佛教精神的思考有關;有“菩提道次第專修班”,這和我對于佛法修學體系的思考有關……此外,西園寺還開設有大型共修活動“菩提靜修營”、集體禅修活動“觀自在禅修營”、提供免費咨詢的“觀世音心理疏導熱線”,弘法書刊和音像也在絡繹不絕地出版發行。這一切,都離不開普仁大和尚的支持,離不開全體僧衆的承擔,離不開各地居士的護持。

   十多年來,西園寺雖然取得了一些成就,但從整個佛教事業的發展來說,從社會對佛法的需求來說,需要做的事情還有很多,未來的發展道路還很漫長。希望我們共同攜手,讓西園寺這個道場爲佛教承擔更多責任,爲社會帶來更多清涼,讓它真正成爲大家的民衆家園,成爲淨化心靈、提升品質的精神課堂。

   發心利益衆生,惟願正法久住!

✿ 继续阅读 ▪ 僧伽教育的檢討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