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55、佛教的人生觀、宇宙觀和價值觀是什麼?

  55、佛教的人生觀、宇宙觀和價值觀是什麼?

  佛教的人生觀、宇宙觀的高度概括是“四法印”,即:諸行無常,有漏皆苦,諸法無我,涅槃寂靜。諸行無常的“行”指一切有爲之法,因緣形成的一切事物。有形的色法和無形的心法皆屬行法。“無常”粗分講,有生就有滅,變化無常;細分講,任何事物都無一刹那的恒常,在一刹那之間起著生滅的變化。前一刹那的我,已非此一刹那的我。生即是滅,生中包含著滅,生與滅之間,沒有刹那的間隔。任何事物若有刹那的不變狀態,就意味著「常恒”。“有漏”的“漏”指貪嗔癡慢疑等煩惱,煩惱是諸苦之根源。大海行船,就怕船上漏水,漏水的船,若不及時堵塞漏洞,定會沈船。人的煩惱,就是使人下墮之因,下沈苦海之因。凡受煩惱心影響的任何思想行爲都結苦果。諸法無我的“我”,指一切事物的不依因緣的獨立自性和實際存在的規定性,任何事物包括自己都是衆緣形成之物,並無任何自性(我)實際存在的規定性,所以是諸法無我。“涅槃”是指生命消除煩惱,脫離業力輪回的自由平靜狀態,是苦海的彼岸,是世人向往的理想境界。

  人身難得,佛法難聞,善惡業報不虛,珍惜難得的人身,皈依叁寶,戒惡行善,下世求得人天之身,享人天之樂,——這是下士的人生觀和價值觀;雖得人天之樂,也終究無常,要想常樂,就要出離苦海。因此,修德修慧,追求脫苦涅槃,——這是中士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從輪回無窮的生命邏輯中得出一切衆生曾經是自己的父母的結論。爲報父母之恩,放下自己的享樂,盡心盡力,爲衆生的利益服務,爲最大限度地利樂衆生,一心一意追求成佛——這是上士的人生觀和價值觀。佛教共分大小二乘,小乘的價值觀是約束自己諸惡莫作,大乘的價值觀是無我無私,奉行諸善,利樂衆生。佛教和其他宗教之間的根本差別是,有的宗教信仰上帝,認爲上帝是生命和萬物的創造者,造物主,人類的拯救者,救世主,一切苦樂靠上帝。佛教認爲衆生的業力創造世界,也創造自身。世界上沒有造物主,生命自己是自己的創造者、拯救者,覺悟要靠叁寶的啓示,離苦得樂要靠自身努力。

  附:究竟何法是成佛之法?

  從總的方面來說,一切佛法都是成佛之法,但有些是直接成佛之法,有些是間接成佛之法;有些是主要法,有些是從屬法;有些是快速成就法,有些是常速成就法。要想成佛,掌握成佛的方法,首先要認清什麼是“佛”。簡單地說,“佛”是心續消除煩惱、所知二障289,達到徹底純淨的狀態。這種狀態稱作法身。法身如太陽的光明本質,報身如太陽的本體,化身如普照的陽光。叁身合稱色法二身。二身的成因是智德兩種資糧——色身的因緣是福德資糧,法身的因緣是智慧資糧,二資糧缺一也成不了佛。福德資糧指的是大悲心290引起的發菩提心291和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禅定等大行,智慧資糧是悟緣起性空,修二無292智。簡而言之,真正成佛之關鍵只有叁條,即出離心293、菩提心和二無我的智慧,具備這兩個條件就能成佛,不具備這兩個條件就成不了佛。《文殊親教》中說:“成佛之道雖有多種,但最根本的只有叁條。即出離心,菩提心,性空智慧。”這叁條是全部佛法的精華。想成佛就要修這叁根本道。離開這叁根本道,再好的法也成不了佛。

  附:佛教修證成就高低的標志是什麼?

  佛教修證成就從總的方面講,就是戒、定、慧的修證成就。“戒”的修證成就是,戒惡、行善的行爲。戒惡就是戒除自己汙染清淨心性的貪心、嗔恨心、無明294心、驕慢心、懷疑心、不相信善惡報應之類邪見等惡行惡習氣;行善就是以慈悲心、利衆心爲基礎的無私無我的利衆善行。“定”的修證成就是心情平靜,排除散亂思想不受喜怒哀樂情緒的幹擾驅動,應用自如。“慧”的修證成就是,獲得無分別的直覺自然功用,智慧如日當空,光明普照。佛教修心成就主要看戒、定、慧的修證成就。普通的弟子學佛有無成就,就看思想行爲符合不符合戒惡行善的原則,能不能在利害得失面前表現出超然解脫的姿態,能不能做到誠實和言行一致等等。至于五眼295、五通296之類,只是定慧的一種境界標志,不是學佛追求的目標。若無菩提心,神通再大也進入不了菩薩乘之門。若無真誠皈依信念,雖有神通,也無法超越世間有限神通的範圍,改變不了下墮惡道的命運。神通猶如泥像鍍金,只是表面的富麗堂皇;菩提心如純金,做成任何形狀,都不失去黃金的價值。

  附:學問和證悟成就是不是一回事?

