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德堂
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漫說《長阿含》(卷五)~A 一、典尊經

  

  (卷第五)

  

一、典尊經

  

  講法地點:羅閱祇耆阇崛山;故事發生地點:忉利天。

  

  參加人員:千二百五十人(這是佛經常見的數字);故事中參加人員:帝釋、四天王等各路諸神。

  

  所述事件:執樂天的般遮翼子(奏樂神)親聞帝釋天等天神的談話內容後,就向佛禀告,故事以此爲始。佛陀聽完其報告後,即對般遮翼子開始說教。佛陀說:記事中之大“典尊”確爲過去世的佛陀我本人。佛陀說大典尊雖有大威德,能教化諸弟子,但不及于我現在對諸弟子們的教化(因大典尊雖度很多出家的弟子,也爲他們開導,惟所說之教,至高只能得生梵天,故不是究竟道)。佛陀現在是爲諸弟子們說得究竟道究竟梵行、究竟安隱,令皈涅槃。  

  

  般遮翼子述說之中的主要內容:

  

  1.述說淨修梵行所得的果報:五福(天壽、天色、天名稱、天樂、天威德);

  

  2.帝釋天贊歎佛德,對諸天說如來的無等法;

  

  3.說亘于叁世,一時只有一佛出現的思想;

  

  4.梵天王的化身,五角髻(頭上五角髻)童子之出現于虛空,帝釋天聽如來八無等法(八聖道)。然後童子即說大典尊的故事來曆;

  

  5.大典尊和梵天相見,說淨修四無量心(慈、悲、喜、舍);和梵童子相見,而說世之不淨,以及出家修道等事;

  

  6.說七大王、七大居士(七位富豪婆羅門)、七百梵志(七百位婆羅門)、四十夫人等,與八萬四千人俱出家,而遊行諸國,廣弘道化,多所饒益。並就大典尊即今釋迦文佛等事,而請教佛陀之本生詳是否爲實事。

  

  坦率地說,我對于佛經中述說過去世或者天上地府之類的事情,並不是很感興趣。當然,並不是佛陀在給我們講寓言故事或神話傳說——我相信這些都是真實的。然而天上地下之事,對于現實的人類來說,似乎顯得遙不可及。從另外的角度講,我對于禅家所主張的“地獄天堂存乎一念之間”或者“天堂地府就在我們的心中”的說法,表現出更多更濃的興趣,因爲這些與我們的現實人生或許距離更近,也更加適合于教導現實的人們去止惡揚善。但是我們從這些貌似神話或傳說之中的故事中,能不能找出一點對現實人生有益的內容呢?我想還是我還是把經中的一些關鍵詞找出來,然後再來討論這些問題。

  

  在經中,我想首先要搞清楚的,就是關于“典尊”這個名稱。然後,就是圍繞著“典尊”這個人,將整個故事加以層層展開。

  

(一)關于典尊其人

  

  在經典所述說的故事中,“典尊”是一位大臣的名字(也有可能是一種榮譽稱號),他是過去世一個叫地主的大王手下的一位賢臣,相當于宰相之類的領官。當這位地主大王准備入深宮遊戲娛樂之前,把所有國事都托付給了典尊。這位典尊大人並沒有什麼主見,在處理國事之前,都要向他的兒子焰鬘討教,看來焰鬘這個人很不簡單。典尊死後,國家事務便亂了套,無人打理,這位地主大王一下子沒了主意,慌了手腳。但太子(名叫慈悲)雖不谙國事,但是他很會用人,于是請把典尊大人的兒子焰鬘請出來,協助其處理政務。這位焰鬘不負衆望,做起事情來有條有理,名揚四海,博得一個叫“大典尊”的稱號。

  

  這位大典尊上臺以後,隨即和他的父親一樣,擔任了宰相一職(吾今以汝補卿父處,授汝相印)。隨著聲望的提高,他開始爲王室的後嗣問題作長遠謀劃。他的意思是,國王已是年邁老朽,還是早點退位,讓太子慈悲早點就位。後來他就找六位朝廷老臣協商此事,准備勸谏老國王早點退位,好讓太子及時地繼承大統。六位老臣對此表示同意,大家一起到太子那裏去,做太子的思想工作,太子也表示同意。

  

