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漫說《中阿含》(卷二十八)~A 一、諸法本經

  

漫說《中阿含》(二十八)

  

(卷二十八)

  

一、諸法本經

  

  說法地點:舍衛國祇園精舍

  

  參加人員:諸比丘

  

  經中大意:本經敘述佛陀教諸比丘,有關于異學所問的一切諸法。如有人問:本、和、來、有、上主、前、上、真、訖等諸問題時,就應回答:欲、更樂、覺、思想、念、定、慧、解脫、涅槃;又提示出家學道而欲得苦邊的話,應當要修習所謂學道心、無常想、無常苦想、苦無我想、不淨想、惡食想、一切世間不可樂想、死想等,可以得知世間之習、滅、味、患、出要如真。

  

  在寫本文之前,我說說一件事,也算是題外話吧。前兩天有位法師,很有學問,見我在寫阿含系列隨筆,順口贊歎了我幾句。我聽後,心裏美滋滋的,不禁有些飄飄然起來了——事先聲明一下,我的境界遠沒有達到“八風吹不動”的地步,一句贊歎之語就把我撂倒了。在贊歎之余,他向我提出一個意見,說“研究四阿含,一定要站在大乘的立場上,因爲阿含經是兼攝大小乘的”。我覺得他後句話相當正確,將四阿含判爲小乘,不僅出于教理方面的原因,或許有著佛教順應統治者,或者更快融入到正宗思想體系之中的政治考量。天臺宗的智者大師不僅是一位學修卓著的佛學大師,同時他也是一位舉足輕重的政治人物——在一定時期內,他與隋旸帝保持著密切關系。因此智者大師在判教時,是否摻入了其他非教理因素,尚需要進一步研究。我的意思是,當我們換一種方式去看待同一件事物時,往往會獲得嶄新的視角。

  

  對于這位法師的意見,我的確表示了十分地迷惑不解:研究四阿含,爲什麼要站在大乘的立場上呢?我個人的觀點是,對于四阿含,它既有弘法利生的因素,也有自利自修的成份。因此不能簡單地用大乘或小乘的框框來加以判別與取舍。我們處事爲人時,指導思想是必不可少的。但是若先定下基調,那麼偏見往往就如期伴隨,就好像我們帶著有色眼鏡去看世界,世界的顔色永遠都不會與我們鏡片中所反映的顔色完全一致。爲了還原一個真實的世界,我覺得還是把架在我們鼻梁上的有色眼鏡拿掉吧,只要我不是色盲,我總會比較准確地辨別出我眼前所看到的一切事物的顔色。因此我以爲,無論是讀經還是作佛學研究,如果將預先劃一個圈,先入爲主,那麼所得出的結論或所領悟出來的經義,難免會出現偏頗。最好的方法是,順其自然,不要忙著先修水渠,水到自然成,用不著那麼費精神。

  

  這部《諸法本經》,它實際上闡述的是一個回答別人提問時的方法論問題。我們從經中可以深切地感受到,佛陀每時每刻都在教導著弟子,一方面是要如何完善自己,如何滅除自己的各種煩惱,爭取早日把自家的麻煩及早解決幹淨;另方面,也教導弟子們如何度脫衆生的方法與技巧。如果一定要用大小乘的標准來套,那麼,佛陀教導弟子們如何做如何修,應該是小乘;而弟子們運用各種善巧方便去度化民衆乃至異學,就應屬于大乘行爲。這二者矛盾嗎?並不矛盾。俗話說,“磨刀不誤砍柴工”,砍刀磨得不鋒利,又如何在短時間內砍到更多的柴火?有關說法技巧方面,佛陀是我們所有比丘、比丘尼的導師。我們稍稍涉獵一下經典,其中恰如其分的譬喻俯拾即是,真是讓人歎服不已。

  

  那麼,佛陀是如何教導弟子們的呢?佛陀首先假設了一個命題,就是如果有異學外道來向比丘們請教這樣一個問題:“一切諸法以何爲本?”那麼,作爲比丘應該作怎樣的回答才是准確無誤和簡明扼要的?佛陀在下面的經文中,就這個問題進行了步步分解:

  

  1、一切諸法以何爲本?回答:以欲爲本——欲,就是欲望,欲求。

  

  2、一切諸法以何爲和?回答:以更樂爲和——和,起因義;更樂,即觸。

  

  3、一切諸法以何爲來?回答:以覺爲來——來,會合義;覺,感受、領納義。

  

  4、一切諸法以何爲有?回答:以思想爲有——有,即生成義;思想,作意義。

  

  5、一切諸法以何爲上主?回答:以念爲上主——上主,即增上義;念,即正念。

  

  6、一切諸法以何爲前?回答:以定爲前——前,即先頭,上首;定,即禅定。

  

  7、一切諸法以何爲上?回答:以慧爲上——上,最上;慧,即智慧。

  

  8、一切諸法以何爲真?回答:以解脫爲真——真,即真實、根本。

  

  9、一切諸法以何爲訖?回答:以涅槃爲訖——訖,即窮盡。

  

  讓我們再來看一下,此九個回答,以欲爲始,以涅槃爲終,從中我們可以得出結論,我們爲什麼會流轉于生死?原因是我們的欲望太多了,今天要這個,明天要那個,吃了山珍海味還不夠,又要變著法兒去吃那些新鮮花樣;煮了吃不瘾,還要活著吃;“騎著騾子思駿馬,官居宰相望王侯”,哪裏有個邊呢?我們說“欲壑難填”,真是一點也不假。坦率地說,要想修行,要想學佛,佛教的一些道理不懂沒有太大關系,你首先得把我們那些亂七八糟的欲望之念給淡化掉,乃至慢慢消除掉。如果我們信佛是爲了升官發財,是爲了保長壽平安,我覺得這種信佛的初衷與佛法的初衷還是有些距離的。我們信佛奉佛的目標是什麼?是往生極樂淨土嗎?不完全是,因爲淨土只是一個修行的中轉站而已,它不是最終目標。那麼最終目標是什麼?就是涅槃。因此經中說:

  

  “欲爲諸法本,更樂爲諸法和,覺爲諸法來,思想爲諸法有,念爲諸法上主,定爲諸法前,慧爲諸法上,解脫爲諸法真,涅槃爲諸法訖。”

  

  在教導了比丘們如上的道理之後,佛陀開始進一步對弟子們說:

  

  “習出家學道心,要無常想,習無常苦想,習苦無我想,習不淨想,習惡食想,習一切世間不可樂想,習死想,知世間好惡,習如是想心;知世間習、滅、味、患、出要知真,習如是想習。”

  

  世尊最後對弟子們說:“如果你們能夠做到這些,那麼,這就叫做比丘斷愛除結,正知正觀諸法。這時候,我就可以明確無誤地告訴你們:你們已經抵達痛苦的邊際了(滅盡諸苦)!”

  

  (界定,2009年6月9日)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