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漫說《中阿含》(卷二十八)~D 四、瞿昙彌經

  

四、瞿昙彌經

  

  說法地點:釋迦族的尼拘類樹園

  

  參加人員:大愛道(摩诃波阇波提)、阿難等

  

  經中大意:本經敘述佛陀的姨母大愛道,叁次請求出家,佛陀曾叁次止住她之念,後因阿難代爲請求,佛陀乃說八尊師法(即八敬法),指出女人須遵守八尊師法才允其出家;並說女人不得行五事。

  

  這部《瞿昙彌經》在佛教史上占有著比較重要的位置,因爲它記載了有關處理比丘與比丘尼關系的“八敬法”的詳細來源情況。當然,對于“八敬法”的記載,像《十誦律》、《五分律》等律藏也有所涉及,但是我覺得還是這部《瞿昙彌經》記載得更爲詳盡。對于“八敬法”,當代教內已經很少有爲提及,臺灣佛教界甚至有些比丘尼,對“八敬法”是相當排斥,認爲它是套在比丘尼頭上長達兩千多年的八條男女不平等條約。是不是不平等條約,或者它與現實的男女平等有什麼沖突之處,這個似乎不是我思考的主要內容。對于八敬法,相信教內的爲都很熟悉,我在這裏只是將八敬法的來曆大略敘述一下即可。在經中,還有一個問題值得我們去深入思考,就是以女身是否可以成佛的問題。記得在《法華經》中,記載了龍女即身成佛的經過,而在這部《瞿昙彌經》中,佛陀則明確告訴我們:以女身不可以成佛。關于這個問題,我們在後面將會提及。

  

  故事發生在佛陀的故鄉迦毗羅衛,此時佛陀帶領大衆在此尼拘類樹園進行集體的“夏坐”,也就是夏安居。根據相關資料記載,佛陀此時距他成道也有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大約是五十多歲的樣子。有一天,佛陀的姨母——也是養母叫摩诃波阇波提(意譯作大愛道,簡稱大愛),她來到佛的面前,試探性地問佛:“世尊!女爲可得第四沙門果耶?因此故,女爲于此正法、律中,至信、舍家、無家、學道耶?”大愛道前面的一句話問得有些技巧性,她問女爲是否可以證得阿羅漢的果位。那麼女人是否可以證得阿羅漢的果位呢?按照諸法平等、佛性平等的觀點,從理論上講,女人是完全可以證得四果羅漢的——這是個明知故問的話題,其用意落點于後面的一句話,即既然女人可以證得阿羅漢,那麼女人爲什麼就不能夠出家呢?

  

  佛陀並沒有直接回答大愛道的前面一個提問,而是直奔主題,對大愛道說:“止!止!汝莫作是念:女人于此正法、律中,至信、舍家、無家、學道。”就是說,出家的念頭你萬萬不可動。但是女人不能夠出家,佛陀並沒有說明。

  

  這裏需要注意一點的是,佛的姨母大愛道爲什麼要跟隨佛陀出家呢?我以前在相關資料中看過這樣的一種觀點,即在佛姨母請求出家的時候,世尊的父王即淨飯王已經辭世,而佛陀的堂兄堂弟絕大部分都已跟隨佛陀出家,因此摩诃波阇波提孤苦零丁,遂感到人生無常,産生了出家修道的念頭。我想,這樣的推測還是有一定道理的,從摩诃波阇波提前後要求出家的堅定信念來說,可以說出家修道算是一個最佳的抉擇。當然,佛陀不同意,也有著他的考慮。大愛道見佛陀沒有答應,于是就“稽首佛足,繞叁匝而去”。在後來的許多日子裏,大愛道也並沒有再提出家的請求。

  

  按照慣例,當夏安居快要結束的時候,比丘們就要著手爲佛陀縫製叁衣,因爲一旦安居過後,佛陀就要四處遊曆說法,不會止住于一處——就是說,等安居一結束,佛陀就要離開迦毗羅衛,行蹤不定,四海爲家。大愛道一聽,心裏自然是很著急,因爲她知道,一旦佛陀離去,自己請求出家一事,恐怕就化爲泡影。于是她再一次來到佛所,請求出家。但是結局正如我們想像的那樣,佛陀再一次拒絕了大愛道的請求。

