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靈健康,更會侵犯到他人的利益。我們殺生,一定有被殺的物件;我們偷盜,一定有被盜的物件;我們邪淫,一定有被淫的物件;我們妄語,一定有被欺騙的物件。同時,造惡帶來的果報還會影響到我們未來的生命,殺生會導致短命和多病的果報,因爲殺生使動物們不能終其天年;妄語則會使我們被人欺騙或不能取信于人;盜竊和邪淫也是同樣,只要是我們自己種下的惡因,最後,也一定由我們自己來品嘗它所結出的苦果。
受持戒律,主要是幫助我們克服貪嗔癡的煩惱習氣,幫助我們製止不善的行爲,保護我們不受傷害。當我們在選擇職業時,要知道職業僅僅能夠保障暫時的生存。我們在這個世間只有幾十年的光陰,如果看不到生命的未來,就可能急功近利,一切從眼前利益出發。作爲一個佛教徒來說,要爲更長遠的生命著想,眼前的幾十年畢竟是短暫的,而未來的生命卻是無限的,如果爲了暫時的利益而殃及未來,豈非舍本逐末?
如何才能保障我們未來的幸福呢?就要嚴格地按照戒律的規範來生活。健康的、正命的生活,本身就是一種非常好的修行。我們做的很多事情,看起來似乎和修行無關。但如果我們將佛法的智慧落實在生活中,以佛法的觀念來指導我們的言行,那麼,行住坐臥中一樣可以修行。平常人吃飯不能好好地吃;睡覺也不能好好地睡;在家庭中不能好好地和睦相處;在社會上不能好好地待人處世。
(六)吃飯就是一種很好的修行。
我們吃飯時也要檢查自己的心態:是帶著貪心在吃?還是帶著嗔恨心在吃?吃飯最原始的目的只是爲了生存,是爲了我們的色身得以維持。但很多人吃飯早已超過這個界限,有時爲了貪圖口腹之欲而大造殺業;有時爲了虛榮和面子而一擲千金。所以說,如果我們不能以平常心來吃飯,遇到好吃的飯菜就會起貪心;反之,則會起嗔恨心;爲了吃給別人看,那又是虛榮心和我慢心在作怪;看到別人吃得好,自己吃得不好,心裏不平衡,還會産生嫉妒心。我們看,不好好吃飯,就會帶來這麼多的貪、嗔、癡煩惱。
爲了維持色身的基本生存,還要注意相應的營養,營養不必太多,但也不要不夠。因爲我們的身體是緣起的,需要依靠物質條件才能得以維持。暴飲暴食固然不對,忍饑挨餓地自苦其身同樣是不足取的。我們應奉行中道的原則,遠離縱欲和苦行兩個極端。所以說,吃飯本身就是一種很好的修行,就蘊涵著智慧。
從前有位祖師在回答“修行是什麼?”的問題時說:“饑來吃飯,困來即眠”。聽的人不明白:誰不會吃飯、睡覺呢?祖師就說:“你們吃飯時挑肥揀瘦;睡覺時又東想西想。”所以,如果我們真正想要學佛的話,一切都要重新開始!把原有的貪、嗔、癡的生活,改變爲智慧的、慈悲的、健康的生活。
每個人在生活中,都有或多或少的不良習慣。還是以吃飯爲例,嗜酒的人必須有幾杯酒才吃得有滋味;嗜肉的人又要有點葷腥才覺得踏實,就把吃飯這件簡單的事情越來越複雜化。因此,我們要以平常心來吃飯,其中有幾個非常關鍵的因素:一是餓了才去吃,這是個重要的前提,否則再好的東西也吃不出滋味來;二是要有好心情,古德雲:“若無閑事挂心頭,便是人間好時節。”沒有心事也就沒有煩惱和負擔,才能吃得開開心心;叁是飲食要簡單,如果菜太多、太複雜,會使我們的味覺被麻醉,根本就分辨不出各自的原味,遠不如清請淡淡的兩叁樣更適宜。
吃飯是如此,睡覺也是如此。尤其是那些有自己一番事業的人,每天俗務纏身,到了晚上仍妄想紛飛,結果備受失眠折磨。如果我們每天以打坐、誦經將心靜下來,就不會有這樣的困擾。當然,這種訓練要有個過程,念佛和禅修都是很好的方式。凡夫的妄想總是不絕如縷,就像流水般一念接著一念,吃飯時在想問題,睡覺時在想問題,睡著了還要做夢繼續想。可真正想要思考問題時,卻無法集中精神。
(七)通過念佛把心安頓在佛號上。
如何才能使我們的心保有清淨的狀態呢?我們可以通過念佛把心安頓在佛號上,無論是走路還是幹活,都讓這一聲佛號念念相續。如果妄想太多,心就會變得複雜,煩惱也隨之增多。如果能夠天天念佛、時時念佛,心就會越來越單純,心理負擔就會越來越少。一個人爲什麼開心不起來?就是因爲心事太多,心被很多事物和執著壓迫著。當我們心事重重時,想快樂也快樂不起來,反之,如果我們的心沒有任何負擔,就能體會到放松的自在。
所以,我們要學會觀照自己的心念。我們手上的念珠是起什麼作用的?就是幫助我們來看好自己的念頭。禅宗裏有個故事說,一個孩子去放牛,開始時,牛是野牛,所以孩子每天都要跟在牛的後面,時時地抓著牛的繩子,稍一疏忽它就跑得無影無蹤。孩子天天都訓練這頭牛,吹一下哨子,就拉一下繩子,久而久之,牛變得越來越溫順,到最後,孩子甚至可以騎在牛背上走,當他自己去睡覺時,牛也不會跑掉了。我們的心念,也像這頭野牛一樣。有個詞叫做“心猿意馬”,就是說我們的心像猿猴一樣不安分,我們的意又像馬一樣到處亂跑。我們時常都會迷失在五欲154塵勞155中,聽到好聽的,看到好看的,就去執著,就去貪嗔癡了。當我們貪著這些的時候,早就把自己的心丟在了一邊,早就迷失在自己所喜歡的環境裏,就像那頭牛一樣,一不小心就跑得無影無蹤。而念珠就像栓牛的繩子一樣,我們的心念,比牛跑得更快、更野,所以時常要觀照它。
(八)看住自己的念頭。
我們時刻都要反省一下,看看現在在想什麼?看看自己想的這些念頭是什麼?我們要看住自己的念頭,無論是好念頭還是壞念頭出現時,心中都要了了分明。尤其是我們起貪心、嗔恨心的時候,不要盲目地跟著它跑。一個沒有學佛的人,貪心現前的時候就拼命地貪;嗔恨心現前的時候就拼命地嗔;愛的時候愛得死去活來;恨的時候又恨得不共戴天,讓這些煩惱的心理成了主宰我們生命的主人。而念佛就是要培養我們的正念,使我們把握好自己的心念,把握好自己的現在和未來,而不是讓那些五欲塵勞的煩惱來左右我們的身心,使我們的心始終保有清淨的覺照。
總而言之,修行就是良好習慣的養成。所以,在我們的生活中,在我們的行住坐臥中,都包含著修行。學佛就是要從我們的一言一行做起,從生活的方方面面做起,只要我們擁有健康、慈悲而智慧的生活,那就是最好的修行!
《27、怎樣在生活中學佛?》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