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者言教 第八課(二)如何運用止觀交修發菩提心
修行者首先要從文字上了解菩提心,進而在平常的修行中修習菩提心。很多信衆平常都有自己的修法,無論是修加行、念誦儀軌、心咒還是修上師瑜伽,修行之前都要發菩提心。
我們時時都在宣講,在從事任何善行之前都要先觀待自己的發心。若自己的發心爲無記之發心,則所修之法已非正法,于解脫沒有絲毫利益,這樣的修法又有什麼意義?因此及時將無記之發心變成善念之發心,是必不可缺少的。若我們的發心由于染雜世間八法成爲惡念發心,無論是善願發心還是怖畏之發心,在此基礎上的一切善行,不但對解脫沒有絲毫之功德,反而成爲一種罪業,當然更不應該繼續這樣的修法,而要當下斷除這種惡念,創造善念發心。若發心具有善念,還應該反問自己的善念發心是屬于下士道、中士道抑或上士道?自己所欲求的目標和出離心又是如何?
若能如此細致觀待自己的發心,並確定自己的發心確實是菩提心,那麼無論你修學什麼法門,即便對很多修行理趣不是很理解,念誦的可能僅僅只是幾句咒語,但是功德卻會變成無量。相反,若不具備菩提心,即便一天二十四小時都在修行之中,最終所得的功德還是有限製性的。因此把有限的功德轉變成無量之功德,必須依靠菩提心,這一點非常重要。
不僅在修行之前要觀待自己的發心,在修行期間也要時時培養菩提心。作爲密宗弟子,雖然我們站在真實教授的立場講解了密宗的見修行果,但由于根機不夠的原因,現前暫時還無法悟到這樣的見解,因此不得不依靠方便教授次第成辦見解,這時止觀交修就很重要。無論是觀修四無量心還是發菩提心,都可以聚集在觀想之中而作修學。如是觀想與修止交替而修,從觀想的角度中,對菩提心的理解越來越通徹,而且也會讓自己的寂止越來越增上。當觀想和寂止契合一起時,就是出世間禅定的見解,也就是我們所說的勝義菩提心。
因此,無論我們平常行持什麼善法,實際當中都沒有離開過菩提心。我們現前雖然還在修菩提心,想要圓滿實證菩提心可能還需要一個過程,但我們應該懂得如何時時以止觀交修來修菩提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