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正念改善生命品質(成峰法師)▪P2

  ..續本文上一頁能如實了解和判斷。

  在這樣的修行過程中,遇到煩惱,我們就可以用正念進行對治和處理。

  叁、怎樣面對煩惱

  佛法把煩惱總括爲貪、嗔、癡叁大類。用一位禅師的話解釋:貪就是需要,嗔就是拒絕,而癡就是沒有觀察到貪和嗔的出現和離去。

  在社會生活中,人們經常覺得自己有煩惱。但多數人說起“煩惱”的時候,說的僅僅是不喜歡的東西或者不想要的情緒。而佛教講的煩惱是指我們的心有一種執取的特征,這使我們經常凝固在某種不良狀態中,渾渾噩噩,難以自拔。

  (一)識別煩惱

  想處理煩惱,首先要能夠用正念面對煩惱、識別煩惱。

  在《念處經》介紹心念處的章節中,闡述了怎樣用正念觀心:

  諸比丘!比丘如何于心隨觀心而住耶?于此,比丘有貪欲心而知:有貪欲心;無貪欲心而知無貪欲心;有嗔恚心而知有嗔恚心,無嗔恚心而知無嗔恚心;有愚癡心而知有愚癡心;無愚癡心而知無愚癡心;攝心而知攝心;散心而知散心;高廣心而知高廣心;非高廣心而知:非高廣心;有上心而知:有上心;無上心而知:無上心;定心而知:定心;非定心而知:非定心;解脫心而知:解脫心;非解脫心而知:非解脫心;如是,于內心隨觀心,于外心隨觀心,于內外心隨觀心而住。于心而隨觀集法,于心而隨觀滅法,于心而隨觀生滅之法而住。彼現心存在之念,如是資其慧、資其思念。彼無有依止而住,不執著世間。如是,比丘于心隨觀心而住。

  這段文字告訴我們,對自己的每個心念都要保持覺知,並且能夠識別是何種心念。這樣,當煩惱出現,我們才可能在第一時間辨認出來。

  佛陀教導我們,如果有貪欲,要知道有貪欲,如果有嗔恨,要知道有嗔恨。這就是對于煩惱的識別。不能識別煩惱,就根本沒有辦法真正轉化煩惱。

  我經常遇到有人來寺院向僧侶求助,他們希望化解痛苦。他們這樣對我說:“師父,我好難受啊!”然而,盡管我反複啓發,他們卻仍然說不出具體是怎麼難受、什麼地方難受。他們往往只會非常籠統地表達,反複說“好難受”、“很郁悶”。這就是因爲他們沒有跟煩惱保持距離,已經被煩惱淹沒了。

  對于煩惱,我們要知道它是生命中的一種現象,而不要認同煩惱就是我們本身。

  你說“我很痛苦”和“我體驗到我很痛苦”,這是意義不同的描述。

  佛法告訴我們:色不是我,受不是我,色受想行識是五蘊。對于這樣的道理,我們可以用今天的話來說:“想法不是我,我不是想法;感受不是我,我不是感受;情緒不是我,我不是情緒。”想法和感受只是經過我,它們是我的客人。

  不知道用這樣的方法去看待煩惱或者心念,我們就會認假爲真,把經過身邊的“客人”留下來,與它長期相處,甚至讓它反客爲主。

  如同有些做股票的人,每天都關注股指的升跌,我們執著什麼樣的念頭,什麼樣的念頭就會多次出現。比如,我們對于一種貪或者一種嗔産生了執著,不停地抓取它,它會逐漸成爲生命的核心。這樣,我們就無法與煩惱保持距離,煩惱也就一直掌控著我們的生活,這是一件非常尴尬的事。

  (二)接納煩惱

  對于各種感受,我們往往在識別的基礎上,刹那間就會産生回應,有時是抓取,有時是排斥。比如,我們會對樂受生起貪愛,對苦受起嗔恨,對不苦不樂受缺乏覺知。因此,我們的心念擺脫不了煩惱的相續。

  正念的修習則是以一種不評判的態度,溫和而放松地觀察此時此刻在我們身心上發生的一切,不介入任何預設,也不企圖進行加工。這如同在觀看一場電影,卻不需要入戲。

  可是在這場演出中,我們早已習慣于入戲太深,甚至進入戲中戲。我們對于喜歡的拼命發展,對于討厭的使勁抗拒。于是,我們在獲得所謂快樂的同時卻一再被快樂傷害,在遭遇痛苦的同時一再沈溺得更深。

  修習正念就是改變這種習慣的時候了。我們要學會運用觀察的力量,接納煩惱,但不去執著。否則我們就會不由自主,總是被煩惱牽著鼻子走。

  在正念禅修中,除了不評判,不排斥的態度也是很重要的。

  《雜阿含經》中說:

  多聞聖弟子,身觸生苦受,大苦逼迫,乃至奪命,不起憂悲稱怨、啼哭號呼、心亂發狂;當于爾時,唯生一受,所謂身受,不生心受。譬如士夫,被一毒箭,不被第二毒箭。

  當人們的身體遭遇痛苦的感受,凡夫和聖者的差異何在?

