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漫說《中阿含》(卷四十六)~A 一、行禅經(176)

  

漫說《中阿含》(四十六)

  

  (卷四十六)  

  

一、行禅經(176)

  

  說法地點:祇園精舍

  

  參加人員:諸比丘

  

  經中大意:本經敘述世間有四種行禅者:熾盛而謂衰退、衰退而謂熾盛、衰退而知衰退、熾盛則知熾盛。  

  

  這裏的“行禅”,一般是指修習禅定的修行者。在這部經典中,佛陀闡述了世間共有四種行禅者,並對四種行禅者的具體表現進行較爲詳盡的描述。經中主要有兩個相互對應的詞,即“熾盛”與“衰退”。熾盛就是旺盛,衰退就是退失禅定。經中將四種行禅者分別表述爲:

  

  1、熾盛而謂衰退——共分爲七種情況:

  

  (1)行禅者成就初禅,“彼心修習正思,則從初禅趣第二禅,是勝息寂(連呼吸都停止)。彼行禅者便作是念:我心離本相,更趣余處,先初禅,滅定也。彼行禅者不知如真:我心修習正思,快樂息寂,則從初禅趣第二禅,是勝息寂。彼不知如真已,于如退轉,意便失定,如是行禅者熾盛而謂衰退”。這段話的意思,根據我個人的理解,是說修禅者成就初禅,但在進趣二禅時出了問題,即沒有真切地知道自己已進入二禅境界,結果導致了定力的退失,即修行道路上的由盛而衷。在這裏,佛陀似乎在告訴我們,修行者不僅要一門心思修行,同時還要對自己的修行進度做到心中有數,否則便很容易退失修行道果。

  

  (2)行禅者修入二禅,然後從二禅趣入叁禅,“彼行禅者便作是念:我心離本相,更趣余處,失第二禅,滅定也。……彼不知如真已,于如退轉,意便失定,如是行禅者熾盛而謂衰退”。其落點,還是在于一個“不知如真”。

  

  (3)是已成就叁禅,然後再趣第四禅中,結果“心離本相,更趣余處,失第叁禅,滅定也”。這個“心離本相”,就是心念離開了原來禅修的境界,結果沒把握住,導致了定力的退失。

  

  (4)是成就第四禅,而趣向無量空處,結果導致“滅定”與“失定”。

  

  (5)是成就無量空處,而向無量識處趣進,同樣導致定力退轉。

  

  (6)是成就無量識處,而向無所有處趣進,結果導致定力退轉。

  

  (7)是成就無量空處與無所有處,而趣向非有想非無想處,同樣是“意便失定”。

  

  2、衰退而謂熾盛——此種又分爲七種情況,與上面正好相對立:

  

  (1)行禅者得初禅,“彼思余小想,修習第二禅道。彼行禅者便作是念:我心修習正思,快樂息寂,則從初禅趣第二禅,是勝息寂。彼行禅者不知如真:甯可思厭相應想入初禅,不應思余小想入第二禅。彼不知如真已,不覺彼心而便失定,如是行禅者衰退而謂熾盛”。這裏的“思厭相應想”應該是一種觀想的方法,而“小想”也同樣是禅定假想觀的一種,即將所觀察的範圍由大及小,並逐步縮小。

  

  (2)行禅者成就二禅,然後第二禅入叁禅,然“彼不知如真”,便“不覺彼心而便失定”。

  

  (3)行禅者成就叁禅,由叁禅入四禅的過程中“失定”。

  

  (4)行禅者成就四禅而入無量空處時失定。

  

  (5)行禅者成就無量空處而處無量識處時失定。

  

  (6)行禅者成就無量識處而入無所有處時失定。

  

  (7)行禅者成就無所有處而入非有想非無想時失定。

  

  3、衰退則知衰退——此處共分爲八種:

  

  (1)“彼行禅者所行、所相、所標,度一切無所有處,非有想非無想,是非有想非無想處成就遊。彼不受此行,不念此相、標,唯行無所有處相應念想本退具。彼行禅者便作是念:我心離本相,更趣余處,非有想非無想處,滅定也。彼知如真也,于如不退,意不失定,如是行禅者衰退而知衰退如真”。此處的“所行、所相、所標”,即禅定的修習、境界與目標;“本退具”,是指退回到原本的禅定境界。這裏的意思大約是指習禅者從非有想非無想處而退失到無所有處,習禅者對此知道得很清楚,“知如真”,知道自己衰退了,故稱爲“衰退而知衰退”。

  

  (2)“行禅者所行、所相、所標,度一切無量識處,無所有,是無所有處成就遊。彼不受此行,不念此相、標,唯行無量識處相應念想本退具。彼行禅者便作是念:我心離本相,更趣余處,失無所有處,滅定也”,即對自己退失無所有處定知道得很清楚。

  

  (3)同理,對于自己退失了無量識處知道得很清楚。

  

  (4)對自己退失了無量空處知道得很清楚。

  

  (5)對自己退失了第四禅知如真。

  

  (6)對自己退失了第叁禅知如真。

  

  (7)對自己退失了第二禅知如真。

  

  (8)對自己退失了初禅知如真。

  

  4、熾盛則知熾盛——此處也分爲七種類型:

  

  (1)彼行禅者得初禅,然後趣向二禅,“彼行禅者便作是念:我心修習正思,快樂息寂,則從初禅趣第二禅,是勝息寂。彼知如真已,便覺彼心而不失定,如是行禅者熾盛而知熾盛如真”。其義大約就是從初禅到二禅境界,能夠把握自己的修持進度,而不迷糊、不退失。

  

  (2)得二禅,趣叁禅而不失定,不退失。

  

  (3)得叁禅,向四禅而不失定,不退失。

  

  (4)得四禅,向無量空處趣進而不失定,不退失。

  

  (5)得無量空處,向無量識處趣進而不退失,不失定。

  

  (6)得無量識處,處無所有處趣進而不退失,不失定。

  

  (7)得無所有處定,向非有想非無想處定趣進,而不失定,不退失。

  

  說明:由于本人對于色界的四禅定到無色界的四空處定都沒有絲毫的修行實踐,因此對于本經所述的相關禅定沒有絲毫的感性認識,只能勉強對經文作些歸納。而對于修禅中的種種感官印象,則更無點滴可言,故而紙上談兵,實在是羞愧不已!(09.08.20)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