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漫說《長阿含》(卷十二)~C 佛陀住世時的有常與無常等學說

  

(四)佛陀住世時的有常與無常等學說

  

  佛陀在于初夜(下午五點至九點)成就最正覺(成就佛道),到了後半夜(淩晨一點至五點),在于其中間有所言說,都是如實的,因此之故,名叫如來。其次,如來之所說的都如事,事都如所說的,故名如來。爲什麼叫正等覺呢?凡是佛陀所知見、所滅、所覺的,佛陀都能盡覺盡知,因此之故,名叫正等覺。

  

  有常觀與無常等觀點——佛陀在這裏列舉了種種不正確的觀點,這些觀點主要有:

  

  此世間爲常存的,這是實在的,其余都是虛妄的;

  

  此世間爲無常的,這是實在的,其余都虛妄的;

  

  此世間爲有常、無常,這是實在的,其余的都是虛妄的;

  

  此世間爲非有常、非無常,這些是實在的,其余的都是虛妄的;

  

  此世間爲有邊,這是實在的,其余的都是虛妄的;

  

  此世間爲無邊,這是實在的,其余的都是虛妄的;

  

  此世間爲有邊、無邊,這些是實在的,其余的都是虛妄的;

  

  此世間爲非有邊、非無邊,這些是實在的,其余的都是虛妄的;

  

  是命是身(吾人的此生命身體),此事爲實在的,其余的都是虛妄的;

  

  非命非身(不是吾人的生命身體),此事爲實在的,其余的都是虛妄的;

  

  命異身異(生命與身體各別不同),此事爲實在的,其余的爲虛妄的;

  

  非異命、非異身(吾人的生命與身體並沒有不同),此事爲實在的,其余的都是虛妄的;

  

  如來爲有終,此事爲實在的,其余的都是虛妄的;

  

  如來爲不終,此事爲實在的,其余的都是虛妄的;

  

  如來爲終、不終,此事爲實在的,其余的都是虛妄的;

  

  如來爲非終、非不終,此事爲實在的,其余的都是虛妄的。

  

  佛陀對上述的這些不正確的觀點的態度是:所有的這些見解,名叫本生本見(有關于爲過去的基本的見解),所謂“此世間常存,乃至如來非終非不終,此事爲實在,其余的都是虛妄的”;所謂“未見未生”(有關于爲未來的基本的見解),就是說色是我(色身就是我),從于想而有終,這是實在的事,其余都是虛妄的。無色是我(無色身就是我,也就是離色身爲我),從于想而有終;亦有色、亦無色是我(色身與無色身,爲之我),從于想而有終,非有色、非無色是我(不是色,不離色身,就是我),從于想,而有終。我爲有邊,我爲無邊,我爲有邊、無邊,我爲非有邊、非無邊,從想而有終。我爲有樂,從想而有終;我爲無樂,從想而有終,我爲有苦樂,從想而有終;我爲無苦樂,從想而有終。一想就是我,從想而有終;種種想就是我,從想而有終;少想就是我,從想而有終;無量想就是我,從想而有終,此爲實在的,其余都是虛妄的。這就是邪見的“未見未生”。

  

  或者有沙門、婆羅門作如是之論、作如是之見:“此世間爲常存的,此爲實在的,其余的都是虛妄的,乃至無量想就是我,此爲實在的,其余都是虛妄的”、“此爲實在的,其余的都是虛妄的”的話,就應該回答他說:“你實在作如是之論?爲什麼此世間爲常存,此說爲實在,其余的都是虛妄的呢?像如是之語,乃爲佛所不允許的。爲什麼呢?因爲這些諸見當中,都各有結使(結縛、驅使、煩惱)的。我以真理而推測,則知諸位沙門、婆羅門當中,並沒有人能與我匹等的人,更何況欲超出過于我之上的呢?”這些諸邪見,唯有其言說而已,統統是不正確之論,乃至所謂無量想就是我,都是同樣的不正確的。

  

  世間自造他造的觀點——如果有外道或婆羅門說出這樣的話:“此世間乃爲自造的”、“此世間爲他造的”、“此世間乃爲自造、他造的”、“此世間乃不是自造、不是他造的,乃爲忽然而有的”,佛陀對此的觀點是:

  

  第一,如果說“此世間是自造的”,則這些沙門、婆羅門,均爲是由于“觸”的因緣的,假若離開“觸”的因緣而能說的話,那是沒有這道理的。爲什麼呢?因爲由于六入之身(六根)之故,而會生觸(感觸),由于觸之故,而生受(感受),由于受之故而生愛,由于愛之故而生取(執取),由于取之故,而生有(衆生有情之基因),由于有之故,而生起生(出生爲有情身),由于生之故,而有了老、死,憂、悲、苦惱等大患災之陰之集。如果沒有六入的話,就沒有觸,沒有觸的話,就沒有受,沒有受的話,就沒有愛,沒有愛的話,就沒有取,沒有取之故,就沒有了有,沒有了有之故,就沒有生,沒有生之故,就沒有老、死、憂、悲、苦惱等大患之陰集。

  

  第二,如果說“此世間爲他造的”,又說“此世間爲自造他造”、“此世間爲非自造、非他造的”,乃爲“忽然而有的”等等觀點,均爲同樣的道理,都是由于“觸”而有,如果沒有“觸”的話,就沒有的了。

  

  滅除各種邪見的方法——于四念處而當修叁行。

  

  叁行:內觀、外觀、內外觀;欲修習此四念處的話,就應作內身、外身、內外身的觀想。

  

  關于八種解脫——即八背舍,所謂違背叁界的煩惱,而舍離、解脫其系縛的八種禅定。

  

  “八解脫”內容:

  

  1.色觀色——即內有色想,觀外色解脫。于內身有色想之貪,爲除此貪,而觀外之不淨之青瘀等之色,使貪念不起。

  

  2.內有色想,外觀色——即內無色想,觀外色解脫。于內身無色想之貪,雖已除了,而想使更堅牢,而觀外之不淨的青瘀等之色,而使不起貪念。

  

  3.淨解脫——淨解脫身作證具足住。觀淨色使貪不起,名爲淨解脫,將此淨解脫于身口證得,具足圓滿,而住于定,名叫身作證具足住。

  

  4.度色想滅有對色,住于空處(空無邊處解脫)。

  

  5.舍離空處,而住于識處(識無邊處解脫)。

  

  6.舍識處,而住于不用處(無所有處解脫)。

  

  7.舍不用處,而住于有想無想處(非想非非想處解脫,自第四至第七之四解脫,因各各能棄舍下地之貪,故名解脫)。

  

  8.滅盡定——滅受想定解脫身作證具足住,是厭受想等之心,而永住于無心,故名解脫。

   佛在給周那以及諸位比丘講這部經的時候,阿難就站在佛陀的身後爲佛陀執扇降暑,可見當時天氣還是挺熱的。當佛陀講法完了,阿難就走到佛陀跟前,請示說這部經應該如何命名,如何持守?佛陀說“此經名爲清淨,汝當清淨持之”,其實是一語雙關。佛陀這樣講,一方面是此經所講的義理很深,裏面的思辨色彩很濃厚,一般人不大搞得清白,不大適當那些低層次根基的信徒;另方面所指的意思是如果按照經中所說的去實行,自然會免得爭訟,獲得清淨,這才是佛陀的本意,因爲本經是由于周那的所見所聞而引發,故而讓整個僧團從此“清淨”無爭,才是最符合佛陀的本懷的。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