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漫說《長阿含》(卷二)~E 庵婆婆梨女

  

  這個庵婆婆梨女開始並不信佛,但是她對佛陀很是崇敬,對佛法也很有好感,只是無緣聽聞。現在聽說佛陀到毗舍離來弘法了,很是高興,就驅車前往禮拜供養。那時的民風就是這麼淳樸,只要是有道德的人,人們都會爭著去禮拜供養,不像現代的人都很現實,處處爲自己的現實利益著想,對于金錢權力與名利趨之若骛,那些講求道德修爲的高隱之士反倒毫無用場,備受冷遇——可能我把話說得過于極端了。佛陀見到庵婆婆梨後,就對她說了叁皈五戒。庵婆婆梨很是歡喜,就對佛陀說:“唯願世尊及諸弟子明受我請,即于今暮止宿我園。”

  

  世尊聽了以後,表示“默然”,也就是表示同意了。這個庵婆婆梨一見得到了世尊的默許,自然是喜出望外,就快馬加鞭十萬火急地往自己的園子裏趕,結果在路上發生了一起輕微的但是頗具戲劇性的交通事故。起因似乎也並不突然,就是毗舍離城裏那些號稱“隸車輩”聽說佛陀准備要到庵婆婆梨的園中止宿,就一起風風火火地往佛陀這兒趕。由于二者都是全速前進,結果造成了雙方車輛的碰擦。這樣就引發了衆人皆知的一段插曲。這裏有必要解釋一下“隸車輩”,用現在的話叫,可能指的就是那些“飚車族”,也可以是豪門貴族子弟的代稱。這些纨绔子弟們每日尋歡作樂,思想空虛,現在聽聞到佛陀來他們國家了,自然不能放過這次補充精神食糧的機會,所以就火燒眉毛般地往佛陀那裏趕奔。

  

  故事的進一步發展,在情節上似乎顯得有些誇張,但我想這是爲了突出庵婆婆梨供養佛陀的決心與虔誠,自然也無可指摘。這時候,佛陀已經到了庵婆婆梨園了,他從很遠的地方就見到塵土飛揚,“車馬數萬,填道而來”,他擔心衆比丘沒曾見到如此浩大的場面,就開始做比丘們的思想工作,于是他就對比丘們講了一番開示。這番開示的核心內容,就是對比丘們說,你們要“自攝其心”,還要“具諸威儀”,並且解釋了如何才能做到這兩點。我們不妨在這裏略去一些故事情節,多講一些佛陀的教法。如何才能做到“自攝其心”呢?就是要從內外兩個方面入手,“內身身觀,精勤不懈,憶念不忘,舍世貪憂;外身身觀,精勤不懈,舍世貪憂”,不僅是身觀,在受觀、意觀、法觀等方面,都要做到“舍世貪憂”。那麼如何才能“具諸威儀”呢?就是“可行知行,可止知止;左右顧視,屈伸俯仰,攝持衣缽,食飲湯藥,不失儀則;善設方便,除去蔭蓋,行住坐臥,覺寐語默,攝心不亂”。從上面看,就可知佛陀對出家比丘的要求主要是兩方面。從外在儀表上,就是要“具諸威儀”,做事循規蹈矩,行住坐臥,都要講究法度,不要胡作非爲;在內心的約束上,就是注重自我的內省,“自攝其心”,要把我們每個人的心收拾好,打理好,不要心猿意馬,盡想些烏七八糟的事情。順便說明一下,上面有個佛教的專用術語叫“蔭蓋”,“蔭”即“陰”,積聚義,一般是指五陰,即色、受、想、行、識五蘊(新譯爲蘊,舊譯爲陰)。就是五陰等有爲法將我們的善法覆蓋,使我們流轉于生死六道。因此,我們也可以把“蔭蓋”簡單地理解爲“煩惱”的別名。

  

  這些豪貴弟子們既然到了佛陀的地方,他們除了對佛陀深表贊歎以外,最想聽到的就是佛陀的講法。佛陀給他們講了些什麼呢?就是世之“五寶”。佛陀說,世上有五種寶貝甚是難得。哪五種呢?第一種就是如來與至真出現在這個世界上。什麼叫至真?就是佛陀能遠離世間一切虛僞的東西,能達到最高的真實,故名至真。從這個角度上講,如來與至真,屬于同義詞,只是二者的立足點有所不同。第二,就是能夠正確領會佛法,並且將佛陀的正法准確地表達出來,這樣的人很是難得。第叁,對如來所講的法能夠相信並且能夠理解,這種人很難得。第四,就是按照如來所講的法,老實去修行,並且有所成就,這種人很難得。第五,就是能夠“臨危救厄”並且能夠常年堅持的,這種人十分難得——就好像是說一個人做一件好事很容易,難的是一輩子做好事,而且不是一般的好事,而是“臨危救厄”。這些“隸車輩”聽了佛陀的開示以後,很是歡喜,就“頭面禮佛,繞佛叁匝,各自還歸”。

