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娑雞帝叁族姓子經
說法地點:婆雞帝城的青林之中
參加人員:阿那律、難提、金毗羅等諸比丘
經中大意:本經敘述佛陀爲阿那律陀、難提、金毘羅等叁位年少的新學比丘講說離欲之法。又說如來住在無事處之山林樹下,乃爲自現法樂居,以及爲了慈愍後生之人,能得以效法之故。如來並記說弟子命終時,生在何處,亦爲諸善男信女得生信愛喜悅而效法;最後舉出四衆弟子爲例。
在寫這篇文章之前,我作了一番思考。所思考的範圍是:第一,阿那律何時出家爲比丘?第二,比丘尼作爲僧團成員,起于何時?這兩個問題看似互不搭界,實際上卻很有關聯。因爲,經中所說的阿那律、難提、金毗羅叁位剛剛出家,那說明佛陀說此經時,距成道後不出十年;而後又舉出四衆弟子——其中列出“比丘尼”的名稱,說明此時已有比丘尼僧團的存在。就是說,在阿那律出家之前,比丘尼僧團已經在成立了。根據相關經典(《佛本行集經》等)的記載,佛陀成道後的第一年,度五比丘;第二年,回到故鄉迦毗羅衛探視,當時姨母摩诃波阇波提由于思念世尊,乃以親手織起的金縷衣供養佛陀;佛陀成道後第五年,釋尊生父淨飯王命終,姨母感到人生無常,遂向佛陀提出要出家爲尼。佛陀起初不答應,後由阿難從中斡旋,最終獲准出家,並爲尼師製定“八敬法”。佛姨母與同時出家的五百釋種女,遂組成佛教史上最早的比丘尼僧團;佛成道第六年,再次回鄉度化,見到弟弟難陀沈湎于色欲,即位後極有可能誤國;加之羅睺羅過于年幼,無法繼承王位堪當大任,于是就度此二人出家;未久後,阿那律遂與阿難、提婆達多、婆娑、跋提等五位王子同時出家。如果按照這種邏輯一路推衍,倒也合情合理。然諸經的說法不盡相同,比如說,如果說阿那律與阿難同時出家,那麼此經中,卻明明說阿那律是與難提、金毗羅二人同時出家;另外,淨飯王卒于何年?有的說是七十六歲,也有說九十歲。如果按七十六歲算,其命終之時,世尊成道五年;如果以佛陀叁十歲成道來計算,那麼釋尊降臨人世時,淨飯王已處中年(41歲)。如此說法,顯然是不合情理的。摩诃波阇波提出家之時,淨飯王是否尚在人世呢?對于這個問題,我就不去多深究了,還是把它們留給考證家吧!
故事發生在拘薩羅國北部一個叫娑雞帝的城市,那裏有一個茂密的樹林,名叫青林。在這裏,佛陀帶著弟子們清淨精修,大家都很用功。今天閑來無事,大家都聚在佛陀的四周,熱烈地談論著出家未久的叁位比丘,即阿那律、難提、金毗羅叁位年青人。佛陀對新出家的叁位比丘很是關心,于是就特地來到大衆之中,向大家征詢意見:“各位,這叁個新出家的比丘,從他們參加到僧團一直到現在,他們的表現怎麼樣啊?”
佛陀再叁向比丘們征詢對阿那律等叁位新比丘的看法,但是大家都“默然不答”。
世尊見狀,就只好直接問阿那律:“阿那律,你們叁個人來到僧團裏修習正法,對于這裏的一切,是否樂意接受呢?”
阿那律就回禀佛陀:“世尊!我等樂此正法,修行梵行。”
佛陀聽後,就說:“阿那律,你們都還是個年幼童子,清淨黑發,身體盛壯,樂于遊戲,樂數澡浴,嚴愛其身。你們如此年紀輕輕就出家學道,真是不容易啊!你們在剛出家之時,父母以及一切眷屬都是悲泣啼哭,實在舍不得你們從此就出家學道。但是,你們看破生死,厭離苦聚,能夠排除重重阻撓,意志堅定地隨我出家,真是很難得啊!”
佛陀接著問阿那律叁人:“你們是不是因爲看透生死苦聚、尋求解脫而出家學道的呢?”
阿那律等叁人回答說:“正是如此,世尊!”
佛陀聽後對他們說:“你們懷著這樣的心思出家,那麼能不能獲得無量的善法呢?”
