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精神與職業意識的貫通、法門與技術的融合,將是實用的。
進行這項比較研究的目的,是希望厘清宗教化導與心理治療關系,找到它們的關聯性和獨特性,俾使明確兩者的鑒別與分工,也有助于兩者的整合與互補。
醫學界明顯意識到一個耐人尋味的現象:看病診斷能力、處方用藥水平都很高的醫生,其治療效果不一定最好,更不一定是病人樂于接受的。可見臨床醫師的能力不完全決定于其專業能力。在宗教師和心理咨詢師那裏可能也存在類似現象。在這種情況下,我們爲了提升自己的方法論自覺,使宗教化導與心理治療的技能及其效果更好,多一點反省性的、批判性的自我認識和自我矯正,很有必要。
有“藥王”之譽的唐代名醫孫思邈著有《大醫精誠論》中有這樣的語句:
“凡大醫治病,必當安神定志,無欲無求,先發大慈恻隱之心,誓願普救含靈之苦。……”
一般認爲它講的是醫德,屬于職業道德,但我理解,這篇文章並非只講醫德,而且在很大程度上代表了宗教精神與職業意識的貫通。這表明,在宗教化導與臨床心理治療這兩個領域,宗教的教化性、啓示性、指引性與對于心理問題的矯正、治療、教育,可以聯合應用。
(一)一個鑒別
經多年觀察抉擇,我發現應當鑒別“人生病”與心理疾病,把“人生病”獨立出來,然後研究比較它們之間的關系。
在這次論壇上,好幾位專家都提到精神病的命名和分類問題。據我所知,現代對精神病、心理問題的分類是缺乏病理學淵源的。在臨床醫學領域,沒有病理學基礎指引的邏輯分類方法,這個學科就不叫科學。同理,在信仰教化領域,對生命,對信仰,對生命人生問題,沒有基于自然基礎的邏輯化的指引,也說不上是文明的宗教。佛教有生命層次和人生過程的理論(如叁界論),對人生問題也有病理學模式的觀照(如集谛、二障論),在這兩個方面都有基礎。我希望,佛教界人士能夠繼承佛教古代大德流傳下來的財富,再加上現代科學研究,爲人生知識、精神信仰及其問題或疾病的研究建立起富于邏輯的理論,用于指導佛教的宗教化導實踐;我也希望,心理學界、精神病學界能夠真正基于現象歸納出規律性,並深入到原理層面進行病理學研究,建立起更科學、更嚴謹的心理疾病分類系統和命名系統。
若作嚴謹研究,宗教上所講的“性命”與心理醫學上所講的“心身”,領域不同;對人生病與心身疾病也能避免混通;相應的方法及其技藝的差異會有隨之而來的清晰。例如:性命稱爲指歸,疾病稱爲治療。
(二)叁項結合
宗教接引與心理治療在叁個方面可以進行結合與融通。
1、神聖關懷與社會市場供需結合
心理治療師可以適當吸收一些神聖關懷的立場。一位具有宗教情懷的人,對心理咨商者、來訪者起到的作用與純粹運用技術的人是不一樣的。現代有些宗教在其教堂寺觀等場所也開辟了心理咨詢室,這大概是對于社會需求開始有了意識的表現。不過對于這種做法是有爭議的。在這次論壇上,昨天就有一位教授提到,他認爲在寺院或者教堂開辟心理咨詢室沒有必要,我理解他的看法。
在神聖關懷和社會市場方面,宗教和心理治療雖可融通,但必要的區別還是要有的。以我個人而言,我是一個技術觀念非常強的人,但我希望自己是佛教的法師,而不是心理咨詢師;我會把心理咨詢師當成良師益友,但不能把心理咨詢師完全視爲道人。
2、德業性與職業性融合
宗教化導代表佛陀菩薩對衆生的無條件的關懷,即佛教所說的“無緣大慈、同體大悲”;心理治療作爲職業工作,體現的多爲有條件的、有償的幫助。而事實上,信仰者在得到宗教關懷時也常以供養奉獻的名義在付出,心理治療當中也存在超越經濟關系的人性指引和心靈救助。宗教心理學的研究已經指出,無條件的精神關懷與某種形式的回報,也有利于當事人的心理平衡。可見,宗教化導與心理治療的德業性與職業性,可能是一體的兩面——站在宗教界的角度看,心理治療也有超越世間性的功德;站在治療界的角度看,宗教化導也是不離世間性的特殊職業。
3、人文與技術圓通