  

  眼看著安居結束的日子即將臨近,大愛道心急如焚,她不顧被呵斥的風險,再一次到佛的面前,請求出家。但是佛陀依然拒絕了她。大愛道見前後叁次請求悉數被佛陀拒絕,她感到絕望,她“塗跣汙足,塵土坌體,疲極悲泣,住立門外”,她形色焦枯,披頭散發,十分可憐。最後還是頗具人氣的阿難動了恻隱之心,他問明原委後,就對大愛道說:“今且住此,我往詣佛,白如是事。”就是說阿難准備到佛陀面前,替大愛道求情。

  

  當阿難在佛陀面前再一次請求佛陀允許女人出家的時候,佛陀向阿難道出了他心中的顧慮。他說,如果一旦允許女人出家修道,那麼很可能會“令此梵行便不得久住”。爲什麼不得久住?佛陀也沒有細細交待。他只是舉出一例:“猶如人家多女少男者,此家爲得轉興盛耶?”就是說一個家庭之中,如果是女子多而男子少,那麼這個家族便不大可能興旺,因爲女子總是要出嫁的,只出不進,如此一來家裏人口便會減少;而男子只會將新娘迎娶進門,繼而生兒育女,人丁興旺自然代表著家庭興旺。我們千萬不能說佛陀的譬喻有失恰當,在當時生産力極其低下的社會背景下,男子就代表著勞動力,有了勞動力,便會創造財富。一個家庭中男子的多少,從側面便可代表著該家庭財富的多寡。不僅如此,佛陀進一步將女人出家譬喻成稻田或麥田之中的“穢生”——禾苗患了“白葉枯”。倘患病的禾苗徹底撥除,那麼整個莊稼地便無大礙,否則病菌便會擴散,從而影響到整個莊稼的收成。

  

  其實阿難也知道女人出家可能對正法有所影響,但是他真的很慈悲,請采取“感情投資”的方法,講述了佛陀自幼失母,由姨母一手撫養成人的經曆。沒曾想這一招十分奏效,佛陀一聽,頓時沈默了。許久,他才阿難說:“如是,阿難!如是,阿難!瞿昙彌大家多饒益我,謂母亡後,鞠養于我。”佛教裏很重視報恩,所謂“上報四重恩,下濟叁途苦”,父母恩難以報答,繼母的養育之恩同樣難以報答。于是佛陀在不得已的情勢下,終于答應了大愛道的出家請求。

  

  這裏需要說明一下,第一,當初佛陀允許女子出家,請求出家的對象是他的姨母(繼母、養母),這裏面有報恩情的成份;第二,女子出家成功,阿難功不可沒,所謂當今的比丘尼,莫要忘記阿難請求之恩。正是由于阿難從中斡旋,才使得女子出家成功。也正因爲此,在佛陀滅度後,阿難受到正統派摩诃迦葉的排斥;第叁,此時女子出家,並不是大愛道一人出家,據說五百位宮女也隨之出家。如此一來,佛教曆史上最早的比丘尼僧團應運而生。正因爲要求出家的女子人數衆多,佛陀才再叁權衡,最後才作出艱難的抉擇。第四,佛陀雖然勉強同意了女子出家,但是總是要給她們立下規矩,這個規矩就是所謂的“八尊師法”,即八敬法。它們是佛教史上最早的比丘尼需要遵守的八項戒條。針對這八項戒條,佛陀一再說“女人不當犯,女人奉持,盡其形壽”。這八敬法就好像水庫的堤壩,女人一旦違犯,就等于是水庫大壩決口,結局必將是洪水一泄千裏,泛濫成災!

