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08經:本經敘述佛破斥魔附天子諸邪說。
在本經中,有六位天子來詣佛陀。這六位天子,在上生天界之前,“本爲外道出家”。也就是說,即便是外道出家,只要修習相應法門(即十善業),同樣可以生往天界享受生活。這六位天子來詣佛陀後,其中四位天子向佛陀說了一偈,主要內容是闡述各自的修行及待世觀點。
1、阿毗浮天子說偈:“比丘專至心,常修行厭離,于初夜後夜,思惟善自攝;見聞其所說,不墮于地獄。”——比丘若專心致志修行,日夜精勤從不懈怠,便會免墮地獄之苦。此種觀點著重于專心厭離,可以理解爲善說。
2、增上阿毗浮天子說偈:“厭離于黑暗,心常自攝護;永離于世間,言語诤論法;從如來大師,禀受沙門法;善攝護世間,不令造衆惡。”——厭離于黑暗而攝護于心,遠離世間言語诤論之法,並從佛陀之處禀受沙門之法,所謂善于攝護世間而不使其造諸惡業。此天子之說重點著眼于止诤,可以理解爲善說。
3、能求天子說偈:“斷截椎打殺,供養施迦葉;不見其爲惡,亦不見爲福。”——不管是作惡或者爲善,都不會有因果報應之說。此觀點爲六師外道之一的富蘭迦葉之主張,後期發展爲極端的現世享受主義,是極其錯誤的。
4、毗藍婆天子說偈:“我說彼尼乾,外道若提子,出家行學道,長夜修難行,于大師徒衆,遠離于妄語;我說如是人,不遠于羅漢。”——此觀點爲尼乾子若提子(耆那教中興之祖)所持,其以苦行爲宗旨。這一派觀點認爲,只要堅持苦行,並遠離妄語,就可以距離阿羅漢爲期不遠。當然,這種觀點更加荒謬。
此時,佛陀對于尼乾子的這種奇談怪論斷然予以否定:“死瘦之野狐,常共師子遊,終日小羸劣,不能爲師子。尼乾大師衆,虛妄自稱歎;是惡心妄語,去羅漢甚遠。”毗藍婆天子看來前世是位尼乾子信徒,他們認爲行苦行便能證阿羅漢的觀點,顯然不合時宜。因爲單單指望修苦行,又如何能修得證阿羅漢的果位呢?故而佛陀將之比喻爲“死瘦之野狐”,雖然常常尾隨于獅子身後,但是野狐始終是野狐,永遠也成不了一頭雄獅。
5、波旬附阿俱吒天子之身而說偈:“精勤棄暗冥,常守護遠離,深著微妙色,貪樂于梵世;當教化斯等,令得生梵天。”——這是一種似是而非的觀點,作爲一位天子,又有何資格去教化衆生得生梵天之道?故佛陀說偈:“若諸所有色,于此及與彼,或複虛空中,各別光照耀,當知彼一切,不離魔魔縛;猶如垂釣餌,鈎釣于遊魚。”一切色相皆爲魔縛,猶如魚餌般充滿誘惑;然而一旦口銜魚餌,便再也難逃被魚肉的厄運。(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