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漫說《長阿含》(卷六)~A 一、小緣經

  

  (卷六)

  

一、小緣經

  

  講法地點:舍衛國清信園林鹿母講堂

  

  參加人員:千二百五十比丘

  

  內容提要:此經敘述佛陀破除婆悉咤、婆羅墮兩位婆羅門的驕慢心。佛陀說四姓中的任何一姓,如能行持善行,就會受到清而白的善報,反之而行不善行,即會受到黑而冥的惡報。在佛法中,並沒有貧富貴賤差別,都一樣能夠證道。佛陀教人尊敬那些笃信叁寶的人,因爲叁寶者堪受世人之供養,經中曾舉例說波斯匿王之禮敬叁寶之美舉。  

  

  這部《小緣經》在佛教史上占有比較重要的地位。在這部經典中,依我的觀點,主要談的是兩個問題,一是佛陀對于四種姓的態度;二是闡述佛教的宇宙觀以及人類的起源問題。第一個問題,大家都比較熟悉,佛教是堅決反對有關四種姓的劃分的。而對第二個問題,由于這個問題涉及的問題比較敏感,大乘佛教對它談得好像不多,或者在作些刻意的回避。我覺得如實地把佛陀的觀點表達出來,又何嘗不可呢?下面我就分別談談。

  

(一)佛陀的種姓觀

  佛陀爲什麼對四種姓問題進行明確地表態了呢?這裏面有個因緣。有兩個婆羅門准備到佛陀這裏來出家,一個叫婆悉吒,一個叫婆羅墮。佛陀的話重點是對前面一個叫婆悉吒的人說的。佛陀對他們很是關切,就問他們:“你們倆來出家,有沒有人說你們閑話啊?”佛陀的意思很明白,也十分體諒他們倆人是頂著很大的壓力前來皈依佛陀的。

  這兩位倒很直爽,說有啊,他們都紛紛指責我們呢。佛陀說他們都指責你們什麼了,說出來看看?

  婆悉吒想了想,就禀告佛陀說:“他們都說:“我們婆羅門種是天底下最好的人種,其余的種姓都不值一提!我們的皮膚長得又潔白又幹淨,這是其他種族沒法比的。我們是大梵天的後代,是從大梵天的口中降生出來的。你們倆現在做啥不好呢,卻要到佛教那邊去修什麼異法呢?”

  談到這個問題的時候,我們還要搞明白這個“婆羅門”,到底是怎麼來的。我搜集了一些相關的資料,讓我們對雅利安以及印度的種姓製度有個大致的了解。

  從目前史學界所考證的結果來看,把婆羅門列爲早期雅利安人的後裔,應該不會有太大的出入。雅利安(Aryan)這個詞是個梵語,意爲高貴,也就是意指“高貴的純種”。《辭海》對雅利安人的解釋是:

  雅利安人(Aryans)是歐洲19世紀文獻中對印歐語系各族的總稱。從印度和波斯古文獻的比較和研究中推知,遠古在中亞地區曾有一個自稱“雅利阿”(Arya)的部落集團,從事畜牧,擅長騎射,有父系氏族組織,崇拜多神。公元前2000至前1000年間,一支南下定居印度河上遊流域,一支向西南進入波斯,另一支遷入小亞細亞。自18世紀歐洲語言學界發現梵語同希臘語、拉丁語、克爾特語、日爾曼語、斯拉夫語等有共同點後,即用“雅利安語”一詞概括這些語言。

  根據記載,雅利安是史前時期居住在今天的伊朗和印度北部的一個民族。他們的語言就叫雅利安語。19世紀,雅利安語一名被用作印歐語的同義語。在19世紀,由于戈賓諾伯爵及其門徒張伯倫的積極鼓吹,出現過一種“雅利安人種”的說法。所謂的“雅利安人種”成員是講印歐諸語言的人,有利于人類一切進步的人,並宣稱優越于閃米特人、黃種人以及黑種人。雅利安主義的信徒們將北歐和日耳曼諸民族視爲是最純粹的“雅利安人種”成員。

