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漫說《中阿含》(卷十)~A 一、何義經

  

漫說《中阿含》(十)

  

  (卷十)

  

  第十卷的所收經典比較多,共有十六部小經,它們分別是:《何義經》、《不思經》、《念經》、《慚愧經》(上下)、《戒經》(上下)、《恭敬經》(上下)、《本際經》、《食經》(二種)、《盡智經》、《說涅槃經》、《彌酰經》以及《即爲比丘說經》。下面我將擇其重點,一一概說。

  

一、何義經

  

  說法地點:舍衛國給勝林約孤獨園

  

  參加人員:阿難及諸比丘

  

  經中大意:本經敘述世尊與阿難之間的對話,其中心主題是:持戒有什麼意義?佛陀告訴阿難:持戒者便得不悔,因不悔,便得歡悅,乃至得解脫,如是此戒,得趣至于彼岸。

  

  我們讀佛經時,經常會見到一些格式或故事情節較爲簡單的篇章。我在想,無論其表現形式如何,它們總是在說明某一種道理,即所謂“言之無物,行之不遠”,佛經在全世界範圍內流傳了二千多年而無有衰竭,便可以很好地說明了佛經中思想內容的異常豐富與深刻。

  

  這部《何義經》可謂開宗明義,直截了當地告訴我們,持戒的意義何在。當然,這裏的“戒”,我想主要是指出家比丘所持之戒,至于比丘尼和居家二衆所持之戒,佛陀在此雖然沒有明講,但是以比丘戒作爲代表,兼而含攝其他諸戒——我們應該從這個角度上去理解持戒的範圍。

  

  故事中的阿難,于申時的時候,到佛陀那裏去。阿難是個明白人,他知道佛陀也是在申時的時候,從禅定中出來,于是他就及時地趕到佛陀那裏,伴隨在佛陀的前後,聽從招呼。這一次不同,阿難是帶著問題去面見佛陀的。禮節過後,他就向佛陀提出一個問題:

  

  “世尊,持戒爲何義?”

  

  阿難這個問題,問得並不唐突。事實上持戒問題是佛陀反複強調的,也是爲比丘身口意叁業之所依止,在比丘的修行生活中占有至高無上的地位。大家都講要持戒,那麼持戒到底有什麼意義呢?也就是說,持戒到底會給我們帶來哪些具體的利益呢?這個問題必須要予以澄清和解決,否則大家一旦産生了“持戒並沒有什麼利益”的想法,那麼整個佛教僧團就徹底地完結了。因此,這個問題的解答關乎著佛教的前途與命運問題,事關重大。而且,阿難既然當面向佛陀提出這個疑問,根據我的想法,當時在僧團中似乎已經産生了一些困惑,即持戒到底有什麼好處呢?不少比丘們可能在思想上有顧慮,但又不好意直接向佛陀提出,因此大家委托阿難,向佛陀提出這個問題。

  

  佛陀對阿難所提的問題並不回避,而是直截了當地回答說:“阿難,持戒,令不悔義。阿難,若有持戒者,便得不悔。”持戒,它的意義就是不會使我們感到追悔,我們此生就不會産生悔恨,此生並沒有虛度。

  

  那麼,“不悔”又是何義呢?

  

  佛陀的回答是,“不悔者,令歡悅義”,“若有不悔者,便得歡悅”。這裏的“歡悅”,我想與“歡喜”大約同義。就是說不後悔,便會産生歡喜心。因此當阿難進一步提到了什麼叫“歡悅”的時候,佛陀就回答說“歡悅”就是“令喜義”,使自己和別人都會産生歡喜心。

  

  那麼,什麼叫“喜”呢?佛陀的回答是,所謂喜者,即爲“令止義”,並說“若有喜者,便得止身”。這個“止身”,從字面上去理解,就是令我們的身體産生安隱,通俗一點說,就是諸惡莫生莫作。那麼如何才能做到安隱呢?就是要調節我們的呼吸,做到“心平氣和”,使我們的氣息甯靜沈細,它是禅定的一種修行步驟,不是那麼簡單就能做到的。

  

  接下來,佛陀就進一步解釋了何爲“止”。“止者,令樂義”,“若有止者,便得覺樂”。這裏的“覺樂”,就是指“使我們感到快樂”。不做壞事,不動壞念頭,息心靜氣,就會産生一種身體與心理上的愉悅。我們平常講“助人爲樂”,就是指把無私幫助別人,視作一種快樂的源泉,視爲一種精神享受,也是指這個意思。

  

  那麼,“樂爲何義”?佛陀對此的回答是:“樂者,令定義”,“若有樂者,便得定心”。這個“樂”,與我們平時所講的物質層面上的快樂是完全不同的,它不是得意忘形而忘乎所以,它完全是一種精神層面但並不停留在精神層面的愉悅,它能使我們在愉悅的驅使之下,達到一種心靈的寂定狀態。這個定,就是指的一種修爲上的禅定。于是世尊進一步解釋說:“定者,令見如實、知如真義”,“若有定者,便得見如實,知如真”,就是對于世間真相的徹底了知,具體來說,就是指生死本源的十二因緣。了知了事實真相之後,接下來就是“若有見如實、知如真者,便得厭”,對世間的生死輪回産生厭離之心。若對世間的一切,或者說叁界的一切産生了厭離之心,那麼對世間的一切都會失去興趣的欲望,從而達到“無欲”。當對世間的物欲皆無所求的時候,那麼,我們才能走上真正解脫的道路。因此佛陀說:“若有無欲者,便得解脫一切淫、怒、癡。”倘因無欲而得解脫,便把所有的問題都可以徹底解決,即所謂“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不更受有,知如真”。最後佛陀對阿難說:

  

  “阿難!是爲法法相益,法法相因,如果此戒趣至第一,謂度此岸,得至彼岸。”

  

  佛陀的這段話,是大有深意的。我們常說“法無高下”,只要是適合自己的法,才是最好的佛法。而每一種法,都並不是孤立的,無論是大乘小乘,還是頓教漸教,它們之間都有一種內在的必然聯系,不能將它們截然割裂。因此後世的“一即一切,一切即一”,或者是所謂的“一念叁千”,都是“法法相益,法法相因”之中找到合理的解釋。學習佛法的目的是什麼?就是“謂度此岸,得到彼岸”,如果我們將這個“彼岸”抛棄了,熱衷于世間的功名利祿,那我們爲什麼還要去修學佛法呢?佛陀的話,值得我們去深思,深思,再深思……

  

   (2009.02.18)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