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漫說《中阿含》(卷一)~B 二、晝度樹經

  

二、晝度樹經

  

  說法地點:舍衛國的祇樹給孤獨園

  

  參加人員:衆比丘

  

  本經大意:本經敘述佛陀以叁十叁天的晝度樹(香遍樹),自葉黃、葉落、葉還生、樹生網、樹如鳥喙、花開如缽,花盡開敷的七段的生長變化,喻諸弟子之自思念出家、出家、得初禅、得二禅、得叁禅、得四禅.至于阿羅漢果的七階段的修行過程。  

  

  由樹的花開葉落,從而聯想到佛弟子修行的七個階級,從文學的角度看,這是典型的比興手法。從修行的角度去看,如果是修行人自己領悟的結果,那麼這就是典型的“獨覺”,也就是我們平常所講的辟支佛。佛陀的這個比興,可謂極其貼切自然。在這部《晝度樹經》中,我們再一次領略到佛陀所具有的非凡的天才。

  

  什麼叫做晝度樹?它的全名叫波利耶怛羅拘陀羅,乃是屬于忉利天上的樹名。如果翻譯過來,就叫做香遍樹,又稱作天樹王。《慧苑音義》曰:“波利質多羅,此雲香遍樹。謂此樹根莖枝葉華實皆能遍熏忉利天宮。”又曰:“波利,此曰遍也,亦曰周匝;質多羅,雲間錯莊嚴也。言此樹衆雜色花周匝嚴飾,或雲圓妙莊嚴也。”《華嚴探玄記》曰:“謂此樹枝葉實一切皆香,故立此名。”

  

  這個香遍樹,共有七個生長周期,分別是:

  

  第一階段:其葉稍稍有些枯萎發黃。它預示香遍樹的樹葉在不久的將來,就會凋零敗落。

  

  第二階段:香遍樹的樹葉完全枯黃,所有的樹葉開始紛紛自樹上落下。

  

  第叁階段:經過一段時期的休整,香遍樹的枝頭,開始吐出豆芽般的嫩葉,它獲得新生。

  

  第四階段,香遍樹的樹葉開始成長,而與此同時,花蕾也逐漸挂滿了香遍樹的枝頭。

  

  第五階段:當花蕾長得十分飽滿之時,則預示著花朵就快要綻放了。

  

  第六階段:香遍樹的花朵開始綻放,其狀猶若比丘乞時用的缽盂。

  

  第七階段:此時,香遍樹那狀如缽盂的花朵,盡情綻放,一展嬌容。它香氣濃郁,光澤耀人。此時,濃濃的清香,遍布了整個天廷的每個角落。

  

  接下來,佛陀將香遍樹的七個生長階段,與出家比丘的修行曆程作了形象的對照:

  

  第一階段:比丘思慕出家——香遍樹的枯葉意欲凋零;

  

  第二階段:比丘正式出家——香遍樹的葉子全部掉落;

  

  第叁階段:比丘證得初禅——香遍樹開始長出新芽嫩葉;

  

  第四階段:比丘證得二禅——香遍樹開始顯現出零星花蕾;

  

  第五階段:比丘證得叁禅——花蕾開始飽滿,花朵准備開放;

  

  第六階段:比丘證得四禅——花朵已全部開放,大如缽盂;

  

  第七階段:比丘證得聖果——花朵香氣撲鼻,滿天清香怡人,令人陶醉。

  

  那麼,我們必須要思考的問題是,佛陀將二者作如此的比喻,是要說明什麼樣的問題呢?

  

  關于第一個階段。這個樹葉代表著什麼?根據我的理解,是表示著世俗凡塵的各種羁絆。當樹葉發黃准備凋落的時候,說明我們已經開始對世俗的那些麻煩的生活開始生起厭離心,並思慕起出家比丘那種恬淡無求的那種超脫風範。如果樹葉還是青黑,說明我們還陶醉于世俗的各種欲樂之中而不思出離。但是,一旦樹葉開始枯黃,那麼可以說明,我們不僅對塵世開始生起厭離心,而且出家的因緣也開始逐步具備了,因爲,樹葉都枯黃了,難道距它的脫落,還爲期尚遠麼?

