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漫說《長阿含》(卷叁)~D 佛陀葬法

  

(六)佛陀葬法

  

  如前所述,佛陀已經正式宣布了將于叁個月以後就要涅槃的消息。這個消息對于諸比丘及廣大居家信徒們來說,無疑是莫大的惡耗,因爲佛陀對于我們來說,“佛取滅度,世間眼滅”,我們猶如一條被攔腰斬斷的蛇身,“宛轉回遑,莫知所奉”。在傷感悲痛之余,年輩較高的比丘們都在思考這樣的問題:佛陀涅槃以後,他的遺體如何處理?他的後事如何操辦?這是個比較現實的問題,比丘們經過商量後認爲,這個問題趁佛陀還沒有入滅,趕緊請教一下佛陀,因爲佛陀了知了世間的一切。那麼由誰向佛陀提這個問題呢?最後大家一致認爲還是長年侍奉佛陀的阿難最爲合適。于是大家在送走了建築師周那以後,阿難就趁機上前請教佛陀:

  

  “尊敬的佛陀,您滅度以後,該如何葬法呢?”

  

  佛聽了以後,沒有搭理阿難。過了一會,他對阿難說:“你不要多嘴,你把你該做的事做好,好好反省一下自己的道業。關于我圓寂後的葬法問題,那些清信士們會妥善處理好的。”(“汝且默然,思汝所業,諸清信士自樂爲之。”)

  

  佛陀之所以沒有搭理阿難,我估計有叁種情況,一是他的身體不太舒服,不願多說話;二是周那剛圓寂,他心裏或多或少有些難過。對于他來說,弟子先師父而去,作爲恩師,他還是有些割舍不下的;叁是他可能認爲說法的時機並不成熟,因緣未具,似乎不能勉強。但是印順法師的觀點是:“出家有出家目的,應該努力于解脫的實現;唯有修證,才是出家人的事業。至于佛陀遺體的安葬,那是在家人自會辦理的。在當時,佛的法身(法與律),由出家衆主持結集;色身,荼毘──火化以後,由在家衆建塔供養。葬禮,建塔,是需要物資與金錢的,這當然是在家信衆所應作的事。”(《印順法師文集》)印順法師講得也有一定道理,然而我想,出家人的後事還是由出家人主持辦理爲好,居士們出資出力完全是必要的,沒有誰會否認檀信們所起的作用,但是如果將出家的死後大事交由居士們去打理,在佛陀時代大約是可行的,但是在佛教早已成熟化的當代,顯然不太合適。

  

  但是阿難這次好像不依不饒,把剛才的問題連續向佛陀說了叁遍。

  

  佛陀被他弄得沒辦法,只好說:“你想知道如何葬法是嗎?其實我的葬法與轉輪聖王的葬法是一樣的。”

  

  阿難聽了以後,又接著問:“那麼請問佛陀,轉輪聖王是如何葬法呢?”

  

  既然阿難要抛根問底,于是佛陀就回答說:

  

  聖王葬法,先以香湯洗浴其體,以新劫貝周遍纏身,以五百張疊次如纏之。內身金棺灌以麻油畢,舉金棺置于第二大鐵椁中,栴檀香椁次重于外,積衆名香,厚衣其上而阇維之。訖收舍利,于四衢道起立塔廟,表刹懸缯,使國行人皆見法王塔,思慕正化,多所饒益。

  

  佛陀在談到自己的葬法的時候,所用語字與轉輪聖王的葬法完全一致。對于上述一段經文,有幾點需要說明一下。

  

