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漫說《雜阿含》(卷四十八)~M 1287經:本經敘述何謂“正士”、何謂“正士法”。

  

  1287經:本經敘述何謂“正士”、何謂“正士法”。

  

  在現實生活中,與什麼樣的人相處,又如何相處,我相信我們都很關心這個話題。《佛說吉祥經》中有這樣一段話,叫“遠離愚癡人,親近智慧者,供養于應供,此真勝吉祥。”這四句話,便是大體上概述了我們應該與智慧人多親近,而與那些愚癡者要保持一定距離。所謂的“智慧者”,乃與“善者”大體同意;所謂“愚癡人”,並不是腦瓜很愚笨,而是指那些喜歡作惡且自以爲是的不善者,或者稱其爲“小人”。諸葛孔明先生的“親君子,遠小人”,不僅是爲君之道,也是處世本則。至于現實中有時竟屢屢出現“遠君子、親小人”之行徑,大約小人也有其合理存在的理由與空間。時下教導人如何爲人處世的著作很多,比如說如何與領導或者小人打交道,如何防範小人之類。然而爲人處世乃是一門大學問,豈是文字的東西所能說得清楚的?當我們讀黃仁宇的《萬曆十五年》,書中從另一角度談論了海瑞與戚繼光,才知曉二人所以爲悲劇性人物的個中原由。對于這些近于野史之類的評說,只能是“如人飲水,冷暖自知”。事實上,我們中的絕大多數人(大約占到了99%吧),都是充當了“事後諸葛亮”的角色。

  在本經之中,天人問佛:“與何人同處?複與誰共事?知何等人法,名爲勝非惡?”佛陀回答也只有四句:“與正士同遊,正士同其事;解知正士法,是則勝非惡。”這裏的核心是何謂“正士”。一般而言,正士乃菩薩之異稱,即離卻迷執邪見,正見法理而求正道之大士(《佛光大辭典》)。但從本經的偈中所述內容來看,天人所問的大約是世間諸法,即如何與人打交道,該與什麼樣的人相交對自己更有好處。于是佛陀談到了世間人與正士同遊同事,並且了知正士之法,便可以得到幫助,即擇善從之,擇不善而改之。故而此處的正士,可以理解爲泛指修行人。既然將正士等同于菩薩覺得等級太高,那麼此處的“正士”總要具備一些標准。首先,正士具備“知善別惡”功能,這是最基本的要素。其次,正士須具備正知正見乃至正念,這便是我們常說的“八支正道”。倘若知見不正,縱是才高八鬥學富五車,也是沒有半點用場,弄不好是才學越高越糟糕。當今出家法師之中學曆普遍提高,我個人越來越意識到,學曆達標並不能解決所有問題,學佛的基點在于知見與信仰,若知見不正或信仰不堅定,那等于將大廈建于流沙之丘。“有德無才僧中寶”,正是強調了“德”的極端重要性。正士的第叁個標准,即具備一以貫之的宗旨和堅定不移的信念。這個信念,便是度己,還要度人。第四個標准,便是正士要具備高超的方便智慧,其中包括對法的取舍、對治心性煩惱的路徑乃至度人的權巧等等。根據我個人的理解,能達到上述四種標准的人,便可以稱之爲正士;此人所行之法,便可以稱之爲正士法。(4.2.)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