  公元前叁千年左右,雅利安人還是一個部落聯盟,其生産力發展已進入銅器和青銅器時代,他們本來就是一個遊牧部落,所以畜牧業在他們的經濟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過著以遊牧爲主的生活。其社會組織形態尚處于父系氏族部落和軍事民主製時期。爲了尋找新的水源和牧場,雅利安人的部落開始不斷向外遷徙,向西進入歐洲大部分地區,向東深入歐亞的腹地、向南則伸入西亞和南亞,在人類曆史上形成了規模巨大的世界性的遊牧部落遷徙浪潮。說梵語的雅利安民族,早在公元前一千年以前,就已經進入到了印度北部。自20世紀20年代起,在印度河河谷先後發現幾個古代城市遺址,著名的有哈拉巴和摩亨佐·達羅,因此統稱爲哈拉巴文化。公元前二千年代中葉,屬于印歐語系的許多部落,從中亞細亞經由印度西北方的山口,陸續湧入印度河中遊的旁遮普一帶,征服了當地的大部分達羅毗荼人。入侵者是白種人,自稱“雅利安”,以區別于皮膚黝黑的達羅毗荼人。經過幾個世紀的武力擴張,雅利安人逐步征服了整個北印度。雅利安人早先過著原始的遊牧生活。入侵印度後,雅利安人吸收了達羅毗荼人的先進文化,由遊牧轉爲定居的農業生活,並逐漸向奴隸社會過渡。由于雅利安人對達羅毗荼人的征服和奴役,以及雅利安人內部貧富分化的結果,在雅利安社會中逐漸形成了一個森嚴的等級製度,這就是種姓製度。“種姓”一詞在印度的梵文中叫“瓦爾那”,就是顔色或品質的意思。因此種姓製度又叫瓦爾那製度。在種姓製度下,古代印度人被分爲四個種姓:婆羅門、刹帝利、吠舍和首陀羅。相傳婆羅門是梵天(印度當時所奉信的神)用口創造的,刹帝利是梵天用手創造的,吠舍是梵天用腿創造的,首陀羅是梵天用腳創造的。當時的貴族以此說法來鞏固自己權利。

  婆羅門是祭司貴族,它主要掌握神權,占蔔禍福,壟斷文化和報道農時季節,在社會中地位是最高的。刹帝利是雅利安人的軍事貴族,包括國王以下的各級官吏,掌握國家的除神權之外的一切權力。吠舍是古代印度社會中的普通勞動者,也就是雅利安人的中下階層,包括農民、手工業者和商人,他們必須向國家繳納賦稅。首陀羅是指那些失去土地的自由民和被征服的達羅毗荼人,實際上處于奴隸的地位。各個種姓職業世襲,互不通婚,以保持嚴格的界限。不同種姓的男女一旦通婚,他們所生的子女便被看成是“賤民”,或叫“不可接觸者”,賤民不包括在四個種姓之內,最受鄙視。

  爲了維護種姓製度,婆羅門僧侶宣揚,把人分爲四個種姓完全是神的意志,是天經地義的。在婆羅門的經典《吠陀》中,波羅門把種姓製度的出現用神話來解釋,說原始巨人普魯沙死後,天神梵天用他的嘴造出了婆羅門,用雙手製成了刹帝利,用雙腿製成了吠舍,用雙腳製成了首陀羅。婆羅門僧侶還宣揚:凡是循規蹈矩,安分守己的人,來世才能升爲較高種姓,否則,即降爲較低種姓。因此,對于廣大勞動者和奴隸來說,應該逆來順受,放棄鬥爭,遵守奴隸主階級製定的“達磨”,即所謂的“法”,以免加重來生的災難。爲了維護種姓製度,奴隸主階級還製定了許多法律,其中最典型的是《摩奴法典》。相傳,摩奴是大神梵天的兒子,爲了確定人間各種人在社會上的應有次序,確定婆羅門和其他種姓的義務,便製定了這部法典。《摩奴法典》首先確認婆羅門是人世間一切的主宰,而首陀羅只能溫順地爲其他種姓服勞役。首陀羅不能積累私人財産,不能對高級種姓有任何不敬的言行。婆羅門和刹帝利則有權奪取首陀羅的一切。

