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漫說《雜阿含》(卷五十)~O 1348經、1351經:此二經敘述比丘因外緣而得開悟。

  

  1348經、1351經:此二經敘述比丘因外緣而得開悟。

  

  1348經敘述一位比丘住于林中修習時,獲得了不起的修行成就,即證得“他心智”。他心智也就是他心通,是六種神通之一,指知道他人當前的舉心動念。然而證得他心智,並不能說明已獲得解脫——六種神通之一而已。在六通之中,若沒有獲得漏盡通,仍不能說已獲得聖果。因爲漏盡通是將漏盡智煩惱盡除、得解脫、威德具足,故《舍利弗阿毗昙論》說:“若智生有漏盡得無漏心解脫、慧解脫,現世自證知成就行,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不複還有,是名漏盡智證通。”如果一個比丘盡管證得了五眼五眼,在尚未證得漏盡通之前,他還是處于未究竟狀態。所以本經稱這位比丘“得他心智,煩惱有余”,說明還有結縛未除,仍需要進一步修習精進。

  

  但是從修習次第上講,獲得他心智,如果運用是處,對自己福德智慧的培植還是很有幫助的。在本經中,比丘住止的林中有一野幹,于深夜在井邊飲水之時,一不小心被一種用于汲水的罐子鈎住了脖子(大約是將頭伸進罐中喝水解渴,結果頭伸進去後再也拔不出來之故),任其想盡辦法也無法得脫。于是此野幹自念言:“天遂欲明,田夫或出,當恐怖我。汝汲水罐怖我已久,可令我脫!”當天色放明之後,這只野幹注定會被外出勞作的田夫們發現而捕獲,可此只野幹心急如焚,時刻想著如何立馬逃命。

  

  正在林中宴坐的這位比丘,由于獲得了他心智,于是走到野幹跟前,幫助野幹脫離汲水罐的束縛,並說偈道:“如來慧日出,離林說空法;心久恐怖我,今可放令去!”一方面放生是一種福德資糧的培植,另一方面也是籍助野幹被汲水罐束縛而譬喻比丘自身尚未得脫。比丘說出這樣的偈頌,表面上看與野幹並沒有多大關系,可是修行開悟本身就是很奇怪的事情。比如在1351經中,有衆多比丘住于支提山側,這些比丘都是“阿練若比丘,著糞掃衣,常行乞食”。而一位山神以偈而說:“孔雀文繡身,處鞞提醯山,隨時出妙聲,覺乞食比丘……覺糞掃衣者……覺依樹坐者。”從經中可以看出,這些比丘是通過聽聞孔雀的鳴叫聲而獲得精神的覺悟,與前面比丘通過察知野幹的心念而覺悟可謂殊路同歸。這就說明修行覺悟需要一個恰當的“契機”。

  這就使人想到曆史上的“漸悟”與“頓悟”之爭的事情。修行開悟,究竟是漸悟呢還是頓悟呢?其實我一直是主張漸悟的,即物理學上的量變與質變的關系。然而漸悟與頓悟並不沖突,只要因緣時機具備,漸頓都沒有問題。頓是以漸爲基礎,漸的累積結果必然是頓,這兩者本身就是一個球體的兩面。如果我們執著于漸或頓,就等于盲人摸象執一端而失全部。所以這個問題本身就是個僞命題,完全沒有深究的必要。在愚人看來,當下之念之行最爲緊迫,在有生之年若沒有把紛亂的雜念息靜下來,當生命一息沒,何年何月方得人身?野幹是生命,然它們爲活命覓食而疲于奔命;孔雀是生命,然它們只顧文繡妙聲而自诩自醉。可是它們雖爲畜類,卻爲比丘覺悟奉上了因緣時機的綿薄之力,在不自覺中爲自己來生的覺悟種下了福德因緣。畜類尚知如此,何況人類乎?(6.14.)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