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漫說《雜阿含》(卷四十八)~E 1278經:本經敘述提婆達多的黨羽因誹謗舍利弗和目犍連,最終遭受大苦報。

  

  1278經:本經敘述提婆達多的黨羽因誹謗舍利弗和目犍連,最終遭受大苦報。

  

  在佛陀住世的晚年,發生了一些不愉快的事情,比如說出現了內亂份子即提婆達多的破和合僧事件。當然,從佛教因緣法上講,這些都是成住壞空的一種因緣所生法則,不值得大驚小怪。但對于剛剛新興的佛教事業來說,不能不令人遺憾。

  

  在提婆達多作亂期間,一些不明真相的比丘也加入到他的伴黨之中,比如本經中的瞿迦梨比丘便是其中之一。這裏面就可能會出現這樣一個問題,即對于那些提氏伴黨來說,他們所追隨的是提婆達多,那麼這些提氏的伴黨是如何對待佛陀的呢?關于這個問題多少有些微妙——在形式上,這些人必須要把佛陀視爲唯一的且至高無上的尊師,有時候也礙于情面,也時不時地前往拜谒佛陀。然而各自心裏面是怎麼想的,那就因人而異了。當然我們也可以這麼說,雖然提婆達多作爲佛教叛黨面目而出現,但並非是佛教的對立面。提婆達多所宣揚的當然也是佛法,但是在具體修持方法與步驟方面,顯得有些劍走偏鋒;而在具體措施的行動方面,則采用了陰謀家的一些伎倆,這才是問題的根本所在。

  

  瞿迦梨比丘有一天來拜見佛陀,世尊當面質問他:“瞿迦梨!汝何故于舍利弗、目犍連清淨梵行所,走不清淨心?長夜當得不饒益苦?”佛陀既然當面質問瞿迦梨,肯定是事出有因。瞿迦梨回答說:“世尊!我今信世尊語,所說無異,但舍利弗、大目犍連心有惡欲。”就是說在瞿迦梨看來,舍利弗與大目犍連在修爲上並不徹底,還有“惡欲”的存在。這種“惡欲”是否有事實根據作爲佐證呢?我想肯定是捕風捉影甚至純粹是子虛烏有,但是瞿迦梨卻死活不認帳,一口咬定舍利弗與摩诃目犍連二位尊者心存“惡欲”。佛陀接連叁次質問和勸說,瞿迦梨比丘就是不忏悔,“違反不受”。

  

  所謂朗朗乾坤,因果絲毫不爽。瞿迦梨爲他的這種無端誹謗的惡行,注定是要付出慘重代價的。當他離開佛陀居所後不僅,現世報應便隨即而至,“其身周遍生諸疱瘡,皆如栗,漸漸增長,皆如桃李”。全身生起巨大的膿瘡自然令瞿迦梨比丘痛楚異常,他一個勁地叫喊著“極燒!極燒!”,最後遍體流出膿血,死于非命。

  由此可見:惡言中傷誹謗聖人,必定會遭受惡報。面對佛經與佛法,我們斷斷不能信心開河,造下口業。否則,近則害身,遠則贻害後代子孫。佛陀對于瞿迦梨比丘的惡報進行總結說:“是故,諸比丘!當作是學:于彼燒焦炷所,尚不欲毀壞,況毀壞有識衆生?”口業果報如何,吾輩豈能不慎言乎?(3.18.)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