  普通人受傷或者生病了,就會憂愁啼哭,沒辦法接受,于是不但身體痛苦,心也開始痛苦。對于苦受,越是排斥,就會越發痛苦。而聖者只有身苦,沒有心苦。

  有的居士對我說:“師父,你們都出家了,你們怎麼還吃藥?”似乎只要出家了,就可以立即不食人間煙火了,這是一種誤解。佛陀在世的時候,他有時候也生病,也看醫生,但他的心不會因此繼續追加痛苦,這就是聖者與凡夫的根本區別所在。

  (叁)處理煩惱

  識別出煩惱,並與煩惱保持恰當的距離,然後我們怎樣處理和轉化煩惱呢?

  這裏有兩個關鍵詞組:1、保持觀照;2、理解領悟。

  在《中部怖駭經》中詳細記載了佛陀在修行中,如何使用正念幫助自己轉化恐懼怖畏心理的過程。

  婆羅門!彼時,我又生如是思念:“然!我于特定之夜,即半月之[第]十四日、十五日及八日之夜,于閑林之墓所、森林之祠堂、樹下之祠廟等甚恐怖、身毛豎立之處,不停止設座,然而亦見其畏怖驚駭。”于是,我于其後特定之夜,即半月之十四日、十五日及八日之夜,于閑林之墓所、森林之祠堂、樹下之祠廟等甚恐怖、身毛豎立之處,不停止設座于其時,我住某處,有野獸靠近、有孔雀打落木片或風吹動落葉聲。其時,我如是思念:“其畏怖驚駭從此方來也。”彼時,我又生如次思念:“何故我于此,等待希望抑製畏怖耶?不如我如實[于何種姿勢]如有向我而來之畏怖驚駭,則我如實如是排除其畏怖驚駭。”

  于是,在我經行時,畏怖驚駭之迫來。其時,我只要正在經行,不停止、不生、又不橫臥,而[如實地于經行]排除彼之畏怖驚駭。

  婆羅門!又我于站立時,畏怖驚駭之迫來;其時,我只要正在站立,不經行、不生、又不橫臥,而[如實地于站立]排除其畏怖驚駭。

  又我于端坐時,畏怖驚駭之迫來;其時,我只要正在端坐,不橫臥、不站立、又不經行,而[如實地于端坐]排除畏怖驚駭。

  又于我橫臥時,畏怖驚駭之迫來;其時,我只要正在橫臥,不坐、不站立、又不經行,而[如實地于橫臥]排除其畏怖驚駭。

  

  正念禅修的目的是學習和理解。當我們通過觀察覺知發現身心的變化規律,我們會明白煩惱本身並不可怕,對于煩惱的執著和恐懼才是問題的關鍵。通過這樣的修習,我們有可能逐步理解佛陀開示的真谛,最終走向生命的自由。

  我們可以從今天開始觀察自己:內心出現了哪些念頭?其中是善念多,還是惡念多?是正念多,還是妄想多?有沒有哪個念頭經常出現?

  這樣觀察下去,就會獲得理解與領悟。

  在密集禅修中,我有這樣的體會:我的某種感覺與我的童年經曆有關。

  把這樣的修習方法應用到生活中,我們會發現什麼呢?比如你在人際交往中遇見某個人,覺得特別喜歡,這不是無緣無故的,它是有背景的,其中包含著你的設定。那麼你就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自己的身心,而不只是追逐這個人,或者追逐這種喜歡的感覺。

  有一點要說明的是,禅修中的這種理解是瞬間實現的。我們只管保持觀照,它就會自然産生。這與日常的思考不一樣。如果你沒有理解,卻一直想要理解,那就是在胡思亂想了。

  四、正念在人際關系中的運用

  我們也可以使用正念幫助我們和他人建立健康的關系。

  相關的具體內容,我推薦大家讀一本書《正念之道》(Ronald D. Siegel著)。這本書裏介紹了現代心理學應用正念的很多技術,其中特別講到了“正念對話”和“正念相處”。有了正念,我們才有可能真正理解別人,並且更好地表達心聲。

