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轉輪聖王修行經
講法地點:佛陀帶領弟子在行至摩樓國的途中。
參加人員:千二百五十比丘
內容提要:此經敘述如《遊行經》裏所說的“自熾燃,熾燃于法,切勿熾燃于他。自皈依,皈依于法,不皈依于他”,教人須修四念處觀。爲說明其義,佛陀舉出過去世中有位名叫堅固念之王(是一位轉輪聖王)的相關因緣故事。
“轉輪聖王”是佛經中經常提到的一個名詞,而且關于這種提法,在當時印度很是流行,不獨佛教講,其他教派也講。在佛經中,我們不止一次地見到佛陀提及輪輪聖王。這說明什麼問題呢?它實際上是我們的釋迦佛對現實世界政治製度理想化的一種曲折表達。佛陀爲什麼要出家修道,主張離開這個“五濁惡世”?從世俗的角度上講,因爲他對這個現實世界的不滿意嘛!他認爲根深蒂固的種姓製度是不合理的,他認爲人類有各種各樣的戰亂和災難是不應該的,他認爲人民遠離苦難獲得安樂是可以做到的,他認爲人類通過自我修證從而獲得長壽和各種神通是完全可能的。于是,他們設計出諸如極樂世界、叁十叁天、轉輪聖王等種種社會藍圖,在這樣的社會裏,政治清明,人們無憂無慮,無拘無束,我們想幹什麼就幹什麼,不會受到任何幹涉,還可以經常聽聞一些高深的佛法和真理,對于諸位吃飯穿衣疾病災害等人間難題,在那樣的世界裏人們根本不用考慮,因爲那兒“無有衆苦”,“但受極樂”。在這樣的一個理想世界裏,人們的思想覺悟相當高,他們只會做好事善事,不會做壞事惡事。
但是轉輪聖王也有優劣之分。根據佛經記載,轉輪聖王共有四種:金、銀、銅、鐵。從這部經典來看,這位應該屬于金輪聖王。據說金輪聖王具有七寶,修持正法,以治邦國。但他擁有的七寶及正法,日久會生變。終于在有一天,“其金輪寶忽然不現”。這時候這位轉輪聖王便舍棄王位而去出家修行,把王位傳給下一位聖王。當傳到了第七轉輪聖王之時,他沒有把國家治理好,“不承舊法,其政不平”導致“天下怨訴,國土損減,人民凋落”。這時候,“國人民轉至貧困,遂相侵奪,盜賊滋甚”,國家出現了內亂。這位轉輪王倒也慈悲,一開始采取仁治的辦法,但是行不通;後來采取法治,對于盜賊,“載之出城,刑于曠野”,結果國家進一步陷入動蕩之中。
我們若透過這些現象去看本質,便會看出,國家的內亂,其根子最早出在最上層。第七位轉輪聖王沒有把國家管好,導致民沸,核心症結是“其政不平”,其次是他對這些民怨所采取的對治措施不當,但是當他醒悟過來的時候,局勢已是一發不可收拾,難以挽回。所以爲政者不要把責任者推給百姓,動不動就說百姓是“刁民”,是“土匪”,而主要把精力放在自我反省上,看看自己的執政理念有沒有發生毛病。
人民貧窮了,政局動蕩了,會帶來哪些直接的後果?根據經中記載,便是壽命的銳減。從四萬歲降到二萬歲,至一萬歲……最後降至十歲。到人壽平均十歲的時候,世間很是糟糕,“金、銀、琉璃、珠玑、名寶,盡沒于地,唯有瓦石砂礫出于地上”。那時候,“衆生之類永不複聞十善之名,但有十惡充滿世間”,此時,衆生幾乎達到窮凶極惡的地步,“不孝父母,不敬師長,不忠不義,反逆無道者便得尊敬”,大家一見面第一個念頭就是想幹一仗,“手執草木,皆成戈鉾”,如此世道,不是就等于說是世界末日到了嗎?
後來人類開始變好了,覺得老是打下去沒有什麼意思,就“盡懷慈心,不相殘害”,于是壽命也就增加了——看來行惡行善,與人類壽命的長短存在著對應關系。後來人的壽命從二十歲,增加到了最高時的八萬歲。壽命增加的前提是什麼呢?就是要奉行十善,遠離十惡。當人類可以活到八萬歲的時候,女人到五百歲的時候才出嫁。但是,人還是有九種病,這九種病就是寒、熱、饑、渴、大便、小便、欲、饕餮、老。
值得注意的是,當人壽達到八萬歲的時候,世間便會示現兩位聖人,一是彌勒佛應世,二是轉輪聖王亦降生人間。這兩位聖人是同時示現于世,機緣相當殊勝。看來,在我們的有生之年,是絕對碰不著這樣的好事了。但我們所處的時代總算不壞,我們還可以聽聞到佛法,我還可以有機會讀誦到佛教的原始經典《阿含經》——這樣的機緣,也是很殊勝的啊!
最後,佛陀教導我們——
如何使我們的壽命延長?答案:修習欲定、修精進定、意定、思惟定(四神足)。
如何使我們顔色增益?答案:戒律具足,成就威儀,見有小罪,生大怖畏。
如何使我們安隱快樂?答案:勤修並成就四禅。
如何使我們財寶豐饒?修慈、悲、喜、捨等四無量心。
如何使我們威力具足?如實知苦、集、滅、道四聖谛。
另外,該經中在談到如何使比丘“安隱快樂”時,談到了修習四禅的次第,我們將原經文加以引用,這或許對我們進一步了解佛教中的“四禅”有一定的幫助。
第一禅:斷除淫欲,去不善法,有覺、有觀,離生喜、樂。
第二禅:除滅覺、觀,內信歡悅,斂心專一,無覺、無觀,定生喜、樂。
第叁禅:舍喜守護,專念不亂,自知身樂,賢聖所求,護念、樂。
第四禅:舍滅苦樂,先除憂喜,不苦不樂,護念清淨。
2008年9月11日草就于普陀山佛教協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