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漫說《中阿含》(卷十八)~C 叁、淨不動道經

  

叁、淨不動道經

  

  說法地點:拘樓國的都邑

  

  參加人員:諸比丘

  

  經中大意:本經敘述佛陀乃毀呰一切之欲、色、欲想、色想。以欲爲無常,爲虛僞,爲妄言,爲魔餌,爲生無量的惡不善之法的本。假若能善觀,就能淨不動、淨無所有處想、淨無想處而次第升進,以至于舍我、我所之本有。然而如又執著此舍的話,就不得涅槃(因法執)。如果不樂、不住、不著此舍的話,就能獲得涅槃。

  

  首先我想說的是,這部《淨不動道經》雖說篇幅不長,但是其內容十分豐富,而且很不容易把握。經中的關鍵詞主要有四個,即欲、色、欲想、色想。而經中,一共可以劃分爲五個部分內容,主要爲:①淨不動道;②淨無所有處道;③淨無想道;④無余涅槃;⑤聖解脫。

  

  在經文的開始,佛陀沒有過多的客套話,而是直奔主題,對弟子們說:

  

  一、淨不動道

  

  1、關于“欲”。所謂“欲”,就是指我們的各種貪欲、欲望。佛陀教導我們說,“欲”實際上是無常的,是虛僞的,是虛妄不實的,是屬于愚癡之法;

  

  對于“欲”,不管它們是現世還是後世,全都是魔的境界,它們都是魔王蠱惑衆生的誘餌;它們只會使我們生起不善邪惡之法,它只會徒增衆生的貪欲和嗔恚,以及會引起我們衆生之間紛爭不已。對于修行者來說,如果沒有認識到欲望(貪欲)的本質,那麼將是莫大的障礙!因此我們在修行時,必須要用心觀照欲與色的本質,行事低調、不事張揚,時時攝伏己心。只有這樣,才能不至于生起不善之法,才能使我們本來染汙的心,能夠徹底地清淨下來。在此基礎上進入禅定,那麼就會成就一切智慧。由于這種功德,那麼比丘在身壞命終之際,就不會畏怖于死亡,就不會被生死所轉。

  

  2、關于“色”。所謂“色”,它實際上也是無常的,也是虛幻不實的,也同樣屬于愚癡之法。廣義的“色”,是指一切有形的物質世界;狹義的“色”,是指我們眼根所攝及的境相。對于色相,我們也應該樹立這樣的觀點,就是一切色相,都是由于地、水、火、風四種元素和合而成,它們實際上是沒有實體的,是虛幻不實的,是屬于無常之法,是苦滅之法。作爲出家修行的比丘,應該要深刻地認識到這一點。

  

  3、關于欲想、色想。無論是現世之欲,還是後世之欲;無論是現世之色,還是後世之色;無論是現在的欲想,還是後世的欲想;無論是現世的色想,還是後世的色想……這所有的一切色,一切想,一切的一切,都是無常之法,都是苦滅之法。如果我們認識到這一點,那麼我們就必定會得到不動之想——不爲一切色、色想、欲、欲想所動,那麼我們的心就會逐步清淨下來。

  

  二、淨無所有處道

  

  1、不管是現世的欲想、後世的欲想、現世的色想、後世的色想、不動之想,乃至一切之想,所有這些,都是無常之法,都是苦滅之法,都是虛幻不實的,最終都是歸于消滅的——出家比丘修行之衆,應該作如此的觀察與念想。

  

  2、上文說一切色皆爲無常,皆爲空,那麼就可以推演出,此世間是空的,是我們心識的顯現,是無我的,是不被我們所擁有的,因而也是虛幻不實的;不僅如此,這個世間並不是恒常不變的,也不會永遠不壞不變易的,它也會遵循著成住壞空的自然規律,總有一天會歸于消亡。

  

  3、由于“我”也是由物質與精神的綜合體,因而“我”實際上也是個“假我”、“無我”,“我”也是虛幻不實的。我們修行的目的,既不是爲了“他”,也不是爲了“我”。一切都是不真實不究竟的,因此也不存在一個“自我”和“實我”的問題。

