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漫說《中阿含》(卷二十四)~A 一、大因經

  

漫說《中阿含》(二十四) 

  

(卷二十四)

  

一、大因經

  

  說法地點:拘樓瘦劍磨瑟昙

  

  參加人員:阿難及諸比丘

  

  經中大意:本經敘述佛陀爲阿難廣明緣起的甚深之法,又闡明七識住,以及二處。如果對于這些能夠知如真的話,就名叫慧解脫;如兼修八解脫的話,就名叫俱解脫。  

  

  關于這部《大因經》,對于初學佛者來說,可能會顯得比較抽象難懂,而且讀起來也是比較枯燥晦澀。因爲這部經的理論色彩很強,帶有一定的邏輯思辨性。這部經典的重點是放在了因緣所生法之上。當代的一些專家學者,尤其是從事哲學領域研究的教授們在接觸了佛教的緣起理論之後,有的會說佛教的緣起論,有些類似于唯物主義的辯證法。如果産生了這種認識,我覺得再正常不過,因爲佛教的緣起性空理論,著實隱含著一些辯證色彩。但是,如果將佛教的緣起理論歸到辯證法的範疇,那麼將是十分錯誤的。我之所以這樣說,是因爲佛教的緣起法,是建立在叁世因果的基礎之上,就是說,它是建立在善惡因緣輪回果報的基礎之上,這點與一般的辯證法存在著根本的不同,與唯物主義辯證法更是有著本質性的區別。進一步講,如果不認可叁世輪回報應理念,就無從搞清楚佛教緣起法的核心義理,從而也就無法對佛教産生真正的信仰。我個人的觀點是,如果把佛教經典作爲一門學問來研究,那將是本末倒置。當然,佛教經典(尤其是原始佛教經典,如四阿含)會傳遞給我們很多有價值的曆史的、社會的信息,但是它的初衷畢竟是一座促進我們産生宗教信仰的橋梁或一個載體——它是使我們生起對佛法的信仰,而不是提供學術研究的曆史資料。

  

  談到這個話題是,我不妨多羅嗦幾句。現在很多大學都開設了宗教學專業,這些專業大部分是隸屬于哲學系或人文學院。有些碩博研究生往往會把佛教作爲自己的研究方向,我覺得這是件好事,起碼對佛教理論的傳布與弘揚來說,是件好事;有些研究生也在自己的研究過程中,對佛法産生了甚深的信仰,這更是難得的幸事。但是,從我個人的角度上講,我不主張出家比丘、比丘尼也去趕時髦,去攻讀什麼宗教學的碩士、博士。雖然佛教界需要一部分研究型的高級人才,但是佛法的要義並不讓我們去追求學識的淵博,而是讓我們去履踐佛陀的教導。退一步講,花了六、七年的功夫,去攻讀一個宗教學的博士學位,對于我們世俗人士或許是必需的,但是對于出家的僧尼來說,又能帶來什麼實質性的助益?有人或許會說我這是一種“酸葡萄心理”在作怪。其實坦率地說,雖然我只有區區的本科學曆,但我覺得作爲一個學佛者,還是應該把主要精力花在我們該做的事情上。

  

  這部經典的說法因緣,是阿難有一次在靜坐思惟之中,對于萬法緣起的深入觀察。雖然阿難到佛陀滅度之前尚是一介凡夫,他是他通過自己的靜慮思惟,也覺察到此緣起之法,“極甚深!明京甚深!”但是阿難卻參悟不透,搞不清它們之間到底是處于一種什麼樣的關系,“然我觀見至淺至淺”。于是阿難就于晡時,前往佛陀之所進行請教。

  

  佛陀說,緣起之法自然是十分深奧的,其實對阿難來說,弄不清究竟也是正常的,因爲他對“此緣起不知如真,不見如實,不覺不達故”。接下來,佛陀就詳細地爲阿難講解了緣起的相關義理——

  

  佛陀的觀點是,我們衆生像織布機上的織鎖那樣,來來往往穿梭于生死輪回之間。那麼造成我們衰老乃至死亡的根本原因在哪裏呢?就是因爲我們有了“生”。有生必有死,這是一個人盡皆知的自然規律;如果萬物生下來後永遠常留于人世間,那麼我們個世間一定將會變得擁擠不堪,甚至連立足之地都將不複存在。那麼造成“生”的原因又在哪呢?就是“有”。這個“有”,是存在之義,即由于因果法則的作用,而産生的自然存在之物體。這種物體既可以是實有的,也可以是假有的;既可以是看得見摸得著的,也可以是看不見摸不著的;既可以是我們可以通過意識感知到的,也可以是通過我們無法感知的方式而獨立存在的。

  

  那麼“有”産生的根源是什麼?是“受”。這個“受”,是爲“領納”之義,它是我們感官、所感官的對象以及認識主體叁者結合而産生的各種感受。這種感受,既爲外界,也爲我們自身在精神力量的作用下所産生的各種苦、樂的受體。之所以有“受”的産生,主要是我們執取不放而受到過去業緣的影響,非自身意志所能輕易左右。以此類推,“受”緣于“愛”,因爲我們有了種種愛念才會執取于“受”,沒有“愛”,“受”就無體可緣,就自然消失。這個“愛”,內容十分廣泛,我們很難用一兩句話所能表述完整。佛陀的觀點是,因爲“愛”,而有了“受”,有了“受”才有了“有”,有了“有”便有了“生”,有了“生”,自然會有“老死”的存在。而一旦有了“老死”,我們就會産生各種愁戚,就會産生悲歡離合與喜怒哀樂。因此,它們都是我們生命痛苦的根源所在。

  

