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57經:本經敘述布施當以誠信爲先。
舍利弗在佛陀住世期間,已是一位很了不起的上座大德。在他的周圍自然聚集了很多弟子。本經中記述說“有舍利弗弟子,服藥已,尋即食粥”,說明舍利弗弟子衆多,像這位弟子不幸患病,在藥用了藥物之後,需要喝點稀粥來滋補一下身體。在當時乞食成爲常態的情況下,比丘們一般都是日中一食——大體上以依用米飯之類爲主,比丘普遍喝粥並且自己開始營造飯食,那是原始佛教後期之事。所以當弟子因爲生病需要喝粥之時,舍利弗尊者有些犯難:首先需要一個盛粥的瓦瓯,其次是如何獲得米粥。于是,“尊者舍利弗到瓦師舍,從乞瓦瓯”。
然而這位瓦師很是吝啬,並不怎麼情願將自家的瓦瓯布施給舍利弗。但是他又很在乎面子,不好意思直接加以拒絕。怎麼辦呢?于是他向舍利弗提出一個比較難以作答的問題:“雲何得名勝,而不施一錢?雲何勝實德,于財無所減?”這首偈的意思是說,既要獲得好名聲,且能獲得無上的功德,卻又不浪費自己家一分錢,有沒有這樣的法子呢?這位瓦師心裏打的是“無本萬利”的如意算盤,其用心無非是想讓舍利弗無言以對後知難而退。
舍利弗聞後回答:“若不食肉者,而施彼以肉;諸修梵行者,施之以女色,不坐高床者,施以高廣床;于彼臨行者,施以息止處;如是等施與,于財不損減。是則有名譽,而不舍一錢,實德名稱流,于財無所減。”
舍利弗回答得很巧妙:既要想賣個人情,又想不浪費自己一分錢,辦法也不是說沒有。什麼辦法呢?比如說送肉給從不吃肉的人,送女人給從不近女色的人;別人都買了飛機票正准備趕往機場,這時候去盛情邀請人家再住兩天。從現在的眼光看,這種人實在太虛假,沒有絲毫誠意。舍利弗的本意是在譏諷這個瓦師,沒曾想這個愚蠢的家夥聽後反倒認爲這是條妙計,頓時喜出望外:“汝今舍利弗,所說實爲善;今施汝百瓯,非余亦不得。”對于瓦瓯,舍利弗只需一只足矣,而這位瓦師卻一口氣送上一百個,貌似大方,實則仍虛假,因爲這個瓦師所求的是“無本萬利”。舍利弗看穿了瓦師的用心,于是以偈回答:“瓦缽信以得,而汝不生信!”布施當以“信”爲前提,若沒有絲毫的尊重之心,這樣的布施還是不接受爲好。故舍利弗尊者“說此偈已,于瓦師舍默然出去”。
布施需要虔誠,是發自內心的供養與施與。倘若施者礙于情面而行布施,心裏卻是一百個不情願,這樣的布施,縱然接受,也消受不起。此經對于那些貪圖供養的行者來說,可能需要對自己有一個適當的省察。(6.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