  

  這位庵婆婆梨女見到這些富豪子弟對佛陀如此恭敬,覺得自己很有面子,心裏如灌醍醐。于是他就發心把這所號稱毗舍離最好的園子作爲禮物,供養給了佛陀。佛陀說,你不能供養給我一個人,而是要把他供養給我們大衆(招提僧)共同使用,大家皆大歡喜,豈不是很好嗎?庵婆婆梨聽從了佛陀的意見。然後佛又爲她講了更深層次的佛法,講了四谛法門,然後又爲她授了五戒,使之成爲一名居家的“優婆夷”。

  

  接下來講第七個故事。佛陀度化了庵婆婆梨女,並在毗舍離住了一段時間後,就對阿難說:“我們還是去竹林叢吧。”這個竹林叢我們在前面已經提到過,就是指的是竹林精舍,它位于摩揭陀國,距離毗舍離比較遠,而距摩揭陀了的首府王舍城很近。這個竹林精舍據說是摩揭陀國最早的佛教寺院,由阿阇世王的父親頻婆娑羅王提議建造。佛陀回到竹林精舍是做什麼呢?我們還是接著往下看。

  

  佛陀費盡周折,回到了竹林叢。這時有個婆羅門,名叫毗沙陀耶,就前來拜望佛陀,並且邀請佛陀第二天率領弟子們到他家去應供,佛陀對此表示同意。佛陀到毗沙陀家應供之後,照例爲他宣講了佛法。從經文中,我們見到了佛陀所說的偈語,中心思想是對供養飲食表示贊歎,並說以飲食衣服以及臥具等供養“持戒人”會獲得很殊勝的果報。至于佛所講的其他一些佛法真理,經中對此並沒有細說,這與前面幾個故事有著很大的不同。爲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一看下面經文,我明白了。原來此時摩揭陀國正在鬧饑荒,“彼土谷貴饑馑”,大家都填不飽肚子,人民生活日益艱難。在這種情況,比丘們想出去托缽乞食,也顯得尤爲困難。因此,如果有人願意主動請佛陀以及比丘們以飯食供養,就顯得彌足珍貴。我們從這裏就可以看出,在佛陀時代,社會的生産力水平十分低下,人們並非我們想像中的那樣豐衣足食,而是完全靠天吃飯。而印度的天氣也很奇怪,一下雨就下個沒完而出現洪澇,雨一停就會鬧幹旱。在佛陀的傳記中,曾經不止一次地有過天災人禍的記載。在貧苦的人家裏,能夠吃上粗糠已是很不錯的了,很多人就是被活活餓死的。在佛教的經典中——比如著名經典《法華經》,就是用“大白牛車”來比喻佛乘——也就是修行的最高級別。印度人養牛很多,但是他們基本上從不吃牛肉。爲什麼牛在印度自古至今都占有崇高的地位?我們若排除了一些宗教信仰的因素,而單純從農業生産的角度上講,牛在印度社會從畜牧社會走向農業社會的過渡中,扮演了極其重要的角色。牛可以幫人們幹活,它是農業耕作的重要工具,牛乳可供食用,牛糞可作生活天然燃料,牛甚至被視作潔淨的象征。因此在《摩奴法典》中,認爲食牛肉是一種罪過,把牛殺掉更是有罪。因此我們在讀佛經時,一定要參考古印度當時的社會發展狀況以及風俗習慣,這樣才能准確地理解佛經裏所蘊含的真實涵義。

  在嚴酷的社會環境下,佛陀深感比丘們的生活也日益艱難,這對佛法的宣揚顯然是十分不利的。因爲若按照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來說,人的最低的需求層次是生理上的需求,它包括我們的飲食、穿衣、居住等基本問題。如果這個問題得不到有效地保障,那麼其他需求諸如安全、社交等需求將隱退到次要的位置。試想,一個人若一天到晚爲解決吃飯問題而哀聲歎氣,那麼他將很難樹立起對宗教信仰的興趣,因爲他已經把解決吃飯問題當作頭等大事來看待。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