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漫說《中阿含》(卷五十九)~A 一、一切智經(212)

  

漫說《中阿含》(五十九)

  

(卷五十九)

  

一、一切智經(212)

  

  說法地點:拘薩羅國郁頭隨若城之金盤鹿野林

  

  參加人員:波斯匿王及鞞留羅大將

  

  經中大意:本經敘述波斯匿王,以及鞞留羅大將,聽佛來遊化的消息後,就往詣佛所,向佛與阿難請教相關的問題。佛陀和阿難,均以方便回答他,令得歡喜。

  

  本經所講的是拘薩羅國的國王波斯匿,帶領其太子鞞留羅大將以及一幹文武群臣等,到佛陀所居的金盤鹿野林去拜訪佛陀,順便提及了一些問題。波斯匿不僅帶去了後宮嫔妃們的問候,同時還帶去了他的兩個妹妹的問候——兩個妹妹的名字分別叫“賢”和“月”。

  

  至于故事發生的一些細節經過,我在這裏就不多詳談,而主要將波斯匿請教佛陀的六個問題一一列出,從中我們可以看到佛陀對一些問題的觀點和主張。

  

  1、有關“一切智”的問題。

  

  問:“瞿昙!我聞門瞿昙作如是說:本無,當不有,今現亦無若有余沙門、梵志一切知、一切見者。瞿昙!憶如是說耶?”——波斯匿王的這句話意思是說,無論是過去、未來還是現在,沒有任何人敢說他自己已經是完全的知見者(成就佛道),佛陀,您是否說過這樣的話嗎?

  

  答1:“我不憶作如是說。”——佛陀回答說,他從未說過這句話。

  

  那麼佛陀的原話是怎麼說的呢?

  

  “大王!我憶曾如是說:本無,當不有,今現亦無若有沙門、梵志一時知一切,一時見一切。大王!我憶如是說也。”——佛陀的原話大意是這樣的:無論是過去、未來還是現在,任何沙門、梵志都不可能說他有時知一切,有時見一切。佛陀的意思是說,如果證得一切智,那他就不可能說他有時知道一切,有時又說對有些問題不太清楚。因爲具備一切知見的人,不可能說出這樣的話。

  

  2、關于四種姓的優劣問題。

  

  問:“此有四種:刹利、梵志、居士、工師,爲有勝如、有差別耶?”

  

  答:“此有四種:刹利、梵志、居士、工師,此有勝如、有差別也。刹利、梵志種,此于人間爲最上德。居士工師種,此于人間爲下德也。”——我們需要注意,佛陀首先承認四種姓有差別。那麼這種差別,不是來自于先天,而是來自于後天,即表現在“德”(個人修爲)方面。婆羅門與刹帝利種姓,絕大多數都受到過良好的教育,因而所接受的文化教育與禮儀教養當然比居士種姓和首陀羅種姓要好得多。對于現實中存在的這些差別,佛陀並不否認——這是佛陀實事求是的一面,我們在考察佛陀的種姓觀方面,必須要重視這一點。

  

  3、關于四種姓後世的差別。

  

  問:“瞿昙!我不但問于現世義,亦複欲問于後世義”;四種姓“此有勝如、有差別于後世耶?”

  

  答:四種姓在後世是有差別的。那麼這種差別體現在哪些方面呢?就體現在所謂的“五斷支”。如果四種姓都勤加修習五斷支,從修行境界方面來講,沒有什麼差別;而如果大家修行得不好,或有的修得好,有的修得差,那麼後世就會有差別。無論是婆羅門,還是首陀羅,在修習“五斷支”方面,都是一視同仁,差別無二的。

  

  “五斷支”內容:

  

  (1)“信著如來,根生定立,無能奪者”;

  

  (2)“少病無病,成就等食道,不熱不冷,正樂不诤,謂食飲消、正安隱消”;

  

  (3)“無谄無诳、質直,現如真世尊及諸梵行”;

  

  (4)“常行精進,斷惡不善,修諸善法,恒自起意(時常發心,發久遠心,發大心),專一堅固,爲諸善本,不舍方便”;

  

  (5)“修行智慧,觀興衰法,得如此智,聖慧明達,分別曉了,以正盡苦”。

  

  4、關于四種姓斷行(精勤之行)的勝如、差別問題。

  

  問:四種姓“此有勝如、此有差別于斷行耶?”

  

  答:是有差別的。“若信者所斷,是不信斷者,終無是處;若少病者所斷,是多病斷者,終無是處;若不谄不诳者所斷,是谄诳斷才,終無是處;若精勤者所斷,是懈怠斷者,終于是處;若智慧者所斷,是惡慧斷者,終無是處。”——佛陀在這裏的觀點非常鮮明:信者能得精勤,不信者肯定不會得精勤;體健者能得精勤,體弱多病者肯定無法精勤;奮力向上者能得精勤,懈怠麻木者一定不會得精勤;有智慧的人能得精勤,有耍小聰明的人肯定不會得精勤。

  

  5、關于四種姓對于真理探的差別。

  

  問:四種姓在通過勤勉而求得真理方面,是否存有差別?

  

  答:無有勝如,無有差別。就好像打東西南北四個方向來四個小夥子,如果讓他們分別鑽木取火,如果他們方法對頭,時間把握得好,都可以鑽出火種來。當然,這些火種是沒有絲毫差別的。

  

  6、關于諸天是否存在的問題。

  

  問:是否有天呢?叁十叁天是否存在呢?梵天是否存在?

  

  答:……“大王!何意問有梵耶?大王!若我施設有梵,彼梵清淨。”——佛陀以及阿難對這個問題雖然沒有正面予以回答,但是都十分肯定諸天的真實存在。只是在諸天有無的問題上糾纏不清,是沒有絲毫意義的。因此佛陀並沒有明確地回答“有”或“無”。打個比方來說,假如有人來問你:地獄是否真實存在呢?你將作何回答?若回答“有”,那麼別人讓你帶他去地獄看看,你怎麼辦?若回答“無”,卻又不符合實際情況。對于這些比較難以回答又不便多回答的刁鑽問題,我覺得還是點到爲止,少作糾纏爲妙。(09.10.11)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