  關于“正念對話”,我個人的體驗是:說話時不能只是跟著感覺走,與此同時要觀照心念,知道自己的心態如何。是平常心嗎?是平等心嗎?還是想控製別人?或是需要別人?出現了什麼樣的情緒變化?也可以觀察自己說話的聲音高低、語速急緩,並且關注兩個人在對話中有沒有産生良好的鏈接,等等。

  佛經裏經常出現一個詞:“谛聽”。這是佛陀對于弟子們的叮咛。谛聽就是如實地傾聽。我們在聞法的時候要谛聽,在溝通中也應該有這樣的態度。還有,我們與人交流時要說正語。正語有叁個特點:第一,它是真實的話;第二,對別人有意義;第叁、當下會對別人産生好的影響。谛聽與正語,就是“正念對話”中非常重要的方法。

  除了在對話時,我們在與人相處時隨處都可以運用正念,這能幫助我們達成人際關系的和諧。

  五、結說

  我一直想把自己對正念禅修的理解和心得與大家分享,這次戒幢論壇是一個很好的契機。

  目前正念的方法不僅存在于佛教徒的宗教實踐裏邊,越來越多的社會民衆也通過其它方式了解與實踐正念。大多數民衆的具體訴求並不具備宗教意義,而是出于一些具體的動機,諸如改善情緒、減輕壓力、治療心理問題,等等。

  正念的功能不僅僅是心理治療。治療只是在心理問題出現之後進行對治和解決,而正念更重要的價值在于預防心理問題。正念給了我們一條通往心理健康的大道。

  在未來的二十年內,正念的修習很可能成爲一項新興的心理保健活動。現在人們越來越意識到,我們在維護身體健康的同時,更要注意心靈的健康。一顆健康的心是慢慢培養出來的,這需要正確的態度、明確的方法與持續的訓練。

  佛法裏包含著生命的規律和身心的規律。實踐生命的規律,你就會因爲符合規律而受益。

  如果你是佛教徒,你相信佛法,相信緣起,相信叁世因果,你可以得到現世和來世的利益;如果你不是佛教徒,目前不接受佛教的信仰,那你依然可以通過佛法幫助自己改善此刻

  的生命。

  以上我講的內容,簡單闡述了正念對于人生的積極意義和價值,其中的核心內容出自佛陀的教言以及當代大德的開示。我想借這個機會表達對他們的感恩,他們的開示讓我有機會探索自己、了解自己,走向解脫。我也願芸芸衆生能夠通過修習正念遠離痛苦,究竟安樂!

  參考書目:

  《正念之道》,向智尊者著

  《正念之道》,Ronald D. Siegel著

  《炎夏飄雪》,焦谛卡禅師著

  《僅僅覺知是不夠的》,德加尼亞禅師著

  《別輕視煩惱》,德加尼亞禅師著

  ********************

  討論

  聽衆A:怎樣才能放下煩惱呢?

  成峰法師:當人們講到“放下煩惱”的時候,往往有一個預設:想把煩惱徹底放下。可是要知道:能夠徹底放下煩惱的人必是證了聖果的人,而且果位不低,在聲聞四果中要證到阿羅漢果才行。

  普通人在修行中不可避免地要經曆與煩惱同行的漫長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我們要不斷地面對煩惱、識別煩惱、處理煩惱。在處理的當下,某個煩惱可能消失,接著它可能還會再來。

  平時我們在生活中面對內心産生的煩惱,一種正確的態度是——“我們不怕你來,我們知道你來。”譬如牆上挂著一面鏡子,有人經過鏡子,鏡子裏就會出現影像;人走開了,鏡子裏的影像也就消失了。我們的心要像這面鏡子一樣,煩惱就是其中映照出來的影子,它來了,去了,來了,去了……

  用這樣的狀態對待煩惱,我們就不會被煩惱束縛。

  聽衆B:用感恩的態度對待煩惱,這樣是否合適?

  成峰法師:我們可以感恩煩惱,因爲它讓我們的生命有了成長的機會。

  談到感恩,我覺得我們可以感恩生命中出現的一切。生命是不斷變化的,不會有兩個刹那完全相同,也不會有兩個念頭完全相同。我們與每個念頭都是一期一會,這些念頭都是我們的朋友啊! 

  

《正念改善生命品質(成峰法師)》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