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漫說《中阿含》(卷叁十叁)~A 一、釋問經

  

漫說《中阿含》(叁十叁)

  

(卷叁十叁)

  

一、釋問經

  

  說法地點:王舍城之北鞞陀提山中的因陀羅石室

  

  參加人員:天帝釋、五結子樂神、叁十叁諸天

  

  經中大意:本經敘述天王釋,先派五結樂子,以琴歌見佛;其次來問法。佛陀說:由于有了思,而爲有了念,由于有了念,而爲有了欲,由于有了欲,而爲有了愛,以及有不愛(憎),由于愛、不愛而有了悭、嫉之二結,致于生大苦陰;並說八正道、斷叁法、修叁法、護六根等法。天王釋蒙佛開示後,而見法得法,並證得初果。

  

  首先需要說明,這部《釋問經》,與《長阿含經》第十卷中的《釋提桓因問經》,可以說是同一部經典,說法地點和參加人物都基本相同,只是個別人的稱呼略有不同。詳細內容在此我不再複述,在這裏,我只是將天帝釋與佛陀一段有關如何修行的對話略加闡述。

  

  問題1衆生的煩惱共分爲多少種?

  

  回答:衆生的煩惱共有兩種,分別是悭和嫉。雖說衆生也産生了一些無悭無嫉之念,但是他們只是想想而已,並未付諸實際行動。

  

  問題2悭與嫉是由于什麼因,什麼緣,從什麼而生,由于什麼而有?如何才能做到沒有悭和嫉呢?

  

  回答:悭與嫉兩種煩惱,其起因于愛與憎;緣于愛與憎;從于愛與憎而生,由于受與憎而有。如果沒有愛與憎,那麼就不會有悭與嫉了。

  

  問題3愛與憎,是由于什麼因、什麼緣,從于什麼而生、什麼而有;如何才能不産生愛與憎呢?

  

  回答:愛與憎,乃因于欲(希求),緣于欲、從于欲而生。如果將欲滅除,則無愛憎。

  

  問題4欲是如何産生的,如何滅除欲?

  

  回答:欲乃起于念(尋,即對于境而記念不忘);如果無念,便無欲。

  

  問題5念是如何産生的,如何滅除念?

  

  回答:念乃起于思(妄想思念,使心有所造作,生起業);如果無思,則無念。

  

  問題6什麼叫做滅除戲妄的道迹(即如何避免錯誤的修持方法)?比丘要如何修行,才算是正確的修行方法呢?

  

  回答:八正道。

  

  問題7比丘欲避免錯誤的修行方法,應要斷除幾種法,行幾種法?

  

  回答:比丘如果想避免錯誤的修持方法,應斷除叁種法,而修行叁種法。此叁種法分別是:念、言、求。此叁種法又可分二種,即可行與不可行,斷除不可行,修習可行之法。

  

  問題8比丘趣向正確的修行方法時,有幾種法,護持從解脫(戒本),應行幾種法呢?

  

  回答:比丘趣向滅戲道迹時,有六種法,護持從解脫,就行六種法。它們分別是:眼根視色境,耳根聞聲境,鼻根嗅香境,舌根嘗味境,身根覺觸境,意根知法境。此六法各有二種,即可行與不可行。斷滅不可行,成就可行之法。

  

  問題9比丘趣向滅戲道迹之時,臨終前,又應試斷除幾種法,行幾種法?

  

  回答:比丘臨終前,應斷叁法,分別爲喜、憂、舍(遠離執著,舍棄不喜不憂)。它們分別又有二種,即可行與不可行。斷除不可行,成就可行之法。

  

  問題10一切沙門、梵志同一說、一欲、一愛、一樂、一意耶?(所有沙門、梵志都爲相同的,沒有差別的嗎?)

  

  回答:並非如此,是有差別的。

  

  問題11一切沙門、梵志爲什麼有差別呢?

  

  回答:因爲他們受到主、客觀等各種條件的製約,限製了他們的認知範圍,不能夠知道究竟,猶如井底之蛙那般坐井觀天。

  

  問題12一切沙門、梵志,都能夠究竟白淨、究竟梵行、究竟梵行完畢嗎?(意思是說所有梵志沙門是否都會始終如一地精進修行,並最終抵達彼岸?)

  

  回答:未必。

  

  問題13什麼原因呢?

  

  回答:如果沙門梵志沒有徹底斷除貪愛,而不正于善于心之解脫的話,則不能至于究竟,不能究竟白淨,不能究竟梵行,無法做到究竟梵行完畢。 (2009年7月4日)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