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12經:本經敘述比丘當斷幾法、當舍幾法與當修幾法而度生死之流?
有位多羅揵天子以偈問佛:“斷幾舍幾法,幾法上增修?超越幾積聚,名比丘度流?”從字面上來說,該偈義比較好理解。有的法當斷當舍,有的法不僅不能斷,而且還要進一步去“增修”;這裏的“積聚”,是煩惱的聚合體,亦即我在前文將之稱作“煩惱簇”的東西;“流”乃爲凡夫之流、生死之流。
佛陀對此回答說:“斷五舍于五,五法上增修;超五種積聚,名比丘度流。”
斷五:是指斷除五下分結,即貪、瞋、身見、戒取、疑五種。“何等爲五?謂有身見、戒禁取、疑、欲貪、嗔恚。何緣此五名順下分?此五順益下分界故,謂唯欲界得下分名。此五于彼能爲順益,由後二種不能超欲界,設有能超由前叁還下,如守獄卒防邏人故。”(《俱舍論》)
舍五:是指舍棄五上分結,即色愛、無色愛、掉、慢、無明。它們是上分界之色界與無色界之五種結惑,系縛衆生,令其不得超離其界。色貪,貪著色界五妙欲之煩惱;無色貪,貪著無色界禅定境界之煩惱;上二界衆生心念掉動而退失禅定之煩惱;慢,上二界衆生恃自淩他憍慢之煩惱;無明,上二界衆生耽著禅定,而于真性無所明了之煩惱。
增五法:是指五無漏根,即信、進、念、定、慧五根。此五根對于降伏煩惱、引入聖道具有增上之作用,故稱五根。信根,信奉叁寶、四谛等道理者;進根,又作精進根、勤根,勇猛修善法者;念根,憶念正法者;定根,使心止于一境而不散失者;慧根,由定中觀智所起,而了知如實之真理者。此五者皆爲能生起一切善法之根本,又“根”有增上、出生等之義,上記五種能令人出生無漏聖道,故稱爲五根。修行之人雖善芽微發,然根猶未生,今修五法使善根生,故此五法皆稱爲根。
越五聚:此五聚爲貪、瞋、癡、慢、見五種。前叁者總結爲叁毒,或叁不善聚,一切煩惱本通稱爲毒,然此叁種煩惱通攝叁界,乃毒害衆生出世善心中最甚,能令有情長劫受苦而不得出離,故特稱叁毒,爲根本煩惱之首。慢爲貢高我慢,謂處處以我爲中心,恃我令心高舉之煩惱,由此所執之“我”而形成驕慢心,爲根本煩惱之一。見有多種,如我見、邊見、邪見等。我見乃妄執爲我;邪見乃拔無因果善惡之見解;邊見乃爲執偏于一邊,或執常執斷,常陷于偏激。無論何種見,均由我見而延蔓。
當比丘能斷五舍五,並能增五越五的時候,便可以度生死之流了。(5.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