阿那律等人說:“世尊爲法本,世尊爲法主,一切法都是由世尊之口而宣說。唯願世尊慈悲,爲我們解說開示。”
于是佛陀宣說了如下的內容——
1、世間之人,如果被欲望與貪婪所覆,被惡法所糾纏的話,那麼就無法獲得舍棄的快樂,就不會獲得無上的止息(涅槃);
2、若一旦被欲貪所光臨,那麼就會生起種種的煩惱,比如貪欲、嗔恚、睡眠,就會一天到晚悶悶不樂,郁郁寡歡。長期以往,他必然會心生憂慮,渾身上下疲憊不堪;
3、比丘出家後,若是不將這些問題徹底解決,那麼他就會趨向貪圖享樂,而不會忍受各種艱難困苦的考驗,最終也將無法獲得解脫。
4、煩惱與汙穢,是一切衆生産生的根本原因,也是生、老、病、死産生的根源所在。但是如來卻不同,他把煩惱與汙穢都消滅殆盡,因此,如來不受生死輪回的束縛。
5、如來既然已經證得了無上的菩提,那麼如來爲什麼還要“住無事處、山林樹下、樂居高岩、寂無音聲,遠離,無惡(指環境清淨幽雅,無汙染),無有人民,隨順宴坐”呢?其中的原因有兩個:
(1)“爲自現法樂居故”——就是“自利”的同義詞,即如來居于無事處或清淨之處,經常坐禅入定,是處于禅樂、避開塵囂的很好方式;按理說,如來已證得最高無上的境界,他已經不需要作任何修行,但是他仍然“隨順宴坐”,是爲了給弟子們做一個表率、示範。
(2)“爲慈愍後生人故”——這是“利他”。一方面,佛陀遠離塵囂,選擇靜修,是爲了不幹擾世俗人安居樂業的生活秩序;另一方面,佛陀帶著弟子們遠離鬧市清修,也是爲弟子們創造一個極佳的修持環境。其目的一是讓弟子們及時證悟無上道,另方面也爲培養合格的弘法人才,積蓄力量。因爲弟子們一旦修有所得,就會利益更多的四衆弟子,故而稱之爲“後生人故”。
6、如來爲什麼給弟子們作“授記”?這裏的“授記”,是指弟子們命終之後會得到什麼樣的果報。比如說,死後會往生何處,是仍舊輪回于六道之中,還是七來(預流果,須陀洹)、一來(斯陀含,二果)、不來(阿那含,叁果)以及阿羅漢果位。那麼佛陀爲什麼要這麼做呢?世尊在這裏講得很清楚,目的就是要讓弟子們“有信、如是持戒、如是博聞、如是惠施、如是智慧”,就是佛陀爲弟子們指明奮鬥目標,讓他們知道,前途不再渺茫,使之樹立對自己修行證道的喜悅信心,從而抓緊時間修行,以便早日見道。
接下來,佛陀以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爲例證,詳細诠釋了各種授記。
關于“授記”的話題,我在《漫說長阿含》的相關文章裏已作過一些分析,此處不再重複。
對于本經,我再次將其要點進行一番總結:
1、無論出家居家,學佛的終極目的,在于“出要”——這點不可顛倒。現在有些人會有一些不太“終極”的想法。比如問:你爲什麼要學佛?他若回答“陶冶情操”或“提升思想層次”,那麼可判定其非真佛子;若他一口回答“了生脫死”時,便可再問他:“爲何要“了生脫死”?如何“了生脫死”?”若他回答說“諸惡莫作,衆善奉行”,那麼可以判定他涉佛不深,或是油腔滑調。
2、如何“出要”?弄清這個問題的關鍵,就在于一個字:欲!詳述之,乃身、口、意叁欲。因此,“出要”的關鍵,就在于要製欲、滅欲。欲貪不除,出離無望!
3、無論“自度”,還是“度人”,其落點在于一個“苦”字。若舍棄脫離“苦”患,去取悅迎合衆生,無異于把衆生推向火坑。
4、修行的方式有百種千種,直至八萬四千種。雖言“擇境修行,一無是處”,然對于初機學佛者來說,“住無事處、山林樹下、樂居高岩、寂無音聲,遠離、無惡、無有人民、隨順宴坐”,當然是上好的修行方式。處于當前無此佳境,只能退求其次,即努力尋求心中的一方淨土。
5、佛陀授記的用意,並非“爲趣爲人說,亦不欺诳人,亦不欲得人歡樂故”,而是讓弟子們明確目標,樹立早日證道的信心。弟子獲授記後,當奮起直追,決不可因授記而裹足不前,甚至自甘墮落。
(界定,2009年3月28日,于南海普陀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