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分別大業經(171)
說法地點:王舍城竹林精舍
參加人員:哺羅陀子外道、叁彌提、摩诃周那、阿難等人
大意:本經敘述外道哺羅陀平,向尊者叁彌提說他曾面從沙門瞿昙受“身口業爲之虛妄,唯有意業爲真谛。或者有禅定,比丘入其禅定的話,就無所覺。”叁彌提乃斥其爲誣謗,並不是佛言。尊者大周那聽後,盡告阿難,並同往問佛。佛一一爲他們宣說。
這部經中所講的,實際上就是關于因果報應問題。有些人對因果理解簡單化、機械化,然而並不符合佛陀的本意。我們當代人就更不用說了,既使是原始佛教時期那些經常親近佛陀的大比丘,也無法把握因果律的真谛。
有一位叫叁彌提的尊者,在王舍城郊外的樹林中搭建了一間草舍,住在裏面潛心于修行。有一天,一位叫哺羅陀子外道遊行于此處,他拜會了叁彌提,他對叁彌提說:
“我面從沙門瞿昙聞,面從沙門瞿昙受:身、口業虛妄,唯意業真谛。或有定,比丘入彼定無所覺。”
哺羅陀子外道的意思是說,他親自從佛陀面前聽聞:身與口二業都是不真實的,虛妄的;而只有意業才爲真谛。另外,有一種禅定,如果比丘入其禅定的話,就會專注于禅定之中,不再會有感于其他的事物。
這種話對不對呢?叁彌提明確表示反對:“汝莫作是說!莫誣謗世尊!誣謗世尊者爲不善也,世尊不如是說。”那麼世尊是什麼說的呢?叁彌提說:“世尊無量方便說:若故作業,作已成者,我說無不受報,或現世受,或後世受;若不故作業,作已成者,我不說必受報也。”
叁彌提的意思是在說:哺羅陀子你不可以這麼說,你這樣說是在誣謗世尊!世尊對我們說:如果是故意造業,那麼以後肯定會受到報應;如果不是故意造業,就不定會受到報應。
但是哺羅陀子並不同意叁彌提的觀點,他說自己是親耳從佛前聽聞,豈能有錯?在二者相執不下的時候,哺羅陀子就問叁彌提:“按你這麼說,如果是故意造業,就會受到報應。那麼,當會受到什麼樣的果報呢?”未及叁彌提回答,他又問道:“叁彌提,你出家學道幾年了?”
叁彌提說:“不出家未久,也就是叁年而已。”
此時,哺羅陀子不再與叁彌提爭辯了,他心想:剛出家叁年的年青比丘,就開始如此偏袒他的導師,更何況那些出家年數多的長老比丘呢?還不是趁早離開吧。于是他一聲不吭,站起身來揚長而去。
叁彌提與哺羅陀子之間所爭辯之事,被住在不遠處的摩诃周那聽到了。估計他也搞不清究竟哪個說法正確,于是他就將爭辯的內容告訴了阿難。看來阿難也摸不著頭腦,于是就與摩诃周那一起,前去佛陀之處討教。
當佛陀聽了阿難的彙報之後,便說:“這個叁彌提比丘,真是癡人無道。”于是佛陀評價道,這個哺陀陀子外道,沒有把話講清楚,“問事不定”,斷章取義。因爲每種回答,都要具體的說法語境,只知其一而不知其二,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當然是不對的。而叁彌提比丘呢,則把話說得過于絕對了。
此時,阿難對佛說:“世尊!若叁彌提比丘因此事說:所有覺者進苦,當何咎耶?”在這裏,阿難是借著叁彌提的語氣,表達了自己的觀點,即“所有的感受都是苦的”。那麼這種觀點對不對?
佛陀此時便對在場的比丘說:“你們看看,連我們的阿難比丘也開始犯糊塗了!”
