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說《中阿含》(二)
(卷二)
一、善人往經
說法地點:舍衛國的祇樹給孤獨園
參加人員:大衆比丘
本經大意:本經敘述佛陀告訴諸比丘:七善人所往至之處,以及無余涅槃。另外,本經的理論性比較強,較爲抽象。
此經名《善人往經》,什麼叫善人呢?從佛教的角度上講,需要有兩個標准,一是講因明果,就是深信因果報應之說;二是行善事,存善心、說善語。但是此處所謂的善人,要求的標准卻更高。這裏的善人,除了要具備上述兩種標准外,還要用功修行,深切體悟佛理,精進不怠,並證得聖果。
那麼,佛陀在這部經典中,主要講的是七種修善的人所能達到的修行次第。那麼這些修行次第主要指的是什麼?主要指的就是能否證得涅槃。涅槃分爲兩種,即有余涅槃與無余涅槃。我們不必要把這叁個概念搞明白。
涅槃——關于涅槃,是屬于舊譯,新譯爲圓寂。涅槃的含義有多種,包括了滅、寂、寂滅、寂靜、滅度等。在印度的原語應用上,是指火的熄滅或風的吹散,如燈火熄滅了稱爲“燈焰涅槃”。但印度其他宗教很早就采用此詞做爲最高的理想境界,如《大毗婆沙論》列舉異教五種現法涅槃論,即以現世五欲的快樂與得四禅定爲涅槃;此外也見于婆羅門教以修持達到梵我合一或死後生到梵天,稱爲“梵涅槃”;可知“涅槃”並不是佛教專有的名詞。有人以爲死了就是涅槃,這是錯誤的。《勝鬘經》說“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者,即是涅槃”。菩提之與涅槃,原如光之照物,是同時而沒有先後,故涅槃不應指爲死;在嚴格的譯師稱聖者之死是譯做“般涅槃”,般是“全無殘余”的意思,故般涅槃的意義是近于阿羅漢最後身心俱滅的無余涅槃,顯然是和佛陀在菩提樹下或聲聞人現生所證得的“現法涅槃”有所區別。涅槃具有“滅”義,指的是消滅煩惱災患。《雜阿含經》卷十八說:“貪欲永盡,嗔恚永盡,愚癡永盡,一切諸煩惱永盡,是名涅槃。”這說明滅是以消滅煩惱與苦爲義;煩惱與苦消滅,就會出現寂靜、安穩、快樂的境界。《涅槃經》非常重視“諸行無常,是生滅法,生滅滅已,寂滅爲樂”這一首偈,寂滅的法喜充滿的生活,不僅是小乘聲聞也是大乘菩薩精神生活營養上所必需的東西。關于涅槃的具體含義十分複雜,但我們只要記住下面兩句就可以了——涅槃是超越時空的真如境界,也是不生不滅的意思。
有余涅槃——全稱爲“有余依涅槃”,意指煩惱既斷,但尚有殘余依身的涅槃。依小乘之意,如阿羅漢諸漏永盡,猶有色心的余依,故稱“有余依涅槃”。《天臺四教儀》雲:“子縛已斷,果縛猶在,名有余涅槃。”《大毗婆沙論》卷叁十二雲:“若阿羅漢諸漏永盡,壽命猶存,大種造色相續未斷,依五根身心相續轉。有余依故,諸結永盡,得獲觸證,名有余依涅槃。(中略)依有二種:(一)煩惱依,(二)生身依。此阿羅漢雖無煩惱依,而有生身依。複次依有二種:(一)染汙依,(二)不染汙依。此阿羅漢雖無染汙依,而有不染汙依。故所得諸結永盡,名有余依涅槃。”
無余涅槃——無余依涅槃系指斷煩惱障,滅異熟苦果五蘊所成之身,而完全無所依處的涅槃。《天臺四教儀》:“若灰身滅智,名無余涅槃。”
我們在把上面叁個概念搞清楚以後,再來分析一下此經的內容,那麼就會容易很多。
這部經也沒有什麼特殊的因緣背景,大約是佛陀在祇樹給孤獨園內給弟子們所做的即興講座。那麼世尊這次所講的是什麼呢?就是七種善人所能到達的處所,以及無余涅槃。這七種善人,一般都是針對比丘所說,不是一般意義上的善人,而是指狹義上的比丘善人。
先講七種善人。
第一種善人,樹立“無我”觀,無“我所”觀;現在無我,將來也是無我,也沒有我所。已經産生或正准備産生那些“有我”、有“我所”的念頭,則就要把它們斷除。如果已經斷除的話,就會得“舍”,不會被“有”之樂所染,不會貪染于“有”,也就不會生存于叁界。如果比丘像這樣觀想的話,就是無上、息、迹的智慧所顯見的,然而還未得證涅槃,不能完全獲得解脫。比丘如果按照這樣的方法去修行,命終之後會轉生何處呢?就好像把麥麸燒著,但不久麥麸便會熄滅那樣子的。因爲證得此境界,還是有稍許的我慢尚未除盡,而其五下分結已斷,而得中般涅槃,這叫做第一種善人所往生而至之處。
