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漫說《中阿含》(卷五十九)~D 四、第一得經(215)

  四、第一得經(215)

  說法地點:祇園精舍

  參加人員:諸比丘

  經中大意:本經敘述佛陀告訴諸比丘:一切均爲是變易有異之法,從人,乃至于十種“一切處”,多聞的聖弟子均不欲之,何況是下賤之法呢?唯應廣布八正道耳。

  所謂“第一得”,如果將之理解爲“得第一”,似乎更爲妥當。爲什麼這麼說?因爲在這部《第一得經》中,佛陀就是要告訴諸比丘:世間的一切色法,都是變易不居的,都是處于一個成、住、壞、空的循環輪回的曆程。因此,世間諸法沒有什麼“第一”(即最殊勝、最究竟)可言。如果我們把這個道理搞明白了,那麼就去證尋真正的“第一”。這個第一是什麼?就是取得無余涅槃。實際上這部經中所講的就是這個,甚至整個四部阿含經,乃至整個佛法,都是圍繞著這個中心在談說。佛教的本質就是“離此岸而達彼岸”。“此岸”是什麼?就是我們所處的這個五濁惡世,就是天界、人間等六道衆生所居之處。那麼“彼岸”又是什麼?就是涅槃。有人說,涅槃是不是極樂世界啊?我們從佛經中可以得到一個明確的答案:西方極樂世界不是“彼岸”,它只是一個成道的“中轉站”,是相對保險的、沒有後顧之憂的、尚待涅槃的中轉站。極樂世界不是修行的終點,而是一個嶄新的起點。因此念佛發願往生西方的信徒心裏面要明白一個道理: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並不是說從此我們就可以萬事大吉了,從此就不必再修習了;恰恰相反,在極樂世界裏,在阿彌陀佛以及諸上善人的大力幫助之下,我們仍要精勤修習,繼續向上。那麼修到什麼時候才算真正的終點呢?就是涅槃,與諸佛相同境界的涅槃。

  在這部《第一得經》的起始,佛陀用波斯匿王作比方。他說:“若拘薩羅王波斯匿所有境界,教令所及,彼中拘薩羅王波斯匿最爲第一。拘薩羅王波斯匿者,變易有異,多聞聖弟子如是觀則厭彼,厭彼已,尚不欲第一,況複下賤?”

  在這裏,佛陀對弟子們說,人活在世上,如果人間的榮耀方面來說,其至高點大約就是當國王了。身爲國王,顯赫無比,權力、財富以及各種名利供養,可謂天下第一。在某種意義上講,國王可以爲所欲爲,只想條件允許,他可以想幹什麼就幹什麼——他可以輕而易舉地讓一個無辜的人頃刻喪失性命;他可以讓一個身無分文的窮光蛋一夜之間富甲天下;他可以得到人間最妩媚的美女;他可以擁有世間一切奇珍異寶;他可以號令百萬將士揮麾疆場爲他效命……凡此等等,都是平民百姓乃至王公大臣想都不敢想的。從現象上看,波斯匿王的權勢可謂威極人中了,他可以堪稱爲“天下第一”了。但事實果真如此嗎?遠遠不是。比如說,波斯匿王永遠也不可能抵禦生、老、病、死的無情侵襲。在生死面前,在輪回面前,波斯匿王永遠都只能俯首稱臣。不僅是波斯匿王,像彼得大帝、秦皇漢武,乃至世間一切有情生命,誰敢自稱世間第一?

  佛陀進一步對弟子們說,不僅是我們所居住的這個星球,哪怕是娑婆世界、南瞻部洲,乃至大千世界、叁十叁天以及所有欲界、色界、無色界的衆生,都是變易不居的,都是在因緣生滅有爲法的掌控之下。就算是我們修證到了四禅八定的境界,仍然只是相對地不“易”(變化),當因緣成熟之時,仍要落于輪回之中。因此,他們仍不能稱之爲真正意義上的“第一”。故而佛陀說,這些諸天皆“亦易有異”,皆是“尚不欲第一”,更何況欲界的各種名聞利養以及名色樂欲呢?可謂不值一提。

  作爲佛家比丘,就應該要深刻地洞察到這一點。如何洞察呢?佛陀列舉了幾個要點:

  (一)四想:小想、大想、無量想、無所有想

  1、小想:由大而及小,由外而內,將觀想範圍逐步縮小。比如說,我們看到春來夏至,秋盡冬臨,以及花開花落、落葉黃花,從而領悟到萬物萬物皆爲變易不居。由大而觀及小,便觀察我們的生命存在方式,也莫不如此。

