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例經(222)
說法地點:勝林給孤獨園
參加人員:諸比丘
經中大意:本經敘述佛陀告訴諸比丘:如斷無明,別知無明,乃至老死的話,就應修習四念處、四正斷、四如意足、四禅、五根、五力、七覺支、八支聖道、十一切處、十無學法。
從“無明”至“老死”,即是我們生命的一個完整的循環過程。從“無明”起始,至“老死”爲終結,算是一次輪回。然後,再從無明始,至老死終,生生不息,世世如此,無有停歇。而從無明至老死,共分爲十二個階段,即十二緣起法。它們分明是:無明(造成生死的根本原因)、行(造作諸業)、識(業識投胎)、名色(六根未具然已有胎形)、六處(具六根而成人形)、觸(與外境接觸)、受(與外境接觸生起苦樂的感受)、愛(對外境生起愛欲)、取(追求造作)、有(成業因能招感未來果報)、生(再受未來五蘊身)、老死(未來之身又漸老而死)。在十二因緣中,無明爲爲生死的根本源頭,如果將無明斷滅,那麼其余後者即無法再生起。但是這裏面存在一個非常現實的問題,即“無明”是一個極其抽象的概念,它沒有具體的表象特征,看不見摸不著,有時候我們根本無法將其感知,甚至用思惟都無法想像。因此普通人欲將無明阻斷,簡直就是一個美好的願望而已。而這部《例經》,實際上就是佛陀在教導協助我們,如何將無明乃至生死斷除阻絕的方法與步驟。在這裏,佛陀對我們說,欲斷滅無明(欲一一了知無明,即“別知無明”)乃至老死,必須要修習下列法門:四念處、四正斷、四如意足、四禅、五根、五力、七覺支、八支聖道、十一切處、十無學法。其中,四念處、四正斷、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覺支、八正道,即是我們常說的叁十七道品。茲將這些名相略述如下:
1、四念處(四念住)
(1)身念處——即觀此色身皆是不淨;
(2)受念處——觀苦樂等感受悉皆是苦;
(3)心念處,觀此識心念念生滅,更無常住;
(4)法念處,觀諸法因緣生,無自主自在之性,是爲諸法無我。
2、四正斷(四正勤)
(1)已生惡不善法爲斷故,發欲求方便,精勤舉心斷;
(2)未生惡不善法爲不生故,發欲求方便,精勤舉心斷;
(3)未生善法爲生故,發欲求方便,精勤舉心斷;
(4)已生善法爲久住不忘、不退、增長、廣大修習具足故,發欲求方便,精勤舉心斷。
3、四如意足(四神足)
(1)欲如意足——希慕所修之法能如願滿足;
(2)精進如意足——于所修之法,專注一心,無有間雜,而能如願滿足;
(3)念如意足,于所修之法,記憶不忘,如願滿足;
(4)思惟如意足,心思所修之法,不令忘失,如願滿足。
4、四禅(略)
5、五根
根,即能生之意,因此五根能生一切善法。
(1)信根——笃信正道及助道法,則能生出一切無漏禅定解脫;
(2)精進根——修于正法,無間無雜;
(3)念根——于正法記憶不忘;
(4)定根——攝心不散,一心寂定;
(5)慧根——對于諸法觀照明了。
6、五力
力即力用,能破惡成善故。
(1)信力——信根增長,能破諸疑惑;
(2)精進力——精進根增長,能破身心懈怠;
(3)念力——念根增長,能破諸邪念,成就出世正念功德;
(4)定力——定根增長,能破諸亂想,發諸禅定;
(5)慧力——慧根增長,能遮止叁界見、思二惑。
7、七覺支(七覺分)
(1)念覺支——能思惟所修之道法,常念于禅定與智慧;
(2)法覺支——又名擇法覺支,善能揀擇諸法真僞;
(3)精進覺支——修諸道法,用心專一,無有間雜;
(4)喜覺支——契悟真理,心得歡喜;
(5)息覺支——又名輕安覺支,能息斷除滅諸見煩惱,身心輕快安穩;
(6)定覺支——能覺了所發禅定,入禅定而心不散亂;
(7)舍覺支——能舍離所見念著之境,心無偏頗,不執著而保持平衡。
8、八正道
此處的八正道爲有學位所修習,即正見、正思惟、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以及正定。
9、十一切處(十遍處)
十種一切處是指六大(地、水、火、風、空、識)外加四色(青色、黃色、赤色、白色)。
至于爲什麼要修習十遍處,這裏面有多種說法。在這裏,我比較傾向于南傳《清淨道論》中的觀點,即依十遍而修,皆各有成就:
(1)依于地遍,能以一成爲多等,或于空中、水中變化作地而以足行走或坐立其上,或以少及無量的方法而得勝處。
(2)依于水遍,能出沒于地中,降下雨水,變化江海等,或震動大地、山嶽、樓閣等。
(3)依于火遍,能出煙燃燒,能降炭雨,以火滅火,欲燃則燃,或作諸光明已天眼見東西。
(4)依于風遍,能速行如風,降風雨。
(5)依于青遍,能變化青色,作諸黑暗,或依于妙色及醜色的方法而得勝處、證淨解脫。
(6)依于黃遍,能變化黃色,點石成金,或依于妙色醜色的方法而得勝處、證淨解脫。
(7)依于赤遍,能變化赤色,並如上述證淨解脫。
(8)依于白遍,能變化白色,離諸惛沈睡眠,消滅黑暗,爲以天眼看東西而作諸光明。
(9)依于光明遍,能變化輝煌之色,離諸惛沈,消滅黑暗,爲以天眼見東西而作諸光明。
(10)依于虛空遍,能開顯于隱蔽,在大地中及山嶽中亦能變化虛空,作諸威儀,可于牆垣上自由步行。
10、十無學法
所謂無學,乃與有學相對。有學是指雖已知佛教真理,但未斷盡諸惑,尚有所學者;而無學指已達佛教真理的極致,無迷惑可斷,亦無可學者。聲聞四向四果中,唯阿羅漢果爲無學,其余四向叁果皆爲有學。此處的十無學法,前八支即八正道,爲有學、無學所共修;後二支(即正解脫、正智)爲無學解脫者所特有。如果證得後二支,方爲無學法,前八支亦共爲無學所擁有。此十無學法爲(以下闡釋以《望月佛教大辭典》爲參考):
(1)無學正見——指與無漏作意相應之慧;
(2)無學正思惟——指與正見俱起之思惟;
(3)無學正語——指依無漏作意所生的四種語業(遠離妄言、兩舌、粗言、绮語);
(4)無學正業——指依無漏作意所生的叁種身業(遠離殺生、不與取、淫業);
(5)無學正命——指遠離諸邪命,如法活命;
(6)無學正精進——謂欲樂正勤,勇猛堪任;
(7)無學正念——指心中明了,于諸法不忘失;
(8)無學正定——謂心住、安住、近住等住,心無散亂;
(9)無學正解脫——指離煩惱之束縛的有爲解脫;
(10)無學正智——指盡智及無生智。
至此,《中阿含經》六十卷計222部小經內容,已全部“漫說”完畢。
(界定,2009年10月19日,于浙江舟山市普陀山佛教協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