在這裏,有幾個詞彙較爲拗口。比如“我所”,就是我們有時會産生這樣的感覺,即我們所處的環境乃至我們所居的這個星球都是實實在在的,它們都爲我所有,不會虛假。在佛教裏,“我”與“我所”,被認爲系一切世俗分別的基本分別,故爲破除的對象。將“我”和“我所”破除了,就是“舍”。達到了“舍”,就不會在叁界之中生存了,會超越叁界。但是呢,此時還不能叫涅槃,因爲尚有“五下分結”的存在。
那麼,什麼叫五下分結呢?就是系縛衆生于欲界的五種煩惱。指系縛有情于欲界的五種煩惱。所謂下分,就是下界,也就是欲界。結,就是煩惱的別名。關于五下結,在《俱舍論》裏是如此分析:“何等爲五?謂有身見、戒禁取、疑、貪欲、瞋恚。何緣此五名順下分?此五順益下分界故,謂唯欲界得下分名。此五于彼能爲順益,由後二種不能超欲界,設有能超由前叁還下,如守獄卒防邏人故。”貪結,指貪欲的煩惱;瞋結,指瞋恚的煩惱;身見結,指我見的煩惱;戒取結,指取執非理無道邪戒的煩惱;疑結,指懷疑谛理的煩惱。其中,欲貪與瞋恚二結如守獄卒,令愚夫異生禁锢于欲界的牢獄中。若有異生以不淨觀破欲貪,又以慈悲觀破瞋恚,而生于初靜慮乃至有頂,則身見、戒禁取見、疑之叁結如巡邏者,還將執彼複置于欲界。故欲界所系的煩惱雖多,然仍偏立此五結爲順下分結。
第二種善人,是除無我,除我所,不會被“有”之樂所染汙。如果能做到如此的話,也未證得涅槃,也即未證得阿羅漢果。這就好像一塊燒得通紅的鐵塊,如果用大鐵錘去錘打它,便會迸出很多火花。這些火花會飛向半空中,但是很快就會熄滅。此時比丘的五下分結已斷,而得中般涅槃。那麼,什麼叫“中般涅槃”呢?中般涅槃就是比丘經過修行,在欲界死後,尚未生到色界的中間階段,就是已斷除五下分結而所入的涅槃。
第叁種善人,是達到上述的那些要求,但是仍未證得涅槃。那麼絈會轉生何處呢?就好像我們用錘子擊打燒紅的鐵塊,便會有火花濺出。這些飛起的火花尚未落地,便已經熄滅。此種人五下分結已斷,而得中般涅槃。
第四種善人,仍未證涅槃,他會轉生何處呢?就好像我們用錘子擊打被燒紅了的鐵塊,飛起的火星沖向半空,一直到落地後,方才熄滅。這種比丘五下分結已斷,而得生般涅槃。也就是說,比丘從欲界死後,生至色界,經過一段時間,而入涅槃,而得阿羅漢果。
第五種善人,會轉生何處呢?就好像用錘子去敲擊燒紅的鐵塊,這時候火花會迸出老高,飛向空中,然後火星落到地面上的草堆裏面,就會冒煙,然後再引起燃燒,然而不一會兒燃火就會熄滅。比丘此時的五下分結已斷,但會證得行般涅槃,即生色界後,就會努力用功,當其功德圓滿時,便可以成就阿羅漢果位。
第六種善人,也同樣是沒有證得涅槃。就好像鐵塊濺起的火星迸到草堆上,可能會引起冒煙,也可能會燃燒起來,然而無論冒煙還是燃燒,總歸熄滅。這時比丘所證的是無行般涅槃,即生色界後,並不需要努力用功,然後到最後,還是在色界裏得入涅槃,而成就阿羅漢果。
第七種善人,是比丘也沒有證得涅槃。此時比丘會往生何處呢?譬如用錘子擊打燒紅的鐵塊,濺起的火星墜落到柴火上面,開始冒然,然後便燃起大火。此火起燒越旺,最後連墜近的村邑、城郭、山林、曠野等處,都會被燒得幹幹淨淨。此時比丘的五下分結已斷,往生色界後,漸次而上至色究竟天,在那裏入涅槃並成就阿羅漢果位。
上面所講的七種善人所往生之處,都會離開我們的欲界,絕大部分都生至無色界。在那裏,經過繼續努力,便可以成就羅漢果位。但是根據我的理解,上面所講的“涅槃”,實際上就是指的是無余涅槃。而上面所講的七種善人,他們實際上已經取得涅槃,但是色身尚未消失,故而只能稱有余涅槃。而上生色界以後,經過不斷的努力修行,並最終取得無余涅槃。
那麼,什麼才能證得無余涅槃呢?就是在上面的基礎上,現世就能脫離色身,而不再受色身的束縛。關于這些,我在上面的名字解釋中都已經闡述過,這裏就不再重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