  2、大想:與小想相反,及由小而向大,由內而外,將觀想的範圍與對象逐步放大。

  3、無量想:將觀想的範圍無限放大,擴大至整個叁千大千世界。

  4、無所有想:就是觀想至無窮無盡遠,乃至浩瀚宇宙,一直觀想到沒有什麼可供觀想。

  (二)八除處

  又譯爲八勝處。“除”爲“自在差遣”之義;勝處爲勝于所緣之境,以及煩惱之義。

  1、內有色想,外觀色。內身有色想,而觀察外色之少,爲了製伏所緣的外境,使煩惱不起。對于外界之色,無論善惡,均絕少觀察,除外界之色。

  2、內有色想,外觀色。內身有色想,而觀擦外色爲多。即內身有色想之貪,爲除此貪,而觀察外境的少色或多色,將之作青瘀之想。

  3、內無色想,外觀色。內身沒有色想之貪,而觀外色爲少。對于外境少的善色與惡色,都已除已知。除後,便可見其真面目。

  4、內無色想,外觀色。于內身沒有色想之貪,唯爲使其堅牢,而觀外之少色或多色,而作青瘀等想,而使其不起貪。

  5、內無色想,外觀色。內無色想之貪,而觀外色爲青色。猶如青色的波羅捺衣(波羅捺爲國人所製之衣),光色悅澤,能淨意潤意,使人樂而不憎惡。

  6、內無色想,外觀色。內無色想之貪,而觀外色爲黃色,猶如金色的頻頭歌羅華,亦如黃色的波羅捺衣。

  7、內無色想,外觀色。內身沒有色想之貪,而觀察外色爲赤色,猶如加尼歌羅華,亦如赤色的波羅捺衣。

  8、內無色想,外觀色。內身沒有色想之貪,而觀察外色爲白色,猶如太白金星的的白色,亦如白色的波羅捺衣。

  比丘爲什麼要作此八種觀想?無非就是通過觀想,從而看透它們的變易本質,從而擺脫迷戀心,生起厭離心。“衆生如是樂除處意解者,亦易有異,多聞聖弟子如是觀則厭彼,厭彼已,尚不欲第一,況複下賤?”就是說所以的這些“內色”、“外色”,都是下賤之色,沒有什麼值得我們眷戀貪著的。

  (叁)十種“一切處”

  這些“一切處”都是比丘觀想內外色相的法門。所謂的十種“處”是指:地處、水處、火處、風處、空處、識處(以上爲六大);青處、黃處、赤處、白處(此爲四種顔色)。從六大與四色來觀察內外色,是從它們的物質與精神構成方面來分析,其目的就是要樹立“無我”、“無常”、“變易有異”的論點。

  (四)四斷

  所謂“四斷”,就是四種斷惑證真,趨向涅槃之法,它們分別是:有所樂遲、有斷樂速、有斷苦盡、有斷苦速。關于四斷的詳細注解,本人由于能力所限,無法予以准確領會。

  在這部經中,佛陀是通過四想、八除處、十種處、四斷等一切列名相術語,都是在不厭其煩反複地叮囑他的弟子們,世間乃至叁界的一切內外色相,都是極其表象的,它們都是極不牢靠的,都是變易生滅的,都是極其短暫的,都是處于不斷輪轉之中的。衆生欲想獲得永恒的那個“存在”,只有獲證到“涅槃”時,方能成就所願。因爲只有在“涅槃”之中,我們就不再有諸如時間、空間,以及各種觀念、意識等等一切形而上或形而下的東西。涅槃是一種絕對的、不虛的、永恒的、常住的不易(變化)存在。我們只有證得涅槃,方能稱之爲真正的解脫。到那時,我們可以獲大自在,來去自由,所行無礙。

  但是如果你要問我:“涅槃”究竟是一種什麼樣的存在?我只能套用《金剛經》中的一句話,叫“不可說不可說”。爲什麼?如人飲水,冷暖自知。涅槃作爲修行的終極境界,只有身處其境的人方能說得清道得明,我們凡夫俗子,又何從曉得?當然,倘若有朝一日,你我同證涅槃,料想那時,我們彼此會心一笑,因一切皆“不可說不可說”也……

  (界定,09/10/14/南海普陀山)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