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聖者言教 第七課(十叁)次第根機者必須依次第方式成辦解脫

  聖者言教 第七課(十叁)次第根機者必須依次第方式成辦解脫

  【依通達輪涅無別殊勝智慧,並以殊勝方便,次第修學修習與行爲,無需依顯宗之道輪番交修】

  運用煩惱是密宗真實教授,但是由于我們現前多方面條件不成熟的緣故,還做不到當下運用煩惱,所以不得不依靠次第的方式,以方便教授來成辦智慧。

  我們在講法的過程中,總是從理論和實修兩個角度來講解。如果僅僅講解理論,見解看不見、摸不著,就好像在天空中飄泊般,不能落地,所以我們還要講解實修的方法,將理論落實到自己的修行當中。比如在講解轉煩惱爲道用的時候,密宗已證得大清淨平等之見解,所以無論貪嗔癡煩惱多麼熾盛,均成爲本體之莊嚴,無需改造,當下解脫。但是我們現前還沒有執受本體,即便密宗真實教授講解依見而修,但對我們次第根機來說,依修而見當然更爲重要。所以在修上師瑜伽或其他法門時,我們仍將輪番的止觀交修作爲重點,這一點非常非常重要。

  若不這麼細致講解,可能有些人一看到“無需依顯宗之道輪番交修”,就會認爲只要有輪番交修(思維與清淨交替而修),那就是顯宗修法,密宗應該直接修學。但對一個次第根機者而言,時時清淨誰又能做得到呢?所以還是依方便教授修學爲妙。

  可能由于不懂這些道理的原因,如今也有一些狂言的導師在引導弟子的時候,讓弟子遠離一切戲論,不能運用思維。其實,這完全不符合密宗的修法,因爲這樣的講法方式,已經變成一種教條主義。我等導師釋迦牟尼佛講解八萬四千法門的原因,就是爲了接引根機不同的衆生。若遵照一種法就能成辦解脫,釋迦牟尼佛何必還要講解那麼多法呢?實際上,衆生的根機是不同的,有些根機高,有些根機低。若認爲某種法只針對上等根機,其外一切都是無緣者的話,不是與我們講解一切衆生都有佛性相違了嗎?所以一定要懂得這些道理,不能狂妄。

  有時候我們無意當中會聽到一些很狂的話語,甚至一些禅宗的信衆也會以祖師大德的證悟教言來印證自己的修行,如“言者不知,知者不言”,認爲只要是禅宗,必須遠離思維。細致觀待,禅宗第六祖惠能大師在五祖前聽到《金剛經》“應無所住而生其心”的時候開悟,但爲什麼只有一個惠能大師聞經開悟呢?這充分說明上等根機不是人人具備的。在我們不具備上等根機的時候,還是要踏踏實實地修行,一切不切實際的言論,對于成辦解脫沒有一點點利益。

  如今也有很多人都說:“我已經得到心印傳承,所以時時都在什麼都不想的狀態當中自然放下。”請問,是誰知道什麼都不想呢?是誰在自然放下呢?心的本性爲本來解脫,如空室入盜。空房子裏本來沒有任何東西,即便進來一個小偷,空房子丟不了東西,小偷也得不到東西。以此說明心的本性已經超越一切思維,在執受本體當中,妙力起現一切之相,即便如何遷變,均成爲本體之莊嚴,永遠不會成爲一種障礙和耽著,這才叫做心印傳承。如果不能做到執受本體,什麼都不想就是一種想,自然放下也是一種想,只不過是詞句的改變,實際上都是心在作用。我們在講解有相定和無相定的時候講過,無相定是依修而呈現之見解,非爲意識造作之見解。倘若以意識去創造,即便怎麼修學,永遠達不到無相定。心印傳承也同樣一個道理,想出來的心印傳承,還能叫心印傳承嗎?這些道理,真的得懂一點。

  我們平常講法的時間和次數是非常有限的,而我們身邊又總會充斥著各式各樣的言論,這時候必須依靠自己的智慧去判斷一切,知道自己該怎麼做。當然在有能力的前提之下,無私地給他人講解一些佛法的道理,救度他人,不僅是一種功德,還能增長自己的智慧。如龍樹菩薩曾經說過:“如白石粉塗飾之寶塔,冬季月照更加明亮。若有精通智慧做供奉,即能增長多聞等功德。”即便沒有能力救度他人,由于懂得這些道理的緣故,相信你自己也不會走錯路。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