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03經:有一位名叫月自在的天子來詣佛所,向佛陀述說自己的一些心得:
“彼當至究竟,如蚊依從草;若得正系念,一心善正受。”
此四句偈的意思比較簡單,但是其中義理深奧,非常人能解。此處的“究竟”,與佛教中常說的“究竟”,意思並不完全一樣。天子所居乃爲諸天勝境,在他們看來,天界大約便可以視之爲“究竟”。故其說,一切人都要抵達究竟方爲安隱,就好似蚊蟲最終要依于草叢來安住並繁衍後代。如何通達于究竟呢?需要“正系念”,並通過正系念來達到“正受”(初禅以上之禅定)。
何謂“系念”?通俗地講,就是將各自的心念系于一處而不思想其他。比如淨土念佛法門中的“叁時系念”,也就是將自己的心念全部系于阿彌陀佛萬德洪名之中,從而做到念念相繼,不給閑雜念頭絲毫入侵的機會。正如《觀無量壽經》所說,衆生用心觀想佛時,應當一心系念,谛觀彼佛。在《雜阿含》中也不止一次地談到正系念——這裏“正系念”,乃爲心無旁骛、符合佛教義理之系念。如1259經說:“愚癡之人依聚落住,晨朝著衣持缽,入村乞食,不善護身,不守根門,心不系念。”這裏重點是講六根的前五根,即眼、耳、鼻、舌、身五支。第1271經中阿難尊者受持佛陀的四句法經偈中也談到:“其心不爲惡,及身口世間;五欲悉虛空,正智正系念。不習近衆苦,非義和合者。”若人保持正智正系念,則可以使我們遠離衆苦,從而獲得圓滿解脫。可以說,先有系念,後有禅定。系念是通往禅定的必經之路。
佛陀對此觀點是:“彼當到彼岸,如魚決其網;禅定具足住,心常致喜樂。”從這裏可以看出,佛陀對于天人眼中至高無上的“究竟”,認爲其實質上並不“究竟”,因爲它不是佛陀所主張的“彼岸”。佛陀的“彼岸”,乃是沖破生死之網的徹底解脫,這種解脫不再受生死輪回的束縛,于叁界來去自如。在佛教看來,欲達到此種解脫,其著眼點還是落在“禅定”的修持法門。由定而生正智慧,是迅捷通向解脫的綠色通道。(4.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