我們再回過頭看看哺羅陀子的說詞:“身、口業虛妄,唯意業真谛”;“或有定,比丘入彼定無所覺”。佛陀對此的分析是,實際上哺陀羅子外道在請教有關叁覺(即叁受)的問題,即樂覺、苦覺和不苦不樂覺。對于這個問題,叁彌提的正確回答應該是:
“若故作樂業,作已成者,當受樂報;若故作苦業,作已成者,當受苦報;若故作不苦不樂業,作已成者,當受不苦不樂報。”就是說,如果故意造樂業(苦業、不苦不樂業)的話,並且用身口意叁種方式去完成的話,那麼就會受到樂報(苦報、不苦不樂報)。世尊說,如果當時叁彌提這樣回答,那麼哺羅陀子外道便會連正眼也不敢看叁彌提,更不敢問其他問題了。
接下來,佛陀具體談到了有關“業”的話題——
1、“或有一不離殺、不與取、邪淫、妄言,乃至邪見,此不離、不護已,身壞命終,生善處天中。”
2、“或有一離殺、不與取、邪淫、妄言,乃至邪見,此離、護已,身壞命終,生惡處地獄中。”
3、“或有一不離殺、不與取、邪淫、妄言,乃至邪見,此不離、不護已,身壞命終,生惡處地獄中。”
4、“或有一離殺、不與取、邪淫、妄言,乃至邪見,此離、護已,身壞命終,生善處天中。”
佛陀事實上所列的因果報應的四種類型。我們常說“惡有惡報,善有善報”,但是佛陀並不這麼認爲,因爲這是一種對因果律的機械理解,比如說:
第一種,有的人活著幹盡壞事,死後卻得到了好報(生善處天);
第二種,有的人一輩子盡做好事,死後卻墮入地獄之中;
第叁種,有的人活著時盡做壞事,死後墮入地獄之中;
第四種,有的人活著的時候盡是行善,死後得生善處。
在一般人的觀念中,都是認可于第叁種和第四種情形,而對第一、第二種很不理解。有的人一輩子心腸好,盡做善事,本人也很努力,可是一輩子盡是受苦,事事不如意;而有的貪官汙吏、市井惡棍壞事做絕,卻一生衣食無憂,吃香的喝辣的,過得很滋潤。于是很多人想不通了,開始怨天尤人,認爲蒼天無眼,世道不公。其實蒼天有眼,世道也很公平,只是我們肉眼凡胎,瞧不出個究竟來而已。
對于以上四種情形,佛陀說:
第一,有的人活著是五戒全犯,可是死後得生善處。用天眼去觀察所得出的結論是:原來此人還沒有遭到報應,他以前所修的善業還沒有享受完。
第二,有的人一生嚴持五戒,死後卻墮入惡處。用天眼觀察的結論是:此原來該受的惡報,卻沒有報盡。
第叁,如有人屢犯五戒,死後轉生地獄中。用天眼觀察的結論是:此人惡報已至,無法逃脫應得的報應。
第四,如有人畢生持守五戒,死後投生善處天上。用天眼觀察的結果是:此人福報因緣已經成熟,這是他應得的善報。
佛陀在這裏告訴我們,因果律實際上是十分複雜的,決不是我想像中的那般簡單。因果既有連續性(比如現世現報),也有非連續性的一面(比如惡人得好報,善人得惡報)。但是,若將之放在大叁世因果方面來說,“善有善報,惡有惡報”這句話則不是會錯的。因此我們往往在後面又加上兩句,叫“不是不報,時辰未到”,這樣理解才是正確的。
對于上述的四種情況,佛陀作了詳細的分析,並列舉了種種爲他同意的或爲他不同意的種種見解。並且,佛陀對于以上的四種情況,爲我們作了正確的分析:
第一種,不持五戒卻上生于善處。佛陀說,造成這種原因在于後報業的緣故,即來生不一定隨報惡業,故作惡後,可能會得生善處。當然還有一種情況,就是此人雖說一生爲惡,但在臨死之時,卻心生善念,這種心所與正見相應。因此中國佛教的淨土宗注重“臨命終時,一心不亂”。
第二種,有的人持守五戒,卻死後墮入地獄。這裏面的情況同樣複雜,只能用後報業來解釋。當然,有的人一生行善,臨死之前卻動了邪惡的念頭,如此一來照樣會下地獄。
第叁,有的人一生幹壞事,死後墮入地獄。我們不能簡單地認爲這就是他一生幹壞事的報應,也有可能是前一世幹壞事的報應;當然也有可能是臨命終時仍是惡心不改所致。
第四,有的人一生爲善,死後上生天界。同樣,我們也不能簡單地理解爲就是今生爲善的應得善報,也有可能是往昔世所積善行的結果。自然,也不排除其直至命終之時,依然保持善念,與正見相應的緣故。
最後,佛陀用果實是否成熟來形容因果報應問題:
1、有的看上去熟透了,實際上並沒有熟透;
2、有的看上去沒熟,實際上卻熟透了;
3、有的看上去沒熟,實際上就是沒熟透;
4、有的看上去熟了,實際上就是熟了。
(09.08.14)
《漫說《中阿含》(卷四十四)~B 二、分別大業經(171)》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