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26、什麼是正信?

  26、什麼是正信?

  正信即正直之信念。系相對于邪信而言,即指虔信佛所說正法之心,此信心不因遭逢諸異道而稍生疑念。

  《華嚴經》說:“信爲道源功德母,長養一切諸善根。” 《大智度論》說:“佛法大海,信爲能入,智爲能度。” 學佛以信爲入門。有了虔誠的信仰,即可長養善根,所以信爲一切正道助道功德生長之母。由于各人的根性不同,對所信仰的法門也有不同的偏重。有的居士,偏信五戒十善人天因果的善願行。有的居士,偏信聲聞乘的解脫行,發出離心,厭離叁界的苦難而希求解脫。有的居士,利樂有情的心識特勝,偏信發菩提心,修四弘誓願133、六波羅蜜多、四攝134化度。有的居士,厭離欲界粗苦,修習四禅八定,以得寂靜爲樂。有的居士,厭離叁界苦,欣求極樂往生淨土,以專一念佛爲志。有的居士,參禅學道,真參實悟,以開悟爲期。有的居士,誦經禮佛、寫經弘法。以上都是正信的一分,隨力行持,都能獲益。我們必須樹立正信,堅持正信,遇事應變,隨處皆通,無著自在,心安理得,不粘著于事相,雖處逆境,任運解脫,是真學佛的自在人。

  對于佛陀所宣說的真理事實,相信是真實不虛的。對于佛菩薩聲聞所具有的功德,相信是無僞的存在;對于佛所宣說的真理事實和佛的功德,相信自己能證能得。對于真理事實,能深刻思考決定即得無礙忍解。對佛菩薩聲聞所具有的功德,希望好樂欲求,以能證能得的堅定信受不疑,不爲非理之說所動搖,就是清淨的正信心。

  真理事實,即佛陀宣說的教法。如四谛135、五蘊136、十二緣起137、六度、二無我138、叁法印139等,都是佛陀親證親知而宣說,皆是真實的事相理體。對這些真實事相理體堅信不疑,是爲正信。 從四谛來說,就是苦集滅道四種真實不虛之相,明染淨兩種因果。苦集是雜染因果,滅道是清淨因果。苦是逼迫義,凡是有漏140的法,一切皆苦。所謂樂者,不過是暫時的相對的領受,究其本質遷流變壞來講,還是行苦。所以世間的有漏法,都是苦苦、壞苦、行苦141所攝,是真實不虛的。人的一生,擴而易知的爲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怨僧會苦、愛別離苦、求不得苦、略攝一切五取蘊苦142。這八種苦,一個人只要不是幼年死亡或中夭者,大都不可避免要受八苦的逼迫。這裏以叁苦舉例來說,如有人遭受到了不如意的事,或身體上已經有殘廢疾病等痛苦,再給與針灸服藥刀割治療,則是苦上加苦,是爲苦苦。一種心愛的東西或親戚朋友,遭到破壞因緣,心生痛苦,是爲壞苦。一切有爲法143,都是刹那遷流變易的,給人以不安定的逼迫感受,這就是行苦。這些都是真實不虛的事相,所以一切遷變流動的有漏法,都決定是苦。

  苦是果法的表露,追究其原因,都是由煩惱業行招感而來的,所以苦果的因,就是集谛。這苦集二谛,就構成有漏雜染的因果;滅是滅盡義,即斷除煩惱業行因果的苦集二谛而得到的寂滅解脫,是一種清淨寂滅無爲144的境界,是修道所得的結果。道是出離義,即證得寂滅的因行,修行道谛,可以離苦集而證得圓滿寂滅的涅槃。道有正道和助道,正道即諸無漏的智慧,助道即諸有漏對治的方便善法。由此道故,知苦斷集、慕滅修道。道是能證得滅谛的因,滅谛是道證之果,故由滅道二谛構成出離的清淨因果關系。

  解說四谛的意義,在經論中說得很多,也很深細,這裏只作了簡單的介紹,使我們知道四谛是真實不虛的真理事實。佛陀在菩提樹下成等正覺後,首先就是到鹿野苑爲憍陳如等五人說苦集滅道四谛法,五人聽了之後,漏盡145結解146,證阿羅漢。佛陀最後在雙林樹間入滅時說《遺教經》,又重宣四谛法門。世尊初轉*輪147和最後說法都是說四谛法門,可見四谛法的重要了。

  又如業果148,是佛教教義上最重要的內容,即一切衆生的生死流轉,聲聞獨覺聖人的斷染證淨,菩薩的修行六度四攝,證得無上正等正覺149,都是染淨業力的體現。依業流轉,依業出離,此理不虛。《妙法聖念處經》說:“業果善不善,所作受決定,自作自纏縛,如蠶等無異。”業果決定,說明一切衆生,畢竟都無主宰自在的實我150我所151,隨善惡染淨的業力,各自受報。業是身語意的造作,順理利人的造作是善業,違理損人的造作是惡業。善業有生樂果的力用,惡業有生惡果的力用。善惡業招感果報的功能勢力是堅強的,如善業未爲邪見損害,惡業未修善法對治,縱經百千萬億大劫152,也不會消失,到因緣成熟的時候,決定招感果報不虛。所以佛陀在許多經典裏都說:“假使百千劫,所作業不亡,因緣會遇時,果報還自受。”

  在業力感果上,又有別業和共業的差別。個人所招感的一切稱爲別業,如身相好醜,智慧高低,壽命長短等,爲別業所感,是爲正報。與別人共同享受的衣食住行,山水環境,醫藥衛生等各種共同的東西,是大家過去的共業所感,稱爲共業,是爲依報。詳細分析起來,還有別中別,共中不共的差別。這種業果決定的道理,是甚深的真理。如果每個人都相信這個真理,則人人斷惡修善,人人互相尊重愛敬,自然清淨和諧,天下太平。

  總起來講,信有叁種差別:一信“實”有,即對于佛陀所說一切法的真理事相,深信忍可153爲有,就是“忍”義。二、信有“德” ,即對于佛菩薩聲聞聖者所證清淨功德,深信思可爲有,生起愛樂,就是“樂”義。叁、信有“能” ,即對于真理事實以及世出世間有漏無漏善法,深信自己及他人,只要依著佛陀的教導去修習,都能成就。學佛者在自己思想意識上生起這樣的信心,便是正信,能對治一切的邪念和不信,專心一意地修習善法,堅信不疑。所以《成唯識論》說“信”乃“心淨爲性,對治不信,樂善爲業” 。勇往直前無挂礙,堅持正信必成佛。 學佛的人,樹立和堅持了正信,就決不會去做不符合正信的事。如問卦、抽簽、燒紙錢、看相、算命、堪輿(風水)、觀星等等,本爲佛陀所禁止,豈能信受宣傳?作爲一個佛弟子,應以所知所解的正法,宣傳弘揚,不應做違背佛教宗旨的事情。我們要珍惜自己的正信,自己要依教而行,也要做宣傳解釋工作,令非正信者舍邪歸正。一個佛弟子的言行,關系到佛教的興衰存亡,我們要隨時隨地莊嚴叁寶,光顯正信。 有正信才能行善積德,身心清淨,自、他皆受益。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