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漫說《中阿含》(卷十)~G 十、本際經;十一、食經(上、);十二、食經(下)

  

十、本際經;十一、食經(上、);十二、食經(下)

  

  說法地點:舍衛國勝林給孤獨園

  

  參加人員:諸比丘

  

  經中大意:本經敘述佛陀告訴諸比丘:迷惑之本.乃以“有愛”爲因,以無明爲其緣。無明乃由五蓋,乃至親近惡知識,乃以惡人爲緣而來。又說聖者之所以明、解脫,就是緣于七覺支。七覺支乃由四念處,乃至親近善知識,而以善人爲緣而來的。前以大海乃至大河以喻說之。

  

  這部《本際經》,包括稍後的《食經》(上、下),它主要說的就是一個意思,即指的是我們所謂“本際”的來源。所謂“本際”,就是起始點,也就是本源。而“食經”的“食”,指的也是“因”,即本因。這裏所探討的,並不是我們生命的本源,而是思想煩惱上的本源,那麼我們的煩惱與迷惑的本源在究竟在哪裏?佛陀在經中告訴我們:原因是就在于一個“愛”字。這個“愛”,就是愛戀,就是貪戀,也就是對生命存在以及延續的渴望與歡愛。佛教裏的“叁毒”——貪、嗔、癡,首當其中的“貪”,就是“愛”的集中表現之一。

  

  如果我們進一步追問:“愛”的本源是什麼?佛陀在這裏告訴我們,“有愛者,其本際不可知”,爲什麼?因爲“本無有愛,然今生有愛”。本來是沒有什麼愛不愛的,然而我們今生才産生了愛。或者說,愛本來是沒有實體存在的,但是當我們以生命形式而存在的時候,這些愛,就會隨著我們,自然而生。這話聽起來似乎有些矛盾。既然我們的煩惱起源于愛,那麼爲什麼說原本愛是不存在的呢?在這裏,需要加以分析。佛陀的意思是,愛原本是一個虛無的幻體,比如說我們的念頭,我們的思想意識,它無影無蹤,並沒有以物質的方式存在。當我們産生了念頭,有了思想意識以後,那麼它們就以非物質的方式存在。如果我們將這些念頭以及意識消除掉了,那麼它們就變成了非存在,即既不是物質的,也不是非物質的,而是根本就不存在的。這個愛也是一樣,當我們産生了渴愛之後,它就永久地且非常頑固地存在于我們的意識當中。那麼這個愛是如何形成的?根據我的理解,它是由于各種因緣的聚合,這些細小的因緣在我們的無始輪回中不斷積聚,從而最終形成難以割舍的情愛。當然,要進一步討論愛的起源問題,就必須要聯系到佛教中專門探討唯識的一些法門。我對這個是外行,不好在此班門弄斧。

  

  佛陀對“愛”的分析是,這些“愛”的産生,並沒是沒有因緣的。佛教中的根本理念是緣起觀,觀一個事物的存在,沒不可能無緣無故地存在,也不可能毫無因緣地消亡,它既有因的因素,也有緣的因素,缺一不可。因此,這個“愛”的産生,就需要一個主因和助緣。那麼爲什麼會産生“愛”呢?佛陀說“無明爲習”,這個“無明”,就是産生“愛”的根本性原因。這個“無明”,講起來會很費勁。我在這裏簡化一下,“無”就是“沒有”,“明”就是“明了”、“通達”。說白了,“無明”就是沒有(或者說沒有能力)把事物的真相搞清楚,用社會上的話講,叫“不明事理”。“無明”的對立面,叫“有明”,《心經》裏把它稱作“無無明”,道理是一樣的。《紅樓夢》裏的王熙鳳,對于人情世故很內行,很會見風使舵,八面玲珑,深得“老祖宗”的賞識。聯語“世事洞明皆學問,人情練達即文章”,就是形容王熙鳳的。這種對世事及人情很極爲練達的處世哲學,自古爲儒門所欣賞,但是在小說中,卻對它的評價不是很高(脂硯齋會把它評爲“此聯極俗”)。但是以我個人的觀點看,這副聯語並不很俗,起碼它把世間的人情搞清楚了,是世俗意義上的“有明”。然而,這裏的“有明”,絕不等同于佛家的“有明”,佛教講的“有明”,比它高明千百倍。憑什麼這樣說?因爲佛家把生死問題以及困擾我們的各種煩惱的根源搞清楚了,而且還想出了對治這些麻煩的最佳方案,這才是真正的“有明”。

  

  那麼,無明是從哪裏産生的呢?是從“五蓋”而來。五蓋是無明産生的根本原因。五蓋分別是貪、嗔、惛眠、掉悔、疑。關于五蓋,有興趣的朋友可以查閱佛學詞典,我在此不詳加細說。爲什麼說五蓋是無明的根本來源?因爲這五種東西,會把我們的善念善心徹底地覆蓋住,從而使我們盡生些不善之法。我們在這裏可以看出,佛陀是先從“愛”談起,然後一步步地開始朝下溯源,看看我們的根本煩惱,究竟是如何産生的,是從哪兒産生的。這對于我們日常的修爲,是很有幫助的。無論是修禅觀,還是修淨土,甚至修密教,我都建議大家有時間時,靜下心來,對《阿含經》中的相關經典仔細研讀一番,這對于自己的修行道路,無疑會有很大的助益。

  

