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長阿含經》內容綜述(C)(表叁)

  

(表叁)

  

  

  

  

  

經名

  

說法

  

地點

  

參加

  

人員

  

經 中 要 義

  

  

  

  

  

  

13

  

阿摩晝經

  

拘薩羅國的伊車林

  

阿摩晝等人

  

此經是佛陀在俱薩羅國的伊車林時,沸伽羅娑羅婆羅門曾遣其大弟子阿摩晝至佛所,以探佛陀叁十二相具足的真實性是否屬實。此時佛陀即針對阿摩晝輕慢釋種的心理,而說種姓的因緣。最後,佛陀現叁十二相。

  

14

  

梵動經

  

竹林精舍

  

諸比丘

  

敘述善念梵志誹謗叁寶,然其弟子梵摩達卻贊歎叁寶。佛陀對些態度是:對于誹謗叁寶之人,我們不可懷忿結之心;對于贊歎叁寶之人,也不可生歡喜之心。原因是師徒二人各有異心,“以其異見、異習、異親近故”。進而說說凡夫爲寡聞之故,對于小緣的威儀戒行,而生贊歎;而賢聖的弟子則贊歎甚深微妙的光明大法。因此教誡十善戒,並舉六十二見。

  

15

  

種德經

  

鴦伽國伽伽池側

  

種德婆羅門

  

此經爲佛陀與種德婆羅門之間的對話錄。種德述其外甥(鴦伽)具備諷誦與端容,但因破戒不守道之故,不被他人容納。佛陀重點闡釋五法中的持戒與智慧,喻人之左右手。

  

究羅檀頭經

  

拘薩羅國申恕林中

  

究羅檀頭

  

經中述究羅檀頭婆羅門對于佛陀十分敬重,佛陀爲其講述大祀法(婆羅門犧牲儀禮)、皈戒、慈心、出家功德。究羅檀頭聞後受佛皈戒,供養佛陀,而證不還之果。

  

16

  

堅固經

  

摩揭陀國掩次林中

  

堅固長者子

  

堅固長者之子欲祈求比丘顯現神足通,再叁地懇求佛陀允許。然而佛陀並不允許其神異之法,而教其靜默于空閑處去思道覆德悔過等事。在叁種神通中,佛教重點贊歎教誡通。

  

裸形梵志經

  

委若國金盤鹿林

  

裸形梵志迦葉

  

此經爲佛陀的苦行觀。佛陀並不呵責苦行,而是稱其非出要之行,而修習四禅才是戒具足、見具足。

  

叁明經

  

拘薩羅國伊車林中

  

婆悉咤、頗羅墮

  

此經敘述叁明(通達于梨俱、沙磨、夜柔叁吠陀)婆羅門婆悉咤與頗羅墮論戰,請佛陀裁決。佛陀舉種種譬喻,以示明梵天道的虛妄。

  

17

  

沙門果經

  

王舍城之庵婆林中

  

阿阇世王、壽命童子

  

敘述阿阇世王受壽命童子(耆婆)建議,前往庵婆園尋佛開示。佛陀說能出家爲沙門,就會受到大家的尊敬,會得叁明(宿命明、天眼明、漏盡明)。阿阇世王則于佛前忏悔其殺害父王之罪,並受叁皈五戒。

  

布吒婆樓經

  

舍衛國

  

梵志林

  

布咤樓、象首舍利弗

  

佛陀垂問布咤婆樓婆羅門作何事,講何法?婆羅門則敘說想生想滅之論、有常無常論、有邊無邊論、命身一異論,如來終非終論等諸論。佛陀聞後,一一加以評說,並舉四聖谛才是無上之了生死義。

  

露遮經

  

拘薩羅國屍舍婆林

  

露遮婆羅門

  

佛陀受露遮婆羅門的邀請前往應供受食。佛陀食後對婆羅門敘述叁師之事,叫婆羅門以此爲誡;並說聞法能得四沙門果等事。最後,佛陀告誡婆羅門:要努力爲他人說法。如只顧自行,而不實行利他之行的話,有時也會墮于惡趣。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