佛教界人士可以再多學一些技術,臨床心理治療師則應輔以人文。宗教的法門具有很強的人文性,包括哲學性、人類性、宗教性等,而其信仰濟度化導實踐有效的背後則必須有一定的病理原理和技術原理,否則借用禅宗祖師的話說,就會“籠統颟顸”。佛教的修行者如果首先自己修行得比較好,人格沒有問題,那麼就不妨多學一些方法和技術,這在幫助別人時是很有益的。
心理治療師如果加強人文方面的元素,也會提高治療效果。據我了解,目前中國心理咨詢師當中,有不少人都是把佛家、道家、儒家、心理學等方面的知識技術綜合應用的。他們在實踐中發現,在工作中如果單純使用西方心理學的一些技術,效果往往一般;一旦借用中國傳統文化的智慧,探討人生哲學,其技術效果就會明顯放大,而且能夠直接進入來訪者的內心甚至生命中去。
(叁)雙方互學
佛教界人士和臨床心理治療師雙方可以互相學習,在這個問題上我想講的是治療關系,並放大成一個包含了四維六合的緣起關系模型,以此探討宗教與醫學實踐中都存在的技術與效果之間所具有的高度不確定性的問題。
在此化導關系模型中:四維,是師(法師)、資(傳統稱爲當機)、法(如法門)、問題(如煩惱障)四個方面;六合,指這四個要素之間形成的六種關系(見下圖)。
(圖六:六種關系)
上圖可見,佛教的濟度化導實際上存在四維六合,包括主體間性、法門與問題的對應、屬主與問題、施術者與方法技術的關系等。我們若將其一一排列,找到其中的關聯性和區別,從而選擇途徑、方法、技術,可能會使我們的治療效果或化導效率提升。
借助佛教的緣起觀,化導關系與治療關系的緣起都是動態的、聯綿的、交互作用的。四維中任何一個要素的細微差異,都會影響化導或治療的緣起過程,導致結果的巨大差異,因此,不得不考慮四維之間的交互作用,例如,法門的選擇不只針對問題,也存在當機性差異。傳統佛教講要根據“諸根性欲”應機施化,就屬于這種方法論抉擇。
通過化導關系或治療關系的觀照會發現,法門技術的選擇或許會因應當機而異,煩惱病症的效果則可能因法師而別,這就是宗教度化和醫學臨床中“投緣”或“不投緣”的現象,正是藥無對症,應機即靈;病無神丹,得人則愈。
強調技術與效果之間的不確定性,並不否定技術的客觀科學性,而是試圖明白:在針對實質性問題或疾病場合,技術與問題之間是強對應的;在人性心性及其自我修複能力範圍內,主體間性更爲重要,這就需要因應于人心的善巧或藝術。
(四)一點希望
最後我再談一點希望。從實用的角度考慮,我希望宗教師和心理咨詢師能夠把宗教的化導和心理治療的方法和技術規範化,讓大家易學易用。
舉個實例。某城市中心有一座寺廟。一位居士每次到那裏去就産生恐怖感,毛骨悚然,哪怕是中午去也覺得寒氣逼人。怎麼幫她解決這個問題呢?我建議她找一位懂電腦的朋友,合成一張這樣的圖片:背景是朝陽在海面上升起,前景是文殊菩薩仗慧劍。她未能做出這樣的圖片,卻找來一張普賢菩薩的像。我說這也可以,讓她有時間就看著這張圖片念誦“南無大行普賢菩薩”,念誦一段時間以後,再觀想普賢菩薩的形象出現在右眉的眉心,並且放出金光照耀自己的身心。我囑咐她先這樣修叁天至一周,再來報告體驗。她性格比較急,只修了兩天,就到那座寺廟去現場體驗,已經覺得沒有以前那種陰寒之感了。我鼓勵她堅持這樣修下去,從此他再去那座寺廟就沒有恐怖感了,而且念誦普賢菩薩聖號成了她的日常修持法門之一。
這是把一種修行法門和心理技術融合的嘗試。在座諸位明白我爲什麼要使用右眉眉心、朝陽、慧劍、金光等元素嗎?選擇文殊菩薩或普賢菩薩這樣的陽剛形象,並且觀想菩薩放金光加持,這種方式與這次論壇上有人提到的一種心理技術——“光沐浴”,是有共通之處的。
我作爲佛教的宗教師,除了立足于宗教精神關懷信徒,也願意把宗教精神與心理技術結合起來,更好地幫助衆生。
**********************************
討論
吳和鳴:我對生病的評估診斷很感興趣。一個人的內心生起了煩惱,抱著問題去找佛教的法師求助,這大概相當于去找醫師看病。那麼,煩惱肯定也和疾病一樣,有輕度的、中度的、重度的。煩惱的性質和程度有何不同,如何判斷?
