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01經:本經敘述當如法親近沙門。
在第1301經中天子向佛請教:“善學奧妙說,習近諸沙門;獨一無等侶,正思惟靜默。”大意是欲學甚深微妙之法,就需要親近于各位出家沙門;聽聞正法以後,在獨自去思惟其中的奧理。佛陀對此觀點表示認同,回答說:“善學微妙說,習近諸沙門,獨一無等侶,寂默靜諸根。”佛陀在印可的偈頌中,實際上隱含了四正行,即親近善知識、聽聞正法、如理作意以及法隨法行。親近善知識的對象雖然並不一定要限定于出家法師(居家亦可),但是出家比丘作爲住世叁寶之一的僧寶,理應是佛弟子禮敬親近的首選。《華嚴經》中說:“一切佛法,如是皆由善知識而得圓滿,以善知識而爲根本。”在此經中,普賢菩薩勉勵善財童子說:“善男子!汝今發心,求菩薩道,爲欲成就一切智慧,應當尋求真善知識。善男子!求善知識勿生疲懈;見善知識,勿生厭足;于善知識所有教誨,當念隨順,不應違逆。”一方面講到了親近善知識的重要意義,另方面也談到了以什麼樣的態度去親近善知識。在本經偈中的親近善知識的對象,重點是“習近諸沙門”。
第二是聽聞正法。當我們親近了善知識,就好像進入寶山之中,總不能空手而歸吧?所以就要向善知識多多請教,把心中的一切疑問迷津請法師開示指點,此便是“聽聞正法”。具體而言,親近善知識當具備目的性,即“成就一切智慧”,也就是解脫成佛。如何成就佛道?就要請法師明辨是非善惡,按照法師的開示,一步一個腳印地依信、解、行、證的次第修學,方可獲實益。
第叁是如理作意,就是在沙門比丘之處聽聞正法之後,要如理如法地對種種教誨進行認真思惟。“彼由如是內自慶慰,歡喜踴躍,引攝其心,隨攝等攝作意發意,審正觀察深妙句義。”(《法蘊足論·卷一》)思惟的主要對象是什麼?“世間無常,國土危脆;四大苦空,無陰無我,生來變異,虛僞無主;心是惡源,形爲罪薮”(《八大人覺經》)。進而思惟四聖谛、十二因緣,然後按八正道如實而修。如何修呢?這就是佛陀在偈頌中提到的“獨一無等侶,寂默靜諸根”,即尋一處相對安靜的環境,然後摒棄內外一切諸緣,把握住六根門頭,“寂默息諸根”,對世間真理進行如實思惟。
最後一個便是“法隨法行”(或稱法次法向),也就是四谛之中的“道谛”,具體而言便是叁十七道品,一般簡化爲八支聖道。“謂彼旋環如理作意,審正觀察深妙義已,便生出離遠離所生五勝善法,謂信精進,及念定慧。彼於自內所生出離遠離所生五勝善法,修習堅住,無間修習,增上加行。”(《法蘊足論·卷二》)認真思惟之後,認爲沙門法師說得很對,很契合自己的實際,那就要依之而修習,並邊修習實踐邊繼續認真思惟,不斷地從實踐中修正自己的身口意叁業。
從佛陀的短短四句印可的偈語中,我們深切地體悟到佛法的甚深妙義。四正行中的“親近善知識”、“聽聞正法”屬于“聞”;“如理作意”屬于“思”;“法隨法行”屬于修。叁者合起來,便是“聞思修”叁慧。而如果與戒定慧叁學相融合,前二正行屬于“戒學”,如理作意屬于“定學”,而法隨法行則可以歸之爲“慧學”。二者結合,便是完整的修學次第。(4.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