  而此事正在加緊謀劃階段,說來也巧,老國王沒多久,就“忽然而崩”。在這裏我要插一句閑話——當然我們不能以凡夫之心度古賢之心,也僅是閑話而已。我在想,無論是大典尊,還是六位老臣,以及太子本人,他們都一致想讓老國王早點遜位,真正的原因是什麼呢?我想有兩種可能,一種就是經中所記述的“年已朽邁”;而另一種原因,也是最重要的一點,就是這位老國王長期不問朝政,入深宮吃喝玩樂,從而導致國力衰退,人民生活一天不如一天。這有點像明朝中期以下的幾個國王,數十年不理朝政,有的大臣連皇帝長啥模樣都搞不清,連那些朝中一品大員都難得見皇帝一面,你說這國家能好得了嗎?這是一個很重要的問題。

  

  另一個問題是,假如這位先王沒有駕崩,而且身體還挺好,如果他不聽大臣們勸谏,不願主動遜位,怎麼辦?就好像唐初的唐高祖李淵,起初也是不願下臺的,後來李世民發動兵變,不得已才宣告退休,去當太上皇。大約做皇帝的滋味很不錯,賴在上面,吆五喝六,美女相擁,反正世間有的東西,他都可能通過不同的途徑弄到手。皇帝當久了,就會動歪心思,各種邪門外道也就出現了,比如像服用丹藥去求長生不老,剛愎自用聽不得不同意見,甚至覺得自己辛苦一輩子,該好好享受一下了,于是放下朝政專營娛樂……漢武帝、唐太宗等皆算是一代明君,可他們的晚年都不太理想。經中的這位名叫地主的老國王倒也聰明,一是選了一名得力的輔臣,把國家治理的井井有條;一是他去世的也很適時宜,要不然的話,像兵谏之類的事情,也將會在這個遠古的國度裏上演。

  

  佛陀在這個故事裏,說了一件耐人尋味的事情,讓我始終琢磨不透。故事接下去的情節是,這位慈悲大王即位以後,把國事也托付給了這位叫焰鬘的宰相,而自己對國家大家並不是很關心,經常“隱處深宮,五欲自娛”。老國王是這樣,新登位的新國王也是這樣,這是什麼原因呢?令人這在搞不明白。而且,問題可能更加嚴重化了,就是新國王登基以後,這位宰相大人就跑到六位老臣那裏——佛經中稱之爲六刹利大臣,對他們說:“你們還記得我們先前所說的話嗎?”

  

  這個“先前”,就是新國王登基之前;那麼先前他們有什麼約定呢?就是他們曾對當時作爲太子的慈悲說:“尊設登位,當與我封”——假如我們輔佐你登上國王的寶座,前提條件是你要分封我們。如何分封呢?就是把國家一分爲七,慈悲國王一份,其余六位刹利大臣各一份,也就是把一個國家分成七個小國,這是一種典型的分裂國土的行爲。而分裂國土行爲的首倡者是誰呢?正是這位叫焰鬘的宰相。他這樣做有什麼好處呢?我想自然不會是白幹的,他當然有好處可拿了,那就是兼任其余六國的宰相,也就是說,他一個人,當了七個國家的宰相。而令人匪夷所思的是,當國土分好後,這七個國王都毫無例外地“入宮遊觀娛樂,時皆以國事付大典尊”。這就等于說,這七個國家的軍政大權,基本上都掌握在大典尊一個人的手中。

  

  這個故事不由得我聯想起我國戰國時代的蘇秦。蘇秦這個小夥子很有抱負,一心想幹點事業出來。這個心情是完全可以理解的,誰不想出點名生活得更好一點呢?可是第一次出山並不順利,到最後弄得窮困潦倒,不得已只好回家。回家後被父母臭罵,妻子連正眼都不看他一下,嫂子就更不用說了。這使他的精神很受刺激,結果“頭懸梁,錐刺股”(《戰國策·秦策一》:“(蘇秦)讀書欲睡,引錐自刺其股),發憤讀書,鑽研“周書陰符”,結果大有所成,腰懸六國相印,成爲一代著名的縱橫家。

  

  對于一國分七國,這位慈悲大王的態度是什麼呢?當宰相與六位耆宿大臣一同去同他談起些事時,他很爽快,二話沒說,便同意了。那麼,諾大的國土一下子分成七份,這就等于現代的行政區域或國家疆界再重定分勘,任務相當艱巨。誰能堪當此任呢?商量的結果,這項工作,還是由焰鬘來主持。從這裏我們就可以看出,這位焰鬘宰相,無論從謀略上還是從膽識上,都遠遠超過了他的父親。

  這位焰鬘大人的智慧還相當了得。他處理七國大事,簡直是遊刃有余,他還有充分的閑暇時間替七大居士們“處分家事”,還能“教授七百梵志諷誦經典”,到最後,七位國王都視他“猶若神明”,他簡直成了七個國家的王中之王!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