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漫說《雜阿含》(卷五十)~C 1327經、1328經:此二經敘述鬼神勸誡人們供養得道比丘尼。

  

  1327經、1328經:此二經敘述鬼神勸誡人們供養得道比丘尼。

  

  從原始佛教的角度而言,比丘尼的出現,從時間上講,應該比比丘出現的時間要晚五至十年左右。印度佛教史上第一位比丘尼(嚴格意義上而言),應該是屬于佛陀的姨母摩诃波阇夷提。關于其出家的時間,根據相關經典記載(《大愛道比丘尼經》、《大愛道般泥洹經》、《佛母般泥洹經》)等經典),佛成道後的第五年,淨飯王命終。此時佛姨母摩诃波阇夷提感到十分悲苦,便請求佛陀允其出家。佛陀一開始從大局考量,並沒有立即予以答應。後來經過阿難尊者的從中再叁斡旋,于是佛陀有感于姨母多年的養育之恩,便許其出家,其前提條件爲八敬法。至此,佛教僧團始有比丘尼成員。

  

  既然僧團比丘尼在佛陀成道之初即已存在,可以想見當時比丘尼成就道業者亦不在少數。雖然女衆出家會多少有些許性別上的局限,但衆生佛性乃一律平等,不會因爲男與女之差別而産生高低之別。故此二經中的“叔迦羅”比丘和“毗羅”比丘尼,在道業上都很有成就,“有叔迦羅比丘尼住王園比丘尼衆中,爲王舍城諸人恭敬供養,如阿羅漢”。這裏的“如阿羅漢”,不等于說已經成就了阿羅漢聖道,而是諸人在恭敬供養方面,與對待阿羅漢沒有兩樣。

  

  盡管大家對此二位比丘尼都很敬重,作爲普通的民衆,也有顧此失彼的時候。比如說當大家“于一吉星日歡集大會”時,大家都忙著去集會遊行了,簡直是萬人空巷。此時這兩位比丘尼中午吃飯便成了問題。在原始佛教的時期大家都是托缽乞食,女衆由于自身的緣故,獨自外出乞食又有諸多不便,故而有時只能請居士們前往精舍裏布施供養。可此時大家都各忙各的了,把供養之事早已抛于腦後。怎麼辦呢?既然無人供養,那也只能餓著肚子。據經中記載,由于這兩位比丘尼道業十分精進,贏得了鬼神的敬重。見到自己護持的法師中午無人供養飯食,二位鬼神也是十分著急:“王舍城人民,醉酒眠睡臥,不勤供養彼,叔迦比丘尼”、“王舍城人民,醉酒昏睡臥;毗羅比丘尼,無人供養者”。爲什麼要供養此二位比丘尼呢?因爲她們在修持上很是勇猛精進:“善修諸根故,名曰叔迦羅;善說離垢法,涅槃清涼處,隨順聽所說,終日樂無厭,乘聽法智慧,得度生死流;猶如海商人,依附力馬王”;“毗羅比丘尼,勇猛修諸根,善說離垢法,涅槃清涼法。皆隨順所說,終日樂無厭,乘聽法智慧,得度生死流。”

  

  此二位鬼神不僅自己贊歎,而且將自己的贊歎之聲向外出集會的人群多方宣傳,以喚起他們的良知與善心。于是,“一優婆塞以衣布施叔迦羅比丘尼,複有優婆塞以食供養”、“有一優婆塞持衣布施毗羅比丘尼,複有一優婆塞以食供養”。在二位鬼神的不懈努力下,此二位比丘尼初步解決了色身的滋養問題,可以一門心思繼續自己修習的道業。

  

  此經告訴了我們這樣一個道理:只要實修實證,自然有龍天鬼神等衆護法庇佑。故韋馱菩薩殿前有一聯雲:

  

  叁洲感應難思,汝有真修,我必護法;

  

  一杵威神可畏,人無邪念,自能降魔。

  

  此聯一語道破天機,吾等庸碌之輩,豈不自慚汗顔哉?(5.25.)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