  第一是關于轉輪聖王。什麼叫轉輪聖王呢?按照各種辭典的解釋,轉輪聖王意即旋轉輪寶(相當于戰車)之王。這種王擁有七寶(輪、象、馬、珠、女、居士、主兵臣),具足四德(長壽、無疾病、容貌出色、寶藏豐富),統一須彌四洲,以正法禦世,其國土豐饒,人民和樂。在釋尊時代,轉輪聖王的說法很是流行,前面我不止一次地說過,毗婆屍佛以及釋迦佛降生人間時,相師都曾預言他們可能會成爲轉輪聖王。在諸經中時常可以看到往往將佛陀與轉輪聖王相比擬。但是到目前的公元二十一世紀,兩千多年過去了,我們至今尚未見到轉輪聖王的身影。據說轉輪聖王多出現于太古時代,佛經中列舉了一些轉輪聖王,比如頂生王、大善見王、民主善思王等。佛經中預言,將來彌勒佛應世時,儴伽轉輪聖王將會出現。我在這裏作淺薄理解,即轉輪聖王與我國的堯、舜、禹叁代明君是不是有點相似呢?關于轉輪聖王,我們將在後面還要有所涉及。

  

  第二是關于香湯。什麼叫香湯呢?通俗地說,香湯就是摻入各種香料的熱水。是哪些香料呢?佛陀在這裏沒有明確說明,但是根據《浴佛功德經》上稱:“若浴像時,應以牛頭旃檀、白檀、紫檀、沈水、薰陸、郁金香、龍腦香、零陵、藿香等于淨石上,磨作香泥,用爲香水,置淨器中。于清淨處以好土作壇,或方或圓,隨時大小,上置浴床,中安佛像,灌以香湯,淨潔洗沐。”從這裏可以大體知道佛陀所謂的香湯成分大體如上述所言。中國的禅宗所稱的香湯與經中所言的香湯有些不同(大約是經中所稱的諸料我國沒有),乃用陳皮、茯苓、地骨皮、肉桂、當歸、枳谷、甘草等藥所煎煮而成,又稱七香湯。

  

  第叁是“新劫貝”,也就是新的綿布。但是這種解釋過于簡單,“劫貝”是一種樹的名字,《玄應音義》一曰:“劫波育,或言劫貝,訛也。正言迦波羅,南昌名氎,可以爲布。罽賓以南,大者成樹。以北,形小,狀如土葵,有殼,剖以出華,如柳絮,可絲以爲布也。”也就是用劫貝樹的絮編織而成的布匹。

  

  第四是“金棺”,這裏的金棺,我們千萬不能理解爲黃金打造的棺材,而是指用金器作飾物的棺木。當然,也可理解爲是用金箔貼在棺木外面,就好似現在的以金箔貼在佛像身上。

  

  第五是“阇維”。阇維就是荼毗,也就是火化。

  

  從上面的一段經文中,我們大體上知道了佛陀葬法的一些情況。佛陀在經中還交待說,他的遺體火化以後,要把舍利(廣義指佛教修行者的骨灰)撿拾幹淨,然後要在十字路口的地方,建塔將舍利置內供養,在塔的四周要“表刹懸缯”。“刹”是指高大的旗杆,“缯”是指絹帛。如此設置以後,“使諸行人皆見佛塔,思慕如來法王道化,生獲福利,死得上天”。

  

  一看到這“表刹懸缯”,使我想起了藏傳佛教至今尚且保留的那種經幡。去過西藏的人都有印象,在荒涼的路口,甚至在荒無人煙的地方,我們都時不時地見到一些經幡在擺動,以及在壘起的石頭堆四周拉起長長的布片絹繩。另外,諸如“法王”一詞,在藏傳佛教裏是十分常見的詞彙,但是在漢傳佛教裏,卻極少見到“法王”一詞。從這一點上講,藏傳佛教多多少少地保存了佛教一些較爲原始的特性。

  佛陀在經文中還談到了哪些人的舍利應該建塔供養的問題。佛陀提到共有四種人應起塔供養。第一是如來,第二是辟支佛,第叁是聲聞人(即聽聞佛陀教法而證悟的出家弟子),第四是轉輪王。值得注意的是,上述四種人之中,除了轉輪聖王是居家國王以外,其余叁種均爲出家僧人,也就是說世尊對居家信衆死後是否立塔供養的問題,似乎沒有提及。從這個意義上講,居家與出家,在死後葬法上可能也會存在較大的差異。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