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14經:本經敘述以“愛”爲因而引起的種種不良後果。
一位名叫迦摩的天子來向佛請教:“貪恚何所因?不樂身毛豎,恐怖從何起?覺想由何生?猶如鸠摩羅,依倚于乳母。”
如果我們念佛或習禅,雖然在初始階段不主張對一些問題進行深入的思考與參究,但是終需要在心裏面有個明白。例如我們的心中的煩惱究竟是緣于什麼而生起,它們又是如何生長起來的。在迦摩天子的提問中,貪恚緣于什麼,我們有時産生各種緊張恐怖的念頭或心情又是緣何而起,我們的覺想(意念)又是緣何而起?這一系列的問題,往往會使得我們産生對各種形而上的終極問題的哲學思索。我們人類遇到的各種問題,或許遠在天上的天人們也曾或多或少地遇到過。這些煩惱或恐怖如影隨形,揮之不去,就像嬰兒緊緊依偎在母親懷中一般,不能片刻地分離。所以,當天人們提出諸如煩惱生起之因的各種問題時,正是僅靠他們自身也很難解決的問題。
佛陀對這些問題有著深刻的洞察,他回答天人說:“愛生自身長,如尼拘律樹;處處隨所著,如榛綿叢林,若知彼因者,發悟令開覺,度生死海流,不複更受有!”
佛陀在回答這些問題時,緊緊抓住了問題的核心,即一切恐怖煩惱生起的根源,乃是出于一個“愛”字,即對所緣對象的貪愛。佛陀以“尼拘律”樹作譬,即這種樹類似于榕樹,其枝長大生出後自然下垂,進入地中再複次生根,然後向四方蔓生,遂成獨木成林之勢。而愛種雖小,然引發的果報卻既廣且大,能延伸至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以至于前世今生和來世。故本經的結論爲:
一切貪恚、恐怖以及覺想之所以産生,全部都是以愛爲因。若將愛根斷除,則如截斷多羅樹頭,于未來世不複更起,“不複更受有”。(5.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