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漫說《中阿含》(卷五)~E 五、水喻經

  

五、水喻經

  

  說法地點:祇園精舍

  

  主講人員:舍利弗

  

  參加人員:衆比丘

  

  經中大意:本經敘述舍利子告訴諸比丘,有關于五除惱法。所謂對于他人的身口意之淨與不淨.慧者見之,皆莫生煩惱。就以糞掃衣、草覆之深水池、牛迹水、曠野病人,及好池水等五個方面,來作譬喻。  

  

  這部《水喻經》,可以說舍利弗代佛說法的一個典型例子。當然,佛陀並沒有直接委托,而是舍利弗在沒有受到委托的前提下,自主地爲大衆所說。或者也可以這樣理解——佛陀在實際上在較早以前,就曾囑咐過舍利弗:如果世尊不在精舍的時候,或者正在靜室中禅定時,你舍利弗就可以不用任何指示,直接代佛說法。作爲佛陀的上座弟子,代佛說法,似乎在原始佛教時代,是一件司空見慣的事情。而且舍利弗把佛法的義理闡釋得深入淺出,善巧方便,而且凡是聽聞他講法的比丘們,絕大多數都能獲得很大的收益。因此我們在上面的《師子吼經》中,阿難曾經贊歎說舍利弗所說的法是“息中之息,妙中之妙”。連佛陀的近侍弟子阿難都如此崇敬舍利弗,足見舍利弗的智慧深,簡直是難思難議!

  

  那麼今天舍利弗給大家講的主題是什麼呢?就是“五除惱法”。它的具體內容是:

  

  1、或有一人身不淨行,口淨行——身不淨,口淨;

  

  2、或有一人口不淨行,身淨行——口不淨,身淨;

  

  3、或有一人身不淨行,口不淨行,心少有淨——身、口不淨,心稍微有點清淨;

  

  4、或有一人身不淨行,口、意不淨行——身、口、意叁者均不淨;

  

  5、或有一人身淨行,口、意淨行——身、口、意均清淨。

  

  針對于上述五種,則“若慧者見,設生恚惱,應當除之”——如果有智慧的人看到這種情形時,倘若生起恚惱的話,應當把它們除去!

  

  那麼,對于上述的五惱法,應該如何去除呢?

  

  第一,身不淨而口淨。舍利弗在此處作了一個比方。他說,就好像那些行頭陀苦行的比丘們,他們見到糞掃衣——就是用廢棄于糞堆之中的布片,然後把它們收集起來縫製成起來,作爲自己的衣服。此類比丘把糞掃衣穿在身上,身體肯定是不幹淨的。但是他們卻從不說髒話和粗語。當我們見到這類比丘時,不要只想著他身體的不幹淨,而是要想到他口中經常說出的清淨語。說白了,就是只看到人家的優點,對于缺點卻視而不見——這是一種除棄恚惱的法門,可以降伏我們的嗔恚之心。

  

  第二,口不淨而身淨。舍利弗同樣作了一個比喻:有林外有遠之處有一個很深的水池,池面被藁草所蓋覆。此時天氣炎熱,有的人就跳到池中去洗澡降暑。但是池水只能用作洗浴,卻不能用來止渴,因此這個人口中仍是饑渴難耐。就是說,池水把這個人的身體洗幹淨了,口中卻得不到清淨。舍利弗說,我們要想到池水的清涼,而要忘卻饑渴的難耐。

  

  第叁,身口不淨而意些須淨。舍利弗比方道:猶如在四衢道中(那各路的叉路口),有牛迹水——就是牛趾踏過而成凹處,然後所積的雨水。有遠行人途經此處,酷暑難耐,見到牛積水,便用雙手去捧點水喝,結果把水攪得很渾濁。這個人索性就跪在地上,用嘴直接去喝水。此時,這個人身體被弄髒了,嘴巴也弄髒了,但是意念卻還有一點清淨。我們應該去思想這個人的心意尚有些須的清淨,而不要理會他身口的不清淨。

  

  第四,身口意皆不清淨。舍利弗舉例說,有一個人長途跋涉,結果在半道中罹患疾病。糟糕的是,他是孤身在外,舉目無親;而更糟糕的是,他正走在前不著村後不著店之處,眼看著將是生命垂危。如果此時正好打對面來了一個好心人,他見到商人病成這樣,就二話沒說,背起他跑到附近的村落裏,施醫送藥,最終使這個羁旅人轉危爲安。舍利弗說,這個遠行人身口意均已處于極度危險的境地,如果我們出家修行人,能夠像那個好心人一樣,把病人帶去看病療養,必定能使這個病人最終康複如初。因此,當我們見到身口意叁者均不清淨的人時,切莫生起嗔恚之心,而要去幫助他、開導他、療治他,最終使他能夠得生善處。

  

  第五,身、口、意皆清淨。舍利弗接著比方道:就好像林外不遠之處,有甘冽上好的池水,“既清且美,其淵平滿,翠草被岸,華樹四周”。此時若有遠行人至此,就脫去衣服,跳入池中,既可以喝池水解渴,也可以把身體洗幹淨,還可以在池中暢快沐浴,可謂身、口、意叁者清淨俱足。如果我們見到身口意叁者都清淨的人,應該心生歡喜,而不應該生起嫉忌與嗔恨之心。

  

  我們再回過頭來粗略分析一下舍利弗說此經的用意。舍利弗以水來比喻我們的身口意叁業,教導我們如何降伏我們的恚惱之法,這是從自利的角度而言。若從度脫衆生的角度來說,這部經實際上給我們開演了如何利益衆生的一個度生法門。我們在弘法利生的過程中,會遇到各種各樣的聞法對象。舍利弗在這裏教導我們,我們要善于看到別人的優點與長處,這樣對機起來,可能就會容易得多。而從修身方面講,我們處世爲人時,要與人爲善,多方想想別人的成績,不要抓住人家的一些小毛病不放手,“得理不饒人”,而要“得饒人處且饒人”。如此一來,我們始終懷著一顆慈悲的心、平和的心、清淨的人與人相處,與世相處,自然會其樂融融,一生逍遙自在。

  

  ——————————————————————

  

  充滿美好回憶的2008年馬上就要過去了,我連夜將《漫說中阿含》第五卷的初稿全部完成——這也算是給自己一個合理的交待。在2008年裏,我似乎沒有完全白活白過——我私下裏這麼認爲。首先,我完成了《走近佛陀》的初稿(約12萬字);其次,完成了《漫說長阿含》(約30余萬字)的初稿工作;第叁,我也完成了《漫說中阿含》前五卷的初稿任務。我在實際的寫作過程中,總結了兩句話,叫“精進心易得,長遠心難發”。事實的確如此。當我初次拿起筆來,寫作《阿含經》系列隨筆時,進度很快,幾乎一天間就可以寫就五、六千字。可是越到後來,我越是難以下筆——我覺得自己當初的想法實在是過于天真。一部厚厚的四阿含,那可是幾百萬字的啊,就算將它們悉數翻閱一遍,也需幾個月的功夫,更何況我要將它們細細品味,再作一些獨立的思考,最後還要寫成系列隨筆呢?看來,我真的要發長遠心了——但我堅信,有佛菩薩以及各路護法神的暗中護佑,我相信自己會如期完成我之所願。但願在新的一年裏,我將一如既往地把《漫說阿含》系列隨筆堅持寫下去!

  

  阿彌陀佛!!

  

  最後,祝廣大的佛友在新的一年裏,法體安康,六時恒祥,諸事遂意,道業昌隆!

  

  界 定 2008年初夜,遙祝于浙江普陀山佛教協會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