  爲了鎮壓低級種姓吠舍、首陀羅的反抗,《摩奴法典》還規定了許多殘酷的刑罰。比如,低級種姓的人如果用身體的某一部分傷害了高級種姓的人,就必須將那一部分肢體斬斷。比如,動手的要斬斷手,動腳的要斬斷腳。

  四個等級在法律面前是不平等的。《摩奴法典》規定,刹帝利辱罵了婆羅門,要罰款100帕那(銀錢單位)。如果是吠舍罵了,就要罰款150到200帕那。要是首陀羅罵了,就要用滾燙的油灌入他的口中和耳中。相反,如果婆羅門侮辱刹帝利,只罰款50帕那;侮辱吠舍,罰款25帕那;侮辱首陀羅罰款12帕那。高級種姓的人如果殺死了一個首陀羅,僅用牲畜抵償,或者簡單地淨一次身就行了。

  

  《摩奴法典》還對各個種姓的衣食住行都作了煩瑣的規定。比如規定不同種姓的人不能在呆在同一個房間裏,不能同桌吃飯,不能同飲一口井裏的水。不同種姓的人嚴格禁止通婚,以便使種姓的劃分永久化。

  

  每個種姓都有自己的機構,處理有關種姓內部的事務,並監督本種姓的人嚴格遵守《摩奴法典》及傳統習慣。倘有觸犯者,輕則由婆羅門祭司給予處罰,重則被開除出種姓之外。被開除出種姓的人也成爲賤民。賤民只能居住村外,不可與婆羅門接觸,只能從事被認爲是最低賤的職業,如擡死屍,清除糞便等。走在路上,賤民要佩帶特殊的標記,口中要不斷發出特殊的聲音,或敲擊某種器物,以提示高級種姓的人及時躲避。婆羅門如果接觸了賤民,則認爲是一件倒黴的事,回去之後要舉行淨身儀式。

  

  印度從古至今,經曆了幾種社會形態,但是種姓製度卻一直延續下來。種姓製度經過長期演變,越來越複雜,在四個種姓之外,又出現了數以千計的亞種姓。

  

  從上面我所搜集的一些有關雅利安及種姓方面的資料,我們就可得知,婆羅門應該屬于白種人,屬于歐洲人種的分支,他們甚至與歐洲的日爾曼人有著血緣關系,而日爾曼人也自恃血統高貴,很是傲慢。

  

  那麼我們的釋迦佛對婆羅門的態度是怎樣的呢?他無情地撕開了婆羅門人的虛僞的面紗:“你們看這一群婆羅門具,愚昧而頑冥,就好像一群衣冠禽獸,一天到晚虛情假意,裝模作樣!”那麼佛陀的持有什麼樣的種族觀呢?佛陀的態度很鮮明,四種姓之中,只要你行惡,即使你血統再高貴,也同樣要墮于惡道;但如果你行善,即使是最下賤的種姓,也能獲得良好的善報——這是貫穿本經始終的一條紅線。

  在經中,我們有一點需要注意一下,佛陀爲了區別于當時我四種姓,于是就把自己的弟子定爲第五種姓,即“釋種”,這是佛教徒自稱爲“釋子”的重要來源。不僅如此,佛陀還說,凡是佛教的出家比丘,當別人問起是何種姓時,我們有兩種回答,一種就是“我是沙門釋種子也”,另一種回答就是“我是婆羅門種”。這什麼說出家比丘也可以自稱爲“婆羅門種”呢?佛陀對此的解釋是:“大梵名者即如來號,如來爲世間眼,爲世間智,爲世間法,爲世間梵,爲世間*輪,爲世間甘露,爲世間法主”。佛陀的意思是,凡是出家比丘,都是修無上道,證無上道,行無上道,所有的出家比丘,都是種姓最高的,無論他們出家前屬于哪種種姓。這在當時極其強調種姓等級的印度社會來說,無疑具有極大的進步意義。

  

《漫說《長阿含》(卷六)~A 一、小緣經》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