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漫說《長阿含》(卷十五)~A 一、種德經

  

  (卷十五)

  

一、種德經

  

  說法地點:鴦伽國瞻婆城伽伽池側

  

  參加人員:衆比丘、種德婆羅門等人

  

  經中大意:此經是佛陀在伽伽池邊時,有一位具足著五法(種姓、諷誦、端正、持戒、智慧)的名叫種德的大婆羅門,贊歎佛德,曾說服其他五百名婆羅門去參詣佛陀。在與佛陀問答有關于婆羅門的緣由時,曾經打斷其問話,而向諸婆羅門提起他的外甥──鴦伽。他說:我這位外甥雖具有了諷誦與端正的容貌,但因破戒不守道之故,不會被任何人所容納。與此相同,假如缺少了五法中的智慧與持戒的話,則不會受人的尊敬。佛陀在此雖說五法具足爲婆羅門,然而佛教是甯可舍棄前叁項(種姓、諷誦、端正),也不主張將慧與戒予以毀棄,視慧與戒如左右手,是非常重視慧與戒的具足。佛陀說出家清淨爲之持戒者,而棄無明,得叁明(宿住智證明、死生智證明、漏盡智證明)爲之智慧。種德婆羅門聽佛說法後即持五戒,做了佛陀的居家弟子。

  

(一)對于本經的初步印象

  

  看了這部經,給我的最初的印象,就是與前面一些經在敘述手法上有些相似。在第七卷的《弊宿經》上,童子迦葉在拘薩羅國遊行,與一個名叫弊宿的婆羅門進行了一番論議。當時所敘述的一些故事情節,與本經在開頭的一些敘述手法上十分相似。而在第十叁卷《阿摩晝經》裏,對于沸伽羅娑婆羅門的一些描述,這些描述,與本經中對于種德比丘的描述如出一轍。因此我們把這叁部經放在一起進行對照,便會發現其中有很多相似之處。當然,這不足爲怪,因爲浩如煙海的衆多佛經,如果要求它們都具備引人入勝的優美的文學語言,那是不太可能的。而整部《阿含經》,絕大多數對是爲那些異域人所翻譯,我們不能對他們有著太多的苟求。

  

  值得注意的是,在上述的《弊宿經》、《阿摩晝經》以及本部的《種德經》,都曾提到過一個詞,這就是我們在前面已經探討過的“梵分”。看來,凡是在當地擁有一定名望的大婆羅門,都可以獲得國王的賞賜。而這些賞賜,往往是以封地(封村或封城)的形式來完成的。比如說這部《種德經》,波斯匿王就把整座瞻婆城送給了種德婆羅門,並且可以免除一切賦稅和徭役,這個種德就是這個城池的城主,說得難聽點,他就等于是一個占城爲王的土皇帝。在他所擁有的封地裏,其政治、經濟、司法、文化等在很大程度上都具備高度的自治性,比如說,他發現自己的封地裏有人犯了罪,他可以不經過上報(上一級政府或朝廷)就可以直接行刑。所以我們在前面的那部《弊宿經》中,就可以看到一些剝皮、挖眼,甚至把人人弄後敲碎骨髓等殘酷刑罰。當然,佛經中有時爲了說明一些教法而方便譬喻,也不能完全當真;但是無論如何,我們撫去表面的層層塵埃,總可以些許看到裏面的真實社會情形。

  

  讓我們回到這部《種德經》。通過這部《種德經》,可以看出在古印度時期,雖然婆羅門階層屢屢受到不同階層的反對和沖擊,包括佛教在內的一些教派,就公開反對婆羅門所主張的種姓製度。種姓製度是個錯誤,在當代來說,有時可以說簡直是無稽之談,但是在當時社會裏,並非完全一無是處。因爲種姓製度的核心是講梵天從身體的不同部位創造了人類,從而有了貴賤之分。這種先定的貴賤理論,在很長時間內,成了統治階級維護其階級穩定的一種極爲重要的精神支柱。我們可以抛棄這些理論,也可以撇開種姓製度不去談。但是有一點我們千萬別忘了,那就是從當代的眼光去看,從中國普通老百姓的眼光去看,如果作爲一個男人,如果現在讓你去選擇配偶,你是選擇皮膚白皙細、長相標致的女孩呢,還是滿不在乎于那些皮膚粗黑、面貌醜陋的女孩呢?這種答案大概不需要我來解答吧?我的意思是,無論是印度古代的種姓製度,還是近代西方的種族歧視,其中很重要的一個出發點,即人的最原始的審美觀,總是會認爲白的細的總比黑的粗的好,“以貌取人”不是一句笑話,它往往有著很深刻的社會曆史根源。傳說中的婆羅門種姓是雅利安人的後裔,他們有著歐洲人的血統,首先在長相上很莊嚴,在皮膚上更是白皙好看。我們在前面的經文中也已經看出這一點了,即好看的人總會自傲,而長相醜陋的人在慚愧之余,便會生起憤恨之心,然後雙方便開始生起仇視心理,結果殺敵一千,自損八百,長相好的人變得不好看了,而本來就長得很醜的,現在卻變得更加醜陋了,從而形成了一種惡性循環。這是佛教的觀點,不是我一己之見。

  

  而且,在種姓平等的觀念上,我們也要一分爲二地分析。佛教主張衆生平等,大家都可以成佛,這是大方向。但是在現實生活中,爲了實際生活的需要,人總是要分成叁六九等的,因此,我們要理解,佛教是主張佛性平亂墳堆中間,人人都可以趨向佛道,甚至連斷了佛性種子的“一闡提”皆有成佛的可能,但是我們切莫把佛性平等與現實平等相混淆了,事實上二者也是很難做到完全一致的。比如說我們在談到“馬陰藏”這個問題上,爲什麼女人就不能直接成佛呢?原因就是女人不具備馬陰藏之相(佛陀所具備的叁十二相之一),只有女轉男身了,才能成就佛道。因此我們要正解地領會佛經中所蘊含的真意與本意。

  

  我們在前面說了,盡管婆羅門種姓受到了種種的責難,有的經典裏記述說那些從事婆羅門教的教徒們,只會幹些祭祀之類的欺騙老百姓的勾當。但是不可否認,婆羅門教中也不乏一些出類拔萃的領軍人物。比如像這個種德婆羅門,就是一位很了不起的人物。爲什麼這麼說呢?因爲他的很多想法都很有見地,可以說遠遠在那些平庸之輩之上。具體如何不簡單法,讓我們接著往下看。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