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喻經
說法地點:祇園精舍
參加人員:諸比丘
經中大意:本經敘述所有的善法,都以不放逸爲根本;諸善法中,乃以不放逸爲第一。有如沈香,有如須彌山王,有如轉輪王,乃至如來。修行的人如能勇猛的觀察而行不放逸之法的話,則慧者必能得解脫。
我在上面的一部《至邊經》中已經談到了比丘出家後,如果不能除滅貪欲,那麼變得一無是處。說得直白一點,就等于說出家白出了,沒有取得任何預期效果。那麼,比丘怎樣做,也能不枉當一回比丘,而珍惜此殊勝因緣呢?佛陀在這部《喻經》對我們說,出家比丘,要修諸善法。其實善法很多,舉心動念,無非有善與不善之分別,關鍵就看你怎麼去修了。那麼一切善法之中,怎樣做才能收到預期的效果呢?佛陀在經中對我們說:
“若有無量善法可得,彼一切以不放逸爲本,不放逸爲習,因放逸生,不放逸爲首。不放逸者,于諸善法爲最第一。”
那麼,什麼叫“放逸”呢?放逸就是放縱,放縱我們的各種欲望,不能很好地防非止惡,不能夠修諸善法,“增惡損善”。在《佛說遺教經》中,將“放逸”喻爲“如狂象無鈎,猿猴得樹”。一頭野象如果沒有一個鐵鈎對付它,那麼野象就會來去自由,沒有人能拿它怎麼樣;猿猴極擅長在樹間跳躍攀騰,若將猿猴放歸樹林之中,就好像虎入深山,別再指望能逮縛住它們。“放逸”的對立面就是“不放逸”,“不放逸”就是“增善止惡”,就好像“狂象有鈎,猿猴無樹”。那麼,爲什麼說修諸善法之中,將“不放逸”列爲第一、最上呢?佛陀爲了說明這個問題,開始作了如下的譬喻:
1、猶作田業,彼一切因地、依地、立地,得作田業——就好像種莊稼,當然是以土地爲根本。農夫若沒了土地,那就根本談不上幹農活了,因爲沒了土地,拿什麼來耕種呢?
2、猶如種子,像一切百谷藥木,之所以都能夠獲得得滋生長養,原因就是有了種子,然後有了土地,才得以生長不息。若沒了種子,再好的土地也長不出嫩芽來。
3、猶諸根香,沈香爲第一;猶諸樹香,赤栴檀爲第一;猶諸水華,青蓮華爲第一;猶諸陸華,須摩那華(悅意花)爲第一;猶諸獸迹,彼一切悉入象迹中,象迹盡攝,彼象迹者爲最第一,謂廣人故。
4、猶諸獸中,彼師子王爲最第一;猶如列陣共鬥戰時,唯要誓(軍規、號令)爲第一;猶樓觀椽,彼一切皆依承椽梁立,承椽梁、承椽梁皆攝持之,承椽梁者爲最第一,謂盡攝故。
5、猶如諸山,須彌山王爲第一;猶如諸泉,大泉攝水,大海爲第一;猶諸大身,阿修羅王爲第一;猶諸瞻侍,魔王爲第一;猶諸行欲(福報),頂生王爲第一;猶如諸小王,轉輪王爲第一;猶如虛空諸星,宿月殿爲第一;猶諸彩衣,白練爲第一;猶諸光明,慧光明爲第一。猶如諸衆,如來弟子衆第一;猶如諸法,有爲及無爲,愛盡、無欲、滅盡、涅槃爲第一;猶諸衆生,無足、二足、四足、多足、色、無色、有想、無想,乃至非有想非無想,如來于彼爲極第一,爲大爲上,爲最爲勝,爲尊爲妙。猶如因牛有乳,因乳有酪,因酪有生酥,因生酥有熟酥,因熟酥有酥精,酥精爲第一。
在上面的諸多譬喻中,佛陀將“不放逸”比喻爲土地、比喻爲種子、沈香、象迹(大象足迹)、師子王、須彌山王等等,最後,將“不放逸”甚至比喻爲牛乳中最純最上等的“酥精”。“不放逸”是諸佛如來成就佛道必須要遵守的首要原因,如果不遵從這個“不放逸”,那麼不要說成佛無望,就是保住我們的人身,都是一個很大的問題。
最後,套用《普賢警衆偈》中的八句話,作爲本卷的結尾——
是日已過,命亦隨減,如少水魚,斯有何樂?
當勤精進,如救頭燃,但念無常,慎勿放逸!
(界定,09.07.10.南海普陀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