  這裏需要說明一下,佛陀在這裏說“無生便無老死”、“無愛便無受”之類的觀點,並不是讓我們從此都變得沒有“愛”,變得冷酷無情,而是讓我們不要“執取”于“愛”與生死,對于生活之中的各種變幻挫折要泰然處之,“寵辱不驚”。從現實意義上講,就是要保持一顆平和、自然之心,遇事不要過于執著,隨遇而安。我們常講“平常心是道”,就是要我們去看淡人生,看淡是非與恩怨,看淡生死別離的各種苦患。如果把佛教片面地理解爲是一種滅欲的甚至是滅絕人性的、跳出紅塵的冷漠宗教,那麼就是大大地誤解了佛教。因此,我們在學習佛法時,要正確地理解,對佛法要具備正知正見,否則就會落入謗法之嫌。

  

  佛陀通過對于生、老死等名相的反複闡解,從而說明一個道理,就是我們現實世界之所以有種種苦患惱人之事産生,最重要的原因就是有了生與愛等因素的作用使然。佛陀在這裏所講的,實際上就是佛教中十二因緣理論的濃縮。佛陀對他們分析得非常到位,可以說一語中的。關于十二因緣的內容,主要是無明、行、識、名色、六處、觸、受、愛、取、有、生、老死。一般而言,緣無明有行,緣行有識,緣識有名色,緣名色有六入,緣六入有觸,緣觸有受,緣受有愛,緣愛有取,緣取有有,緣有有生,緣生有老、死、憂、悲、苦惱大患所集。在十二因緣的十二支中,各前者爲後者生起之因,後者爲前者之果;前者若滅,後者亦滅。故十二支的相互關系是:“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此無故彼無,此滅故彼滅”。此十二支之間是處于一種相依相待的關系,即一切事物皆具有相依性,皆由因、緣所成立。但是我們要從叁世的角度去看待其中的因與緣,即因有叁世因,緣有叁世緣。如果抛開叁世去談因緣,都是片面的和不完事的。有關十二因緣的相關分析,我在前面的相關文章裏已經有所涉及,此處就不再多講了。

  

  接下來,佛陀談到了對于因緣所生法上所存在的種種錯誤知見,比如說在“我”、“無我”、“常”、“無常”等觀念上,有些人執取于“我”與“常”,有的人執著于少色,有的人執著于非少色;有的人執取于無色,有的人執取于非無色……凡此等等,都是不正確的。此外,佛陀還談到了“七識住”與“二處”。七識往是:

  

  1、有色相的衆生,有有形的身體,有獨立的思想,就是六欲界天;

  

  2、有色衆生若幹身、一想,即梵天初生,不夭壽;

  

  3、有色衆生一身、若幹想,即晃昱天(光音天);

  

  4、有色衆生一身、一想,即遍淨天;

  

  5、有無色衆生度一切色想,滅有對想,不念若幹想,無量空處,是空處成就遊,即無量空處天;

  

  6、有無色衆生度一切無量空處,無量識處,是識處成就遊,即無量識處天;

  

  7、有無色衆生度一切無量識處,無所有處,是無所有處成就遊,即無所有處天(無色界的第叁天)。

  

  “二處”是指:

  

  1、色界天的衆生,爲無想無覺,所謂無想天,即色界第四禅的第四天;

  

  2、無色界的衆生,爲度一切無所有處,非有想非無想處,是非有想非無想處成就遊,即非有想非無想處天,即無色界的第四天。

  

  最後,佛陀談到了“八解脫”,它們分別是:

  

  1、色觀色。即內有色想,觀外色解脫。就是說于內身有色想之貪,爲滅除此貪,而觀外不淨之色,使貪念不能生起。

  

  2、內無色想,外觀色。就是內無色之想,觀外色解脫。于內身無色想之貪,但仍需籍助于觀外不淨之色,以使貪不再生起。

  

  3、淨解脫,身作證成就遊。此爲觀淨色,使貪不起,將此淨解脫由身口證得,具足圓滿,而止住于定。

  

  4、度一切色想,滅除有對之想,不念若幹之想,爲無量空處,是成就無量空處,而遊止于其中,即空無邊處解脫。

  

  5、已度一切無量空處,爲無量識處,是成就無量識處,而遊止于其中,即識無邊處解脫。

  

  6、度一切無量識處,爲無所有處,是成就無所有處,而遊止于其中,即無所有處解脫。

  

  7、已度一切無所有處,爲非有想非無想處,是成就非有想非無想處,而遊止于其中,即非想非非想處解脫。

  

  8、已度一切非有想非無想處,爲知滅解脫,成就身作證,而遊止其中,以及慧觀諸漏盡知。

  

  從上述可得知,所謂“八解脫”,它們實際上是八種禅觀過程中的八種修行進度。如果按照此八種法門去實修,便可斷除叁界各種煩惱,而獲得最後的解脫。前叁解脫系以無貪爲體。其中,前二者依初二靜慮,緣欲界可憎之色爲境;第叁解脫依第四靜慮,緣欲界可愛之色爲境。其次的四無色解脫則以四無色禅定爲體,各緣自地及上地苦集滅谛及九地類智品之道等。在八解脫中,唯第叁、第八二者名爲身證,系基于殊勝與二界等二種緣由。所謂殊勝,謂第叁解脫唯取淨相不令取惑,第八解脫則有別于其余有心的七種解脫,它是屬于無心。

  

  對于“七識住”、“二處”和“八解脫”,佛陀的觀點是:如果比丘們對它們都知道得很徹底很清楚,而且能夠做到心不染著的話,那麼就能獲得解脫,就能夠成就阿羅漢的果位。

  

  由于此部《大因經》十分抽象,加之本人對之理解十分有限,故就此打住。(09.05.19)

  

《漫說《中阿含》(卷二十四)~A 一、大因經》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