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60經、1361經:此二經敘述俗人與比丘各自喜好的差別。
1360敘述“一女人于夜暗中,天時微雨,電光睒照,于林中過,欲詣他男子,倒深泥中,環钏斷壞,華璎散落”。就是說有一位年青的女子,在風雨交加、電閃雷鳴的夜晚,去約會她心愛的男人。此時該女子的既著急又有些害怕的迫切心情可想而知,加之路面很黑很差,天上又飄落著細雨,故而該女子慌不擇路,一不小心摔倒在濘泥道中,自己身上精心打扮的那些“環钏”與“華璎”都散落一地,弄得狼狽不堪。此情形與歌曲《回娘家》大略相似。此女人又急又氣,以偈表達她既惱怒又無奈的心情:“頭發悉散解,花璎落深泥,環钏悉破壞,丈夫何所著?”看著自己灰頭土臉的樣子,心想又有什麼臉面去見自己心愛的男子呢?
而在林中修習的一位比丘,已經有了很了不起的成就,其已“得阿羅漢,諸漏已盡,所作已作,已舍重擔,斷諸有結,正智心善解脫”。當他聽到這位女子所說之偈,也以偈表達了自己的觀點:“煩惱悉斷壞,度生死淤泥,著纏悉散落,十方尊見我!”女子以自己身上的環钏與華璎爲榮耀,當它們一旦斷壞並散落于濘泥之中時,其苦惱便立即生起;而比丘卻將這些視爲世俗煩惱之一種,若將它們悉數敗壞散落,那才是世間最開心的事情呢!這便是世間法與出世間法的最大區別。
第1261經中敘述一對夫婦,“有丈夫與婦相隨,度河住于岸邊,彈琴嬉戲”,所謂夫妻恩愛美滿賽若視仙,故有“只羨鴛鴦不羨仙”之說。在明媚春光的沐浴之下,他們在清澈的小河邊,彈著琴唱著歌,翩翩起舞,好不自在!“愛念而放逸,逍遙青樹間,流水流且清,琴聲極和美,春氣調適遊,快樂何過是?”在世人看來,這大約便是人間最美好的景致了。
從比丘角度來說,可能情況大爲不同:“受持清淨戒,愛念等正覺,沐浴叁解脫,善以極清涼,人道且莊嚴,快樂豈過是?”世間人以男女情愛、聲色犬馬爲快樂,而比丘卻以持戒禅定求解脫爲最大快樂。當然我們也不能斷然否定世間的快樂,否則這個世界可能會單調無味,變得毫無情趣;然若從出世間法來看,這些快樂過于短暫,而且樂極悲生的情形十分常見,故而它們是處于生滅變幻的有爲法。佛法不離世間覺,諸佛成佛皆在世間,它是說世間法是成就無爲法的根本與基礎,卻決非樂于世間法而不肯拔離。我們若以出世心辦入世事,則既不會陷入“快樂何過是”的男女情愛,也不會落入貪著環钏華璎物質享受。舍諸二邊而行中道,既是修行法門,亦是待人接物的所持態度。倘若如是,則無論身陷濘泥道中,還是蕩漾于春波之間,皆能做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所謂世間聖賢諸輩,大凡如是。(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