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漫說《中阿含》(卷四十六)~B 二、說 經(177)

  

二、說 經(177)

  

  說法地點:拘樓國

  

  參加人員:諸比丘

  

  經中大意:本經敘述佛陀告訴諸此丘,有開于四禅八定當中,均有退墮、久住、升進,以及漏盡之義,修持的人應當要了解其義。

  

  這部《說經》,既可以說是《行禅經》的延續,也可以說是《行禅經》的補充。這裏的“說經”,是指四種說經,實際上所講的,就是四禅八定各自具有的四種情況。所謂四禅八定,即色界的四禅加上無色界的四無色定,共計八種定。而這八種定中,分別具有四種情況,即退墮、久住、升進、漏盡。由于經文的內容除了個雖字句略有不同外,大多數都沒有太大的變化。爲了敘述方便,此處僅選取其中的兩禅,即初禅與二禅來進行簡述。

  

  1、初禅

  

  (1)“若有比丘所行、所相、所標,……彼不受此行,不念此相、標,唯行欲樂相應念想退轉具。彼比丘應當知:我生此法,不住、不進,亦複不厭,我生此法而令我退,然我此定不得久住。”這裏所講的,即在證得初禅後,沒有很好地把握,“不念此相、標”,而是産生了一些導致退轉的“欲樂”,結果出現了退墮——這是一種比較壞的修行結果。

  

  (2)“比丘……彼受此行,念此相、標,立念如法,令住一意。彼比丘應當知:我生此法,不退、不進,亦複不厭,我生此法能令我住,而我此定必得久住。”與前面的“退墮”相對應的是,在這裏比丘做到了“念此相、標”,並且“立念如法(正念),令住一意(不會叁心二意)”,于是獲得了久住。但是這裏的“久住”只是“不退、不進,亦複不厭”,就久住于初禅之中,既不退墮,也不升進。這種情況是既不落後,也不先進,保持中遊。

  

  (3)“比丘……彼不受此行,不念此相、標,唯行第二禅相應念想升進具。彼比丘應當知:我生此法,不退、不住,亦複不厭,我生此法令我升進,如是不久當得第二禅。”在第一種情況中是“退墮”,第二種情況是“久住”,即保持原位不動;而第叁種情況則是“退墮”的相反對立面,即“升進”。在這裏,比丘並不滿足于初禅,而是繼續向二禅境界不斷邁進。

  

  (4)“比丘……彼不受此行,不念此相、標,唯行滅息相應念想無欲具。彼比丘應當知:我生此法,不退、不住,亦不升進,我生此法能令我厭,如是不久當得漏盡。”在這裏,所謂“唯行滅息相應念想無欲具”,是指心念與寂滅相應,保持無欲的修習。在初禅裏,這種修行層次算是最高的了,它越過種種修行次第,直達寂滅,直證漏盡,可謂大功告成。

  

  2、二禅

  

  (1)“比丘……得第二禅成應遊。彼不受此行,不念此相、標,唯行初禅相應念想退轉具。彼比丘應當知:我生此法,不住、不進,亦複不厭,我生此法而令我退,然我此定不得久住。”這裏的退墮,並不是說退墮到凡夫境地,而是退失到初禅。

  

  (2)久住,是指保持二禅境界。

  

  (3)“比丘……唯行第叁禅相應念想升進具”,是指進一步升進至叁禅境界。

  

  (4)“比丘……唯行滅息相應念想無欲具……不久當得漏盡”,即一步到位。

  

  在接下來的經文中,分別是:

  

  叁禅、四禅、無量空處、無量識處、無所有處、非有想非無想處,它們每一種都分爲四種情況,即退墮(退失到下一修行等級)、久住(保持原先位次)、升進(繼續向更高一級層次挺進)以及漏盡(即取得漏盡通,把所有問題都解決,一步到位)。

  

  最後,佛陀對弟子們說:“有想有知,齊是得知,乃至非有想非無想處行余第一 。行禅比丘者,從是起當爲彼說。”世尊在這裏似乎向我們傳達了這樣一個信息,即所謂的四禅八定,其實並不能夠獲取最高的解脫法門,即便是獲得了八定中的最高禅定級別——“非有想非無想”,仍是有執取的,並不究竟。但是對于我們這些芸芸衆生來說,此生能夠修得“非有想非無想”的無色大定,已是累劫有幸啦! (09.08.21)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