  

  理解了這個問題,往下的許多問題便迎刃而解了。比如像第二個階段,佛弟子由思慕出家比丘,到自己因緣具足,自己皈依佛門,正式披度出家,成爲一名無牽無挂的出家僧人。此時,已是塵緣已了,萬念放下,猶若晝度樹的樹葉已至枯黃焦敗,自然落下。

  

  接著,佛弟子步入空門以後,精進修行,遠離諸欲,遠離不善之法,而用心參究佛理,逐步達到初禅的境界。接下來,就進一步達到二禅、叁禅、四禅並最終證得阿羅漢的果位。關于四果羅漢的證悟過程,我在述說《長阿含》的相關文章裏已有詳細的分析,此處就不再多闡說了。

  

  證得阿羅漢果位後,就會贏得諸天的贊歎,這種贊歎,就好似晝度樹盛開的鮮花那般清香馥郁,遍布天界。爲什麼證得阿羅漢果位後,就會贏得大家的贊歎呢?

  

  這個就需要我們了解一下有關阿羅漢的語義。在《大毗婆沙論》卷九十四中就稱:“答應受世間勝供養,故名阿羅漢,謂世無有清淨命緣非阿羅漢所應受者;複次阿羅者謂一切煩惱,漢名能害,用利慧刀害煩惱賊令無余,故名阿羅漢;複次羅漢名生,阿是無義,以無生故名阿羅漢,彼于諸界諸趣諸生生死法中不複生故;複次漢名一切惡不善法,言阿羅者是遠離義,遠離諸惡不善法,故名阿羅漢。”這裏所講的阿羅漢共有四義,即應供、能害、無生、遠離。然在《大智度論》中只有前叁義,即殺賊、不生、應供叁義。而已故佛學泰鬥印順法師則以偈頌的方式對阿羅漢進行總結,則更能說明問題:“斷惑究竟者,名曰阿羅漢,畢故不造新,生死更無緣。此或慧解脫,或是俱解脫,六通及叁明,世間上福田。明淨恒不動,如日處晴空;一切世間行,不染如蓮華。”

  

  那麼,都是哪些人可以做阿羅漢呢?在這個問題上,巴宙(1918年生,佛教學者。四川萬縣人。字望蜀、望舒,號仙樵。畢業于上海蒙藏學院。二十歲,赴印度留學,以研究印度文化與哲學爲主,後獲國際大學碩士及孟買大學哲學博士學位)先生在他的《論巴利佛典中的阿羅漢》一文中曾經作如下的闡述:

  

  誰可以做阿羅漢?

  

  當佛陀在世的時候,人們的善根深厚,一經佛之指點即能看破塵緣,專心修學,直詣果位。其大弟子們如迦葉、阿難等獲得了“阿羅漢”果位當然是毫無問題,連爲惡多端的大盜鴦掘魔──彼未被佛開化以前,他想完成一串用108個手指做成的花圈來戴在他的頸上,以表示他的勇敢與殘酷。他已有了107個手指,只缺少一個,于是他向釋迦佛身上打算盤,來完成其108之數。很幸運的是他被佛感化,出家修道而證得聖果──也可以成“阿羅漢”。換言之,當時成阿羅漢的人很多,差不多有“人皆可以爲堯舜”的趨勢。爲了這樣,一位有希臘血統而在北印度建國的彌蘭王詢問那先比丘:是否在家居士有成阿羅漢的可能?後者作了肯定的答複。但有一個條件,那即是,當居士成阿羅漢那一天,如果他不當天出家,他即有去世的危險。對于居士成阿羅漢的事,在早期的巴利佛典裏,是未見記載。且在家居士多俗務牽累,如欲完全脫離塵垢,在事實上是不可能。這樣說來,能證阿羅漢果的人,大多是來自出家僧團了。

