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漫說《雜阿含》(卷五十)~K 1339經:本經敘述十力迦葉爲獵人說法,受到天神點化。

  

  1339經:本經敘述十力迦葉爲獵人說法,受到天神點化。

  

  十力迦葉據說是佛陀修苦行時的五位隨從,後來他們因見太子放棄苦行,到尼連禅河沐浴,並接受牧女難陀波羅的供養,誤認爲太子生退轉道心,乃舍太子而去鹿野苑。佛陀在成道後,最先去度化他們,並在鹿野苑爲他們宣說四谛、八正道、十二因緣法門,使此五人得法眼淨。此五位,便是佛教史上最早的五比丘。

  

  五比丘因譯名不同而各有差異,但五比丘中有十力迦葉,應該不會有大的爭議。五比丘中的十力迦葉的事迹也鮮有記載,本經記述此時他住于“王舍城仙人窟中”。既名爲“仙人窟”,應該地處深山茂林、人迹罕至之處,並且常有奇禽異獸出沒。既有禽獸,便有獵師相隨。在王舍城獵師隊伍中,有一位名叫尺只的獵師,在該國頗有名氣。據說其每次入山捕獸,幾乎從未失手。經中記載這天他“去十力迦葉不遠”,正在“張網捕鹿”,大約是張開大網,設下陷阱,然後將野鹿驅趕至預先設計好的陷阱之中,便可輕易捕獲。

  

  十力迦葉身爲僧團比丘,對于眼前的這種捕獵殺生行徑自然不能不聞不問。出家人也不便出面公然加以幹涉,只能婉言相勸——曉之以理,動之以情。“爾時,十力迦葉爲彼獵師哀愍說法”。說法的內容雖然本經中並未詳述,然大體上仍是以慈悲護生以及因緣果報爲主題。然而這位名叫尺只的獵師,此時正一門心思地忙著捕獵,對于法師的開示,哪怕是你舌燦蓮花,又哪裏顧得上呢?“彼獵師不解所說”。爲什麼不解呢?沒功夫理你嘛!

  

  從現世法律層面說,獵師捕殺野鹿的行爲,如果官府沒有明令禁止,即這種行爲從法律層面上講,是合法的,沒有過錯;若從道德層面講,捕鹿殺生屬殘忍無道,應該受到指責;然從生計營生角度講,此獵師唯一的生存本領,大約是“善捕”,故而其捕鹿行爲,是爲了個人及家庭的生計——這是最現實的層面。如果棄鹿而不捕,改從其他行業營業,勢力會面臨生計技巧拙劣,生活從此陷入困頓之虞。釋迦佛在因地裏爲仙人時,曾有“割肉貿鷹”義舉,我們在《六度集經》中,此類福德菩薩事迹可謂比比皆是。然而我們能不能從現實層面上解決獵師所面臨的問題呢?恐怕有點困難。故當十力迦葉“即以神力,指端火燃”時,這位獵師“彼猶不語”。

  

  當十力迦葉一籌莫展之時,有位天神勸誡道:“深山中獵師,少智盲無目,何爲非時說?薄德無辯慧,所聞亦不解,明中亦無見。于諸善勝法,愚癡莫能了,正使燒十指,彼終不見谛。”還是這位天神高明,從表面上看他是在指斥獵師的“愚癡”與“薄德”,實際上是委婉地指出十力迦葉的“非時說”,也就是說法的時機不對:人家此時正在全神貫注地捕鹿,你卻在一旁勸告人家不要殺生,這樣有效果麼?弄不好會適得其反,招致抱怨。

  

  本經告訴我們:

  

  1、爲他人說法,要選擇適當的時機與地點與方式方法,切勿“非時說”。

  

  2、說法內容要因人而異,盡快切入正題,並照顧于聞法者所關切事項。(6.6.)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