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漫說《中阿含》(卷五十九)~C 叁、鞞诃提經(214)

  叁、鞞诃提經(214)

  主講人員:阿難尊者

  參加人員:波斯匿王

  經中大意:本經爲阿難者與波斯匿王的對話錄。國王聽後歡喜贊歎,布施阿難鞞诃提衣。

  前面一部《法莊嚴經》(213經),實際上是由波斯匿王贊頌佛法殊勝的文章,因此與其說是“佛說”,還不如稱之爲“波斯匿王說”。而這部《鞞诃提經》,是佛陀的侍者阿難尊者與波斯匿王的對話錄。關于此經的經題,即“鞞诃提”,是一件貴重衣服的名字,據說是國外進口(所謂的“國外”,也是相對于拘薩羅國而言,據說是摩揭陀國所贈送,實際上還是古印度自産),十分珍貴,波斯匿王不會輕易送人,由此可見阿難在波斯斯匿王的心目中有著特殊的地位。

  話說阿難有一天帶著一位比丘,從祇園精舍出發,前往東園鹿子母堂辦事。待事情辦妥之後,二人便開始往回趕。當他們走到半道的時候,迎面正好遇到波斯匿王乘著一頭大象,與大臣一起“俱出舍衛城”。從方位上看,祇園精舍應該位于舍衛城的近郊,而鹿子母堂在舍衛城的東面,距舍衛城大約步行半日路程的樣子。波斯匿王出城做什麼呢?原來他是到阿夷羅婆提河(五大河之一)去巡勝出遊。

  阿難見到迎面遙見國王朝著他們走來,覺得還是避開一下爲妥,于是便于隨從比丘“道避至一樹下”。但是國王眼力不錯,看到了阿難——因爲他對阿難很熟悉啊,打老遠他一眼就認出來了。于是他對手下臣子說:“你們趕緊去請阿難尊者過來一敘。”

  波斯匿王問阿難道:“阿難!從何處來?欲至何處?”

  阿難答道:“大王!我從東園鹿子母堂來,欲至勝林給孤獨園。”

  國王道:“阿難!若于勝林無急事者,可共往至阿夷羅婆提河。”就是說,假如阿難你沒什麼要緊事,就陪我去阿夷羅婆提河那裏走走吧。

  阿難也不好回絕,便“默然而受”。到了目的地之後,國王便把墊在大象身上的鞍鞯取下來鋪于地上,請阿難坐在上面。阿難有些誠惶誠恐——國王的專用禦坐具,出家人怎麼好隨意去享用呢?因此阿難趕緊說:“止!止!大王!但心靜足。”意思是說,我阿難若真的坐在象鞯之上,會于心難安的,因此萬萬使不得。

  波斯匿王對阿難挺尊重,也挺客氣。他再叁請阿難坐到象鞯上去,但阿難執意不肯。阿難于是拿出他自己隨身所帶的坐具鋪在地上,然後坐上去。波斯匿王見此,也沒有再堅持。于是大家分別落座,然後進行談話——當然,所談內容無外乎就是佛陀、佛法以及僧團(叁寶),波斯匿王都佛法還是蠻內行的。下面是談話的主要內容——

  (一)世間那些令人憎惡之行,爲如來所不爲。

  王問:“如來頗行如是身行,謂此身行爲沙門、梵志所憎惡耶?”——如來做那些令世人憎惡的事情嗎?

  難答:“如來不行如是身行,謂此身行爲沙門、梵志聰明智慧及余世間所憎惡也。”

  王問:“如來頗行如是身行,謂此身行爲沙門、梵志聰明智慧及余世間所憎惡耶?”

  難答:“如來終不行如是身行,謂此身行爲沙門、梵志聰明智慧及余世間所憎惡也。”

  (二)何謂不善身行,以及身行之災患。

  王問:“雲何爲不善身行耶?”

  難答:“謂身行有罪。”

  王問:“雲何身行有罪耶?”

  難答:“謂行身行,智者所憎惡。”

  王問:“雲智者所憎惡耶?”

  阿難對這一問題的回答,可分爲四個方面:

  1、“謂行身行,自害、害彼、俱害,滅智慧、惡相助,不得涅槃,不趣智,不趣覺,不趣涅槃。”

  2、“彼可行法不知如真,不可行法亦不知如真”;“可受法不知如真,不可受法亦不知如真”;“可斷法不知如真,不可斷法亦不知如真”;“可成就法不知如真,不可成就法亦不知如真”;

  3、“可行法不行,不可行法而行”;“可受法不受,不可受法而受”;“可斷法不斷,不可斷法而斷”;“可成就法便不成就,不可成就法而成就”;

  4、如此一來,“不善法轉增,善法轉減”。

  結論:以上即爲智者所憎惡之法,“是故如來終不行此法”。

  王問:“如來何故終不行此法耶?”——究竟是哪些原因,促使如來不行這些惡法呢?