惟海法師:關于這個問題,我有一些想法,但還未作理論建構。現在我初步談一談。
人生煩惱和心理疾病的診斷也要定位、定性、定量,只作症狀程度的評估是不夠的。
人生病的基本概念是:對人生生涯中的一些問題産生了心理的困境,在人生的體驗、認知、態度、行爲方面發生了異常。其中,有人只是産生了一些小煩惱,稱爲問題;有人産生了比較嚴重的心神症狀,出現社會行爲障礙或/和人生行爲障礙,稱爲人生病。體驗性的或者認知性的問題屬于輕度問題;主體性的異常就嚴重了。
主體性的問題可以分爲兩種。
一、人格障礙。
解決人格障礙,對于一部分人來說,可以通過行爲訓練入手,並結合一些法門進行改善。這種治療方法進行得越早越好,理論上說最好在七歲之前,最遲十叁歲。如果年紀再大,一般來說問題就不好解決了,除非本人有高度的自覺,能通過修行而“轉根”。
二、前面所說的“人生病”。患有“人生病”的人,對人生的體驗,或對生命的體認,或對自我的態度,明顯異于常人,而且他們的價值觀不是正性的。
比較常見的現象就是嚴重的自戀。還有的人自命爲聖神;有的人對生死的看法有問題,比如特別怕死,先是想“我一定不能死”,但這不可能實現,隨後這種心理又演變成自暴自棄。這些現象都與人生課題有關。從心理學上來說,“人生病”發生在自我領域、主體領域。由于人具有倫理屬性,所以這些問題也會反映在價值觀和道德倫理上面,形成非正向性的價值觀,精神情趣不健康。
聽衆A:科學研究證明,心性可能造成人的內部紊亂無序和免疫功能下降;心理和大腦的無序性,導致了量子生物學變化和神經遞質的變化。而佛教的修行之所以有效,可能是改變了人的內在協同能力。
惟海法師:這位老菩薩所講的內容,正是我試圖多學一點的東西。我在現代科技知識方面還比較薄弱,而在座的人士絕大多數有現代心理學的背景,我們要溝通就需要有共同的話語。
精神狀態對生理的影響,包括對生命活力和免疫系統的影響,肯定存在。中醫有一個理念:“正氣內存,邪不可幹。”這是有實際案例的。
古代有位小媳婦,回娘家省親時,婆家村裏流行瘟疫,娘家人不讓她回到婆家去,可是這位媳婦想:婆家有災難的時候,我作爲兒媳婦怎能不回去共渡危難呢?她不顧安危,毅然回去了,幫助了婆家人,而且整個村子都從瘟疫的陰影中走出來了,人們說是這位好媳婦的正氣發生了作用。
至于量子生物學的問題,大概涉及到精神物理學,如“量子糾纏”之類吧?相關的名詞我雖然知道一點,但真正的內涵我並不懂。我只是知道可以用一些精神場技術(佛教稱爲“業處”)改善身心狀態,這樣的技術與佛教的觀想法門、禅修法門結合起來,很有前景。
《宗教接引與心理治療的比較研究(惟海法師)》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