  

  叁、淨無想道

  

  不管是現世之欲,以及後世之欲;不管是現世之色,還是後世之色;不管是現世欲想,還是後世欲想;不管是現世色想,還是後世色想;不管是不動之想,還是無所有處想……這一切的一切之想,這一切一切之色,都是無常法,都是苦滅之法。如果比丘能作此念,那麼就會證明得無想處的境界。

  

  四、無余涅槃

  

  佛陀在說上面叁種義理時,侍者阿難尊者就向佛陀提出一個問題:“假如比丘按照上面所指示的去做,也就是所謂無我、無我所、我當不有、我所當不有,如果有的話,就全部舍棄掉。比丘做到了這些,是不是就一定會證得涅槃之境了呢?”

  

  阿難所提的這個問題,帶有一定的普遍性與針對性。

  

  佛陀明確地告訴阿難說:未必。就是說,若比丘按照上面去做的話,那麼有的可能會證得涅槃,而有的則無法證得涅槃。

  

  那麼爲什麼不能證得涅槃呢?

  

  佛陀的觀點則更深一層:對于“無我、無我所、我當不有、我所當不有”這些觀點與念想,到最後也要全部舍棄。就是就,僅僅樹立“無我”、“無常”、“空無”、“假有”等這些觀念是遠遠不夠的,因爲我們很容易執著于這些念想。最後,連這些觀點統統都要舍棄。既不能執著于“有”,也不能執著于“無”,不著二邊。實際上,佛陀在這裏所講的道理,就是我們平常所講的“中道”,也就是“不二法門”——對于這些佛教理論,我們要引起足夠的重視,決不能因爲難以理解難以領會就一眼帶過,因爲明白這些道理,對于我們平時的修習實踐,相當有幫助!

  

  正因爲如此,佛陀對阿難說,如果比丘喜樂于“舍”,執著于“舍”,住止于“舍”的話,那麼,這類比丘,是注定不會證得涅槃之境的!這樣的比丘,最多只能證得有余涅槃,而無法真正證得無余涅槃。我需要說明一下,在這部經典中,所謂的“涅槃”,一般都是指無余涅槃,它和有余涅槃有所差別。而在此經中,“有余涅槃”幾近于修行不究竟、不徹底的同義詞。

  

  那麼,比丘怎樣才能證得無余涅槃呢?

  

  一句話,就是既不執著于“有”,也不執著于“舍”。這樣,就可以證得無余涅槃。

  

  五、聖解脫

  

  對于現世之欲、後世之欲;現世之色、後世之色;現世的欲想、後世的欲想;現世的色想、後世的色想;不動想、無所有處想,無想想……對于之想,都要樹立此無常之法,是苦滅壞空之法。這些對我們來說,是的確存在的。既然是作爲一種存在形式,那麼就會有生、老、病、死或者成、住、壞、空的自然演化規律。如果想要把這種規律打破的話,那麼就要從源頭上去破除它們、消滅它們,不讓它們再次産生,再次成爲一種生命的存在形式,從而達到沒有生老病死的解脫狀態。

  

  在這裏,我們首次見到了“甘露”二字。什麼叫做甘露呢?在《吠陀書》中,甘露被認爲是一種天神飲用的藥酒,只要喝一點,就可以達到長生不死的狀態,因此甘露可以理解爲不死的神藥。佛陀在這裏將它的涵義擴大了,它既指“不死”,也指“不生”的一種生命狀態,即不生不滅的解脫的高妙法門。這種高妙法門是什麼?就是去除我執、法執,最後舍其二邊,而住于中道的不二法門,就會證得無上的聖果。

  

  最後,世尊一再叮囑阿難:如果比丘照此法門精勤不怠,就一定能夠早日證道!

  

  由于本經有些名相只能靠我們去細細領悟,因此不便多作展開,就此住筆。

  

  (界定,2009.03.26,于南海普陀山)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