  

  但是,自從佛陀去世之後,佛典中記載成“阿羅漢”的事,日見其少。這不獨是印度爲然,連號稱爲保持原始清淨上座部佛教的錫蘭也好像是沒有多大例外。不過據錫蘭佛教史如《大史》與《島史》的記載,他們認爲第一位將佛教傳至錫蘭的大德摩醯陀尊者(他是印度阿育王的兒子)確是一位阿羅漢。他感化了當時的錫蘭國王天愛善見帝須及全國上下去皈依佛教,及樹立僧伽。至于今日錫蘭仍爲西南亞南傳佛教的重鎮。在錫蘭Mehintala地方有他坐禅的石窟及其他遺迹,每年善男信女絡繹于途往該地朝拜以志敬仰。從五世紀初至于今日已快近一千五百年了,各種記載中從未談及有人成阿羅漢之事,是不是因爲時當“末法”,人欲橫流,人們大多數是既少善根,複多惡見,其舉止思維,在在皆違背聖教。在如此情況之下,若不墮地獄已算幸事,哪能有機會去成“阿羅漢”。

  

  以上是將羅漢的話題稍稍扯遠了些。現在我們回到另外一個與本經密切相關的主題,那就是樹木與修行的關系。因爲本經是用晝度樹的七個生長階段,從而說明比丘修行的七個次第。然而我們翻開佛經,便會發覺這樣一種現象,那大部分修行人,都是在樹下成道的。比如說我在《長阿含經》的第一卷中,就曾將過去七佛的成道地點作了一番對比,結果發現無論是毗婆屍佛,還是我們尊敬的釋迦牟尼佛,都是在樹下成道無上正覺。我想這不能單純地歸納爲一種巧合,而是它們中間肯定有著某種必然的內在聯系。

  

  英國著名科學史學家李約瑟在他的《中國之科學文明》一書中,閃這種植樹木和竹林以營造環境,並以之用作防風之物,但是這其中也包含著顯著的美學成分。而在佛教的相關資料裏面,也記載著摩耶夫人是在無憂樹下産下了悉達多太子;而太子在俗家裏也經常在“閻浮樹”下思索人生以及世間的各種真理;佛陀在畢缽羅樹下證得佛道,並在娑羅雙樹間取得涅槃。這些樹後來都被統稱爲菩提樹。

  

  據唐代的一些佛教史料記載,說此菩提樹(畢缽羅樹)原本是“枝葉青脆,經冬不凋。至佛入滅日,變色凋落,過已還生。至此日,國王人民大作佛事,收葉而歸,以爲瑞也。樹高四百尺,以下有銀塔圍繞之。彼國人時常焚香散花,繞樹作禮。”

  

  在《大乘無量壽經》中提到:“彼如來國,多諸寶樹……清風時發,出五音聲,微妙宮商,自然相和,是諸寶樹,周遍全國”,“又其道場,有菩提樹,高四百萬裏,其周圍五千由旬,枝葉四布二十萬裏。一切衆寶自然合成,華果敷榮,光輝遍照。”可見樹木與我們的修行環境,是大有關系的。

  

  而且,“樹下坐”還是十二頭陀行的要求之一。因此有一經就叫《貝多樹下思維十二因緣經》。貝多樹就是“貝多羅樹”,其葉可製作成貝葉經。本經中的波利質多羅樹(晝度樹)乃是忉利天上的樹王。《法華經》序品中說:“國界自然,殊特妙好,如天樹王其華開敷”,可知天上人間都有好樹,諸佛都可以在樹下修行、思維、成道並布經說法。從此我們可進一步看出,修行人與樹的關系十分密切,此點不容我們忽視。

  

《漫說《中阿含》(卷一)~B 二、晝度樹經》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