  那麼,五蓋是從哪兒産生的,或者說,五蓋産生之因是什麼?佛陀說,“叁惡行爲習”,“叁惡行”就是五蓋産生的根本原因。叁惡心分別是身、口、意叁者所犯的叁種惡業,具體又分爲身叁口四意叁,即十善的對立面。那麼叁惡行是人哪生起的?是從“不護諸根”而産生的。這裏的“諸根”,主要指的是我們的“六根”,即眼睛所看的,耳朵所聽的,鼻子所聞的,舌頭所嘗的,身體所觸的,意念所生起的。這六根如果把所接觸到的對象,能夠正確地傳達到我們的思想意識中,那麼就會産生“叁善行”;如果錯誤地或是對所觸及的境象加以歪曲,那麼就會驅使我們去從事“叁惡行”,從而造出了種種惡業。根據佛陀的說法,就是我們沒有把六根守護好,使它們四處放逸,結果製造了種種麻煩,這些麻煩,我們只好通過不斷地修正我們的行爲,才能逐步地將它們糾正過來。

  

  那麼,我們爲什麼沒有“不護諸根”呢?佛陀教導我們說:“不正念、不正智爲習”,因爲我們的思想意識出問題了,所生起的“念”歪曲不正,盡往對自己有利的地方想,把別人的利益都視爲草芥。“念”倘“不正”,又如何能生出“正智”呢?自然會去動不歪筋,盡做些損人利己,甚至是傷天害理的事情,如此一來,肯定會招致更多的麻煩。在此基礎,佛陀進一步細化,把更表層的原因,歸結到我們不能夠正確地思惟,也就是我們的思想觀念發生了偏差,從而發生了“不信”。這個“不信”,可以理解爲“沒有信心”,可以理解爲“沒有信仰”,也可以理解爲對佛法沒有樹立起正確的信念。爲什麼會“不信”?世尊對我們說,不信産生的根源,是我們聽聞了“惡法”。這個“法”,可以指事物,可以指教育,亦可指所處的于己不利各種自然環境與社會環境。那麼這些“惡法”之中最重要的因素,就是我們不加思考、不加分析地與那些“惡知識”相“親近”。這裏的“惡知識”,就是指錯誤的、邪惡的知見。而持這些持邪惡知見者,就是“惡人”。我們如果與那些狐朋狗友、充滿邪惡、顛倒之輩混迹在一起,日久天長,自然會耳聞目染,隨即淪爲惡人,“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就是指的這個意思。因此,佛陀將“愛”産生的根源,通過層層剝析,最後歸結到“惡人”這個關系因素上。從這裏,我們可以體會到“孟母叁遷”的深刻寓意,也可體會到孔子的“叁人行”“擇其善者而從之”的良苦用心。到這裏,佛陀爲我們把解決煩惱問題基本上解釋清楚了,並且世尊也開出了一劑良方:遠離惡人!

  

  在這裏,我們再來由下而上,進行總結一下:

  

  惡人-→親近惡知識-→聞惡法-→生不信-→不正思惟-→不正念、不正智-→不護諸根-→叁惡行-→五蓋-→無明-→愛-→最終:有愛展轉具成。

  

  我在上面已經說了,無明的對立面,叫有明,簡稱爲“明”。有了“明”,“解脫”就有希望。本經再進一步給我們分析了如何達到將“無明”變爲“有明”,具體如下:

  

  1、達到明、解脫的途徑,就是七覺支(擇法、精進、喜、輕安、念、定、行舍);

  

  2、修行七覺支的途徑,就是四念處(身、受、心、法);

  

  3、修習四念處的方法,就是叁妙行(與叁惡行相對應,即身口意叁業皆善);

  

  4、如何修習叁妙行呢?就是守護諸根,勿令放逸;

  

  5、如何守護諸根?就是懷有正念、正智;

  

  6、如何守護正念與正智?方法是正思惟;

  

  7、如何做到正思惟:就是生起“信”念;

  

  8、如何做到生“信”?就是常“聞善法”;

  

  9、如何才能常“聞善法”?就是要“親近善知識”;

  

  10、如何親近善知識?就是要把“善人”當作自己所景仰、修習的目標。

  

  我再一次將上述的表述進行羅列(可能我有些羅嗦了):

  

  善人-→親近善知識-→聞善法-→生信-→正思惟-→正念、正智-→守護諸根-→叁妙行-→四念處-→七覺支-→具足明、解脫-→最後:明、解脫展轉具成。

  

  至于《食經》中以大海爲喻,我在這裏只是簡單地將之羅列一下:

  

  1、大海以大海爲食;大海以小河爲食;小河以大川爲食;大川以小川爲食;小川以山岩溪澗、平澤爲食;山岩溪澗、平澤以雨爲食;

  

  2、天下大雨,則山岩溪澗、平澤水滿;山岩溪澗、平澤水滿,則小川滿;小川滿則大川滿;大川滿則小河滿;小河滿則大海滿;大海滿則大海滿。

  

  這是一種大與小、小與大的關系。相對來說,愛及無明(明或解脫)則相當于大海,惡人(或善人)則相似于大雨及小雨。當然,這裏只是一種譬喻,它爲了更好地說明真理而作的一種善巧方便。

  

  至于此經中所涵具的其他深義,則需我們悉心體悟,此不贅述。

  

  (界定 09.02.22,于南海普陀山)

  

《漫說《中阿含》(卷十)~G 十、本際經;十一、食經(上、);十二、食經(下)》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