  

  那麼,所謂“八尊師法”的具體內容是什麼?現摘要如下:

  

  1、比丘尼當從比丘求受具足(戒);

  

  2、比丘尼半月半月往從比丘受教;

  

  3、若住止處設無比丘者,比丘尼便不得受夏坐。

  

  4、比丘尼受夏坐訖,于兩部衆中,當請叁事:求見、聞、疑;

  

  5、若比丘不聽比丘尼問者,比丘尼則不得問比丘經、律、阿毗昙;若聽問者,比丘尼得問經、律、阿毗昙;

  

  6、比丘尼不得說比丘所犯,比丘得說比丘尼所犯;

  

  7、比丘尼若犯僧伽婆屍沙(僧殘戒,比丘十叁條,比丘尼十七條),當于兩部衆中,十五日行不慢;

  

  8、比丘尼受具足雖至百歲,故當向始受具足比丘極下意稽首作禮,恭敬承事,叉手問訊。

  

  對于上述的八尊師法,曆來頗多爭議。在當今男女平等的社會大背景下,對之過分地主張也顯得過于保守,畢竟佛教是與時俱進的,而不是僵化教條的宗教。對于八尊師法的詳細分析評說,由于涉及到比丘尼戒律等較爲敏感的問題,在此不多闡述。

  

  當阿難把八尊師法的內容轉達給大愛道時,大愛道自然是萬分歡喜,樂于奉受。

  

  隨著時光的推移,原先那些初出家的比丘尼,後來都成爲了德高望重、深爲“王者所識”的長者上尊。這些老前輩們都是徒孫滿堂,聲明顯赫。可是“八尊師法”中的第八條,規定比丘尼哪怕受戒一百年,也要向初受戒的比丘“極下意稽首作禮,恭敬承事,叉手問訊”,確實有些勉爲其難——她們實在是很難爲情。怎麼辦呢?于是諸比丘尼還是推舉大愛道,請她到阿難那裏去走一趟,請阿難轉禀佛陀,能不能將第八條尊師法作些適當地修改。阿難是個爽快人,他二話沒說,就跑到佛陀那裏將情況作了如實禀報。但是佛陀並沒有答應,他對阿難說:“守護此言,慎莫說是!阿難!若使汝知如我知者,不應說一句,況複如是說?”從這裏可以看出,佛陀在對待女子出家一事上,是十分慎重的。那麼女子出家此戒一開,會帶來什麼樣的後果呢?佛陀的觀點是:正法原來可以住世一千年,可是正是由于女子的出家,使正法減少了五百年,只剩下五百年了——這是教內比較統一的說法,決不是我本人的杜撰。

  

  最後,佛陀談到了女人不得行“五事”,即女人“五障”,它們是:

  

  1、女人不得作如來(佛);

  

  2、女人不得作轉輪王;

  

  3、女人不得作天帝釋;

  

  4、女人不得作魔王;

  

  5、女人不得作大梵天。

  關于女人能不能即身成佛的問題,教內曆來也有很多爭論。持肯定的一方一般會列舉出《法華經·提婆達多品》中關于龍女即身成佛的事例。如果《法華經》中有此論述,其觀點豈不是與早期的正統佛典有所沖突?事實上不僅是我們這些凡夫,就是像舍利弗這樣堪稱智慧第一的大尊者,也同樣表示疑惑:“女身垢穢,非是法器,雲何能得無上菩提?”但是在《法華經》中,明確記載了龍女忽然之間就成男子方才成等正覺的事實。這就說明,以女人身還是無法成就佛道,必須要有一個女身轉男的過程。因爲在佛的叁十二相中,有一相叫“陰馬藏”,這一相是女人無法具備的,必須要轉成男身,方能成就無上正果。這是個不爭的事實,由此爲此經所闡述的論點,提供了一個很好的佐證。然而根據我個人的觀點,龍女是真的成就佛道,還是作爲說法權巧中的一種方便示現,尚不得而知。當然,從現實的角度看,龍女即身成佛,倒是爲廣大的女同胞們,帶來了無限的生機與希望……(2009.06.13)

  

《漫說《中阿含》(卷二十八)~D 四、瞿昙彌經》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