  學問有世俗學問和佛法學問兩種,前者如文學、曆史、哲學、地理、數學、物理學、社會學、政治學、經濟等等學問,後者如內學叁藏297、四續298包括的佛教學問。大乘佛教所追求的目的是遍知和利樂衆生兩條,遍知的目的是利衆,廣泛的利衆需要遍知智慧。“遍知”就是無所不知,佛教事事講因果,“遍知”也不例外,需要創造遍知的順緣。遍知的順緣是求知意志支配下的精進學習。不學無術,想得到遍知智慧是絕不可能的。因此,佛教十分重視學問,對學佛者來講,外學即世俗學問和內學299都很需要,自修自悟和利樂衆生都離不開學問知識,所謂“知識越多知識障越重”的說法,不是佛教的觀點,不可輕信。但佛教所說的學問和世俗的學問之間,有著本質上的區別。世俗的學問指純粹的知識,世俗的“學者”,就是純知識性的學者,因此,不管人品德性,只要有知識就是“學者”。佛教從來反對那種脫離思想行爲的“口頭學問”,“空談學者”,要求學問見于言行。因此,佛教善知識300,從原則上講,都應有相應的德性和覺悟成就,但也不是沒有例外的。因此,“善知識”這個佛教中的概念和實際善知識並不完全是一回事。衡量善知識應從信仰、德性、學問全面衡量,不能只看表面的知識學問。

  成就指的是學佛人的修證成就,即戒、定、慧叁學成就,菩提心成就,密法共、不共成就等。佛教有成就的高僧、密修士有學者型和瑜珈型兩種類型,瑜珈型的成就者,著重在內修,除了掌握與修持有關的知識以外很少關心其他知識,學者型成就師,廣學多聞,具有授徒弘法的條件。

  總之,學問和修證成就之間不能劃等號。

  附:在高科技社會,爲什麼佛教能夠獲得廣泛的信仰?

  和平和發展始終是人類社會所面臨的兩大課題。

  所謂“和平”是指人類的和平生活,人類的和平生活,要靠人類自己維護。和平的反面是暴力和戰爭,暴力和戰爭的根源是人類的自私貪欲和嗔恨,若不徹底改變人類的這種自私、貪、嗔,暴力和戰爭的消除,只是一種善良人們的願望,很難實現。

  “發展”總的來說,指人類社會的綜合條件,即經濟、科學、技術、教育等的發展。有利于人類社會的發展,應該是物質和精神文明的同步協調發展,但西方世界的精神和物質分離的哲學思想誤導下産生的純物質主義的自然科學,雖然對社會生産力的發展和物質資源的開發利用,對社會經濟和物質財富的增強等方面起到了極大的推動作用,但同時也在破壞自然生態平衡,環境汙染,創造殺傷性武器等方面産生了後果嚴重的副作用。現代科技發達的地區和國家産生了物質富裕,精神貧乏,犯罪和暴力活動日趨嚴重的不良後果。

  近幾十年來有許多社會學家和科學家,已開始認識到現代科學、技術對人類社會帶來的副面影響,西方知識社會對經濟、科學、技術比較落後,但精神文明具有悠久曆史的東方哲學開始産生興趣,心理學研究和現代物理亞元子領域、量子理論和相對論的研究,證明了古老的佛教哲學觀點的正確性301。佛教的非暴力思想,保護環境,維護自然生態平衡,愛護動物,視衆生爲父母兄弟的慈悲心,和利衆奉獻精神才是幸福之本的價值觀和哲學思想,在西方世界引起了極大共鳴。人們對佛教的養生益智,開發智慧潛能,調解心理失衡,消除精神疲勞,擺脫內心煩惱,提高精神品質,優化心靈狀態等許多方面産生了極大的興趣。佛教在西方各國遍地開花,是佛教在高科技社會具有強大生命力的有力證明。佛教在西方世界爲什麼倍受歡迎呢?道理非常簡單,口渴的人們需要水喝。如此而已。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