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叁)佛陀所闡述的一些教法
關于這部經文中的其他一些細節,我在這裏就不多講了,我還是選取我自己認爲比較突出的幾點,講講佛陀所闡述的一些教法。
這個阿摩晝就請教了佛陀一個問題:“什麼是無上士、明行具足呢?”
佛陀回答如下:
如果如來出現于世間的話,就是應供、正遍知、明行足,爲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禦丈夫、天人師、佛、世尊(佛之十號)。在于一切諸天(六欲天)、世人、沙門、婆羅門、魔、梵天當中,獨覺而自證,證悟後爲人說法。所說之法,始終都是善法,義味都具足,而開清淨之行。如果居士、居士之子,以及其余的種姓,聽其所說的正法的話,就會生起信樂,由于信樂心而産生這樣的念想:我現居塵世,被妻子兒女所系縛,不能得清淨,不能純修梵行,甯可剃除須發,穿服叁種法衣,出家去修道。後來,他就舍棄家庭的財産,捐棄其親族,而剃除須發,去出家修道。他舍棄身上的嚴飾之物,而具足戒行;他舍棄刀杖,懷著慚愧之心,慈念一切。他奉行不殺生、不偷盜、遠離淫欲、舍離妄語、舍離兩舌、不惡口、不绮語、不飲酒作樂、不著戴香華璎珞以及不歌舞倡伎,也從來不去觀聽歌舞倡會;他不坐臥于高廣大床,堅持非時不食,蠲除金銀七寶;不娶妻妾、不畜奴婢、象、馬、車、牛、雞、犬、豬、羊、田宅、園觀,不作虛妄而詐人,不以鬥秤去欺人,不用手拳共相牽抴,也不抵債,不誣罔他人,不爲僞詐。他舍棄了以上的種種之惡,滅除诤訟等諸不善之事,行則知時,非時則不行,量其腹而食,無所藏積,度量身體而穿衣,滅除知足;法服和一只缽,就成了他的全部家當。
如果達到了上面的這些條件,就是達到了“無上士、明行具足”的要求。
緊接著,佛陀也講了一些反面情況,也就是一些破戒之行徑:
1、那些沙門、婆羅門,不僅接收施主的供養,而且還廣做積儲。對于衣服飲食等物,並沒有厭足之心。
2、那些沙門、婆羅門,都食他人的信施,而且還想方設法努力去追求各種利養,例如象牙、雜寶、高廣的大床,種種的文繡、綩綖的被褥。
3、那些沙門、婆羅門,都受他人的信施,都想方設法,更求爲自身的莊嚴,如求酥油以摩身,求香水以洗沐,求香末以自塗身,求香澤以梳頭,求著好的華鬘,染目爲绀色,拭面以莊嚴,環紐澡潔,用鏡自照自己,穿雜色的革屣,上服爲純白的。也持有刀杖,帶有侍從,有寶蓋、寶扇以莊嚴寶車等事。
4、那些沙門、婆羅門,都食他人的信施,然而都專爲嬉戲,都以博弈、或者設置各種賭具而作種種的戲笑。
5、那些沙門、婆羅門,吃著他人的信施,然而都在講說遮道無益之言,如王者、戰鬥、軍馬之事,或者談說群僚、大臣、騎乘出入、遊于園觀等事,以及論說臥起、行步、女人之事,或者是衣服、飲食、親裏之事,又說入海采寶之事。
6、那些沙門、婆羅門,都食他人的信施,而用無數的方便,但作邪命之事,如谄谀美辭,互相毀誓,以利求利(也就是放高利貸)。
7、那些沙門、婆羅門,都食他人的信施,然而都只爲共互诤訟,或者在于園觀,或者在于浴池,或者在于堂上,都互相是非,都說如是之言:“我知道經律,你並沒有所知;我乃趣于正道,你所向的爲邪徑,都以前著于後,以後著于前;我能忍耐你,你卻不能忍;你所說的話,皆不是真正;如果有所疑,當來問我,我都能盡答”。
8、那些沙門、婆羅門,都食他人的信施,然而更作方便,求爲使命的人,或者作爲國王、王的大臣、婆羅門、居士的通信的使者。
