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漫說《中阿含》(卷十八)~A 一、天經

  

漫說《中阿含》(十八)

  

(卷十八)

  

一、天 經

  

  說法地點:支提國水渚林

  

  參加人員:諸比丘

  

  經中大意:本經敘述佛陀說他未成正道之前,曾依遠離之處而獨住.心無放逸,而修行精勤。因此,能得生光明,能見形色;也能和那些天神共集會、相慰勞,乃至知道是否轉生此天等八事。

  

  這部《天經》所講的,與卷十七中的《長壽王本起經》的後半部分,即有關“十一患”部分,有著相似之處。它所講的主題實際上也就是開天眼,或者是見道之後所自然得到的某種神通。佛陀是在一次集會中,向弟子們述說自己未成佛前的一些情形。根據佛陀的說法,在未真正見道之前,也是具備一定的神通的,但是這種神通並不究竟,是受到各種條件限製的。正如在前面的《長壽王本起經》中,得“光明”,然後繼而“見色”,是可以達到的。但是很快就消失了,這就需要進一步精勤修行。需要修達什麼境界呢?就是要真正達到“我智見極大明淨”——智慧與知見需要達到最高的層次,纖毫染汙都沒有。如何修行呢?即“遠離獨住,心無放逸,修行精勤”。但是修行是個長期積累的過程,我們在系列阿含經之中,所見到頓悟情形的,畢竟還是少數。即使有些人一下子獲得了什麼什麼果位,但是這些果位其實並不究竟,所謂“立地成佛”之類的說法,事實上很難成立。佛陀在經中也多次提到,他的成佛經曆很是漫長,甚至可以用“累劫”來形容。即便在成佛之前,很多問題還是沒有得到徹底究竟的解決。

  

  以下八個方面,是世尊在成佛之前有關修行境界的遞進描述。在這些描述中,主要是與諸天神之間的一些交往情況的記載。具體如下:

  

  1、通過精勤修行,“即得光明,便見形色”,但是“未與彼天共同集會,未想慰勞,未有所論說,未有所答對”。在這裏,便可知所得的“光明”與所見的“形色”並不究竟,因此與諸天聊天的資格都不具備。

  

  2、通過修行後,第一個標准達到了,但是還是“不知彼天如是姓、如是字、如是生”。

  

  3、當第二個層次達到了,仍“不知彼天如是食、如是受苦樂”。

  

  4、當第叁層次達到後,卻仍“不知彼天如是長壽、如是久住、如是命盡”。

  

  5、上述標准達到後,卻“不知彼天作如是如是業已,死此生彼”。

  

  6、“然我不知彼天、彼彼天中”,就是說把諸天的死後去處搞明白了,但是具體生在何處,卻還是搞不清。

  

  7、當把第六點搞清楚後,卻“不知彼天上我曾生中、未曾生中”,就是搞不清自己前世有沒有在天上生活過。

  

  8、最後一點,把天上的所有情況都搞清楚了,把自己的前世情況也搞清楚了。

  

  通過以上這八點,我們就可以看出,從第一至第八,雖然在語句上有些重複,甚至顯得有些拖泥帶水,但是我們需要明白,從第一層躍至第二層,這中間需要多少的精勤修行,真可謂思索思索再思索,最後見到了真正的光明與形色,而且智慧與知見到真正做到了清淨無染。到此時,我們便可以獲得了真正的天眼通,可以望穿時空,看透叁世——不僅把自己的叁世搞得很清楚,而且把一切人的前世後世所有情況都搞得透徹見底。

  

  那麼,如何做才能達到這種境界或者神通呢?當然,佛的境界我們不能妄加揣測,但是我在此不妨作個比喻,就好像我們晚上看天上的星星。當城市大氣汙染嚴重的時候,我們甚至連星星的影子都見不到;但是我們到了高原西藏,到了西北邊陲,或者在偏遠山區,那時我們晚上再來看星星,便可見滿天星鬥,令人心情格外激動。有的城市簡直整年看不到藍天,一年四季灰蒙蒙的一片。爲什麼會這樣?很簡單,那是因爲我們的大氣環境被嚴重汙染了。如果我們花大力氣,將這些汙染大氣的有毒物質全部清除掉呢?那麼展現在我們眼前的,必然是蔚藍的天空與燦爛的星空,甚至僅憑我們的肉眼,就可以看得很遠很遠。天空本來是蔚藍的,星空原本就是燦爛的,它根本沒有改變,甚至從古至今從來沒有改變過。但是爲什麼今天我們見不到藍天星空了呢?原因是天上有烏雲,有厚厚的汙染源,把原本美好的大自然給蒙蔽了。其實佛性,或者說天眼也是一樣,我們原本就是具備的。我們爲什麼要修行?就是要通過修正自己的行爲,修正我們的妄知妄念,修正我們的各種壞習慣壞毛病,然後回歸到原本屬于我們的那塊清淨田園淨土之中去。因爲那塊清淨之地,原本就是屬于我們自己的,我們原本就是它的主人,只是因爲無始的毛病習氣,把我們的雙眼蒙蔽了,使我們無法認清自己的本來面目。因此禅宗六祖慧能大師講“佛性常清淨(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說的就是這個意思。但是我們大多數人無法認識到這一點,只好一步一步來,從頭開始,逐步逐步地修,“時時勤拂拭,莫使惹塵埃”。對于普通平凡人來說,只能如此了。

  

  若你要問:爲什麼要修行?修行的最終目的是什麼?

   那麼我就用一句話來回答你——找回你自己!(09.03.24)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