  難答:因爲如來已經“離欲、欲已盡;離恚、恚已盡;離癡,癡已盡”;並且,如來已經“斷一切不善之法,成就一切善法”之故。

  (叁)詳列如來是如何行善之身行。

  王問:“雲何善身行耶?”

  難答:“謂身行無罪。”

  王問:“雲何身行無罪耶?”

  難答:“謂行身行,智者所不憎惡。”

  王問:“雲何智者所不憎惡?”

  阿難對這個問題的回答,與上述的“智者所憎惡法”正好相反,便是智者所不憎惡,即:

  1、“謂行身行,不自害、不害彼、不俱害,覺慧、不惡相助,得涅槃,趣智趣覺,趣至涅槃。”

  2、“彼可行法知如真,不可行法亦知如真”;“可受法知如真,不可受法亦知如真”;“可斷法知如真,不可斷法亦知如真”;“可成就法知如真,不可成就法亦知如真”;

  3、“可行法而行,不可行法便不行”;“可受法而受,不可受法便不受”;“可斷法而斷,不可斷法而不斷”;“可成就法而成就,不可成就法便不成就”;

  4、如此這般,便使“不善法轉減,善法轉增”。

  王問:“如來何故必行此法耶?”

  難答:“離欲、欲已盡;離恚、恚已盡;離癡、癡已盡。如來成就一切善法,斷一切不善之法。教師、妙師、善順師,將禦、順禦,善語、妙語、善順語,是故如來必行此法。”

  波斯匿王聽了阿難的一番回答,很是開心,于是他便贈送阿難一個“鞞诃提”衣:

  “我拘薩羅家有一衣,名鞞诃提,彼第一,王以傘柄孔中盛送來爲信。阿難!若拘薩羅家有劫貝(綿衣)諸衣者,此鞞诃提于諸衣中最爲第一。所以者何?此鞞诃提衣長十六肘,廣八肘,我此鞞诃提衣,今爲法故布施阿難。阿難!當作叁衣,持令彼拘薩羅家長夜增益得福。”

  阿難見狀,便一個勁地推辭:“止!止!大王!但心靜足,自有叁衣,謂我所受。”意思是說,大王您的心意我領了,但是東西我是萬萬收不得的。我已經有了叁衣了,怎麼能再起貪心呢?

  波斯匿王見阿難不肯收,便說:“阿難,你就不要客氣了。你拿了這件衣服,再把你原來的那些衣服(叁衣)布施給別人,不就兩全齊美了嘛!你穿上這件鞞诃提衣,我相信會給我們拘薩羅國帶來好運的!”

  阿難此時十分爲難,但是他見波斯匿王以國家名義贈送給他衣服,若一再推辭下去的話,場面就會出現僵局。但是他深知“龍顔”不可觸犯,否則稍有不慎就會招惹麻煩。于是他只好“默然而受”,然後與波斯匿王作別,返回祇園精舍。

  阿難回到精舍,面見佛陀,將見到波斯匿王並與之交談的前後經過,一一向佛陀彙報。阿難對佛陀說:“世尊!此鞞诃提衣,今日拘薩羅王波斯匿爲法布施我,願世尊以兩足著鞞诃提上,令拘薩羅家長夜得增益福。”

  佛陀沒有拒絕,他“以兩足著鞞诃提衣上”,然後讓阿難將如何答複波斯匿王所提問題,詳細加以介紹。待阿難述說完畢,佛陀爲之印可,說回答得完全正確,沒有什麼過失。

  最後有一個細節需要我們留意,即佛陀“以兩足著鞞诃提衣上”,表示爲波斯匿王家族增福增益,這倒是古印度一個特有的風俗習慣,在中國好像從來沒聽說過。其實在《法莊嚴經》中也有一個關于睡姿的細節,即睡覺時頭之所向,即表示自己所尊敬的方位。比如說佛居南方,信奉者睡覺時往往將頭也置于佛居的方向,以示敬奉;而若將雙腳對著佛陀,則表示不敬。這些細節看似小事,然而正是從這些細節的描述中,我們可以獲得很多那個時代的信息。因此,讀經不僅要把握大義,也要注意細微之處。如此這般,我們方可事半功倍,所獲甚多。(09/10/13/ 界定,南海普陀山)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