9、那些沙門、婆羅門,都食他人的信施,然而都習戰陣鬥诤之事,或者學習刀杖、弓矢之事,或者是鬥雞鬥狗、豬羊、象馬、牛駝等諸畜生,或者鬥男女,以及作衆聲,所謂具聲、鼙聲、歌聲、舞聲,或者攀緣上幢,而倒絕等種種的伎戲。
10、那些沙門、婆羅門,都食他人的信施,而行遮道之法,以邪命而爲自己的生活,或者瞻相男女,占蔔他人的吉凶好醜,以及相畜生等事,以求人家對其利養。
11、那些沙門、婆羅門,都食他人的信施,而行遮道之法,以邪命而自活,如驅鬼喚神,作種種的厭禱,無數的方道,以恐嚇于他人,說能聚能散,能苦能樂,又能爲他人安胎出衣,也能咒人使作爲驢馬,也能使人爲盲聾瘖痖,顯現諸技術,叉手而向日月,而作諸苦行以求人的利養
12、那些沙門、婆羅門,都食他人的信施,而行遮道之法,以邪命自活,爲他人咒病,或者誦惡術,或者爲善咒,或者爲醫方,而針灸、藥石,以療治衆病。
13、那些沙門、婆羅門,都食他人的信施,而行遮道法,以邪命而自活,或者咒水火,或者爲鬼咒,或者誦剎利咒,或者誦鳥咒,或者支節咒,或者是安宅的符咒,或者火燒、鼠齧之能爲解之咒,或者誦別死生之書,或者讀夢書,或者相手面,或者誦天文書,或者誦一切音書。
14、那些沙門、婆羅門,都食他人的信施,而行遮道之法,以邪命自活,或者瞻相天時,談言雨、不雨,谷貴谷賤,多病少病,恐怖安隱,或者說地動、彗星、日月薄蝕,或者言星蝕,或者言不蝕,像如是爲善瑞,像如是爲惡征等事。
15、那些沙門、婆羅門,都食他人的信施,而行遮道之法,以邪命而自活,或者說此國勝彼國,彼國爲不如,或者說彼國勝此國,此國爲不如;瞻相吉凶,談說其盛衰等事。
世尊在述說每一個反面現象時,都說“入我法者,無如此事”。不過這裏我們要對照一下反省一下了,當今佛教界,有沒有上述現象的存在?
佛陀接下去繼續演說著他的教法:
佛陀主張,如果接受了他的教法,那麼上述的那些醜陋現象都將一掃而光。那麼佛陀的教法是什麼呢?是“但修聖戒,無染著心,內懷喜悅”。具體表現在:
第一,要善護六根。眼睛雖看見色境,而不會取著其相,眼根不被色境所拘系,堅固而寂然,並沒有所貪著,也沒有憂患,不漏落于諸惡,都堅持戒品,善護其眼根,其耳根、鼻根、舌根、身根、意根,也是如此的道理。
第二,要善禦六觸。對于六觸,能護持調伏,使其能得安隱。
第叁,要食知時。
第四,要時刻精進。即晝夜都要守護己念,無使放逸。初夜(下午五點至九點)、後夜(淩晨一點至五點),都精進于覺悟。在白天裏,無論行坐,都常念一心,除棄衆陰蓋。
第五,要念無錯亂。就是比丘要對四念處進行觀察。
第六,要做到一心無二。比丘不管是行步出入,不論是左右顧視,或者是屈伸俯仰,或者是執持衣缽去受取飲食,或者是左右便利,或者是睡醒之時,坐、立、語、默,在于一切時當中,都常念一心,不失威儀。
第七,要去除叁毒。至于其他一些教法,我在這裏就不多講了。
世佛陀講了種種教法,進一步演說了何謂無上士和明行具足,隨後他對阿摩晝說:
“年輕人,你自己卑微,不能認識真僞,卻興起誹謗,而輕慢釋子。這種罪根是你自己種植下的,可是你卻長養和成就了地獄的根本。”
聽了佛陀的教誨,阿摩晝便恭恭敬敬地對佛陀說:
“瞿昙!您教導得很正確,我們受他人的供養,卻沒有把本分事做好,實在是不應該的。今後,我們當如法去修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