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漫說《雜阿含》(卷四十七)~O 1264經:本經主題爲:“知恩報恩”。

  

  1264經:本經主題爲:“知恩報恩”。

  

  我們知道,在1262經中,佛陀提到了夜間聽聞到了野狐孤獨地哀鳴聲,從而勸導諸比丘要努力認真修行,不可隨己放逸而墮落到畜生道中去。在1264經中,佛陀再一次以野狐夜間的鳴叫聲作爲譬喻。佛陀問諸比丘:“汝等于夜後分聞野狐鳴不?”大家回答是“如是,世尊”。佛陀分析道:“彼野狐者,疥瘡所困,是故鳴喚。若能有人爲彼野狐治疥瘡者,野狐必當知恩報恩。”

  

  雖然二經均提到了後半夜野狐的鳴叫聲,但是二者旨趣完全不同。1262經的主旨是精勤而不放逸,1264經的主旨卻是“知恩報恩”。此時野狐的哀鳴,爲因爲自己身上生有疥瘡,雖爲畜生,但是卻懂得知恩報恩。這一點,我們在蒲松齡的《聊齋志異》中十分常見,比如說一介書生由于某種因緣,救了一只老狐狸的性命。過了沒多久,書生遇見老者,並且還見到老者的妻小兒女,甚至還與老者的女兒有了一段姻緣佳話。雖然故事多數是以淒美悲涼而結局,但是也可以說明這樣一個道理:畜生道尚且知道“知恩報恩”,所謂“滴水之恩,以湧泉相報”,更何況我們身爲萬物靈長的人類呢?身爲人類卻不思上報四重恩,這豈不說明我們反倒不如畜生麼?所以佛陀在分析這個問題上,將野狐與部分愚癡之人作了對比:“而今有一愚癡之人,無有知恩報恩。”這個“愚癡之人”究竟指的是誰,經中沒有詳細交待,但很顯然,佛陀肯定有所指向,我個人揣測是部分比丘身爲佛弟子,對佛陀的再造之恩並無半點感念之心,相反卻對佛陀很不尊重之故。故而佛陀告誡弟子們:“諸比丘!當如是學:知恩報恩。其有小恩尚報,終不忘失,況複大恩?”

  

  最後說一句題外話,既然本經的主旨爲“知恩報恩”,倒讓我想起去年八月份去北京中國佛學院考察之時,到佛學院的教務處時,見到一個巨大的木製屏風,上有趙樸老書寫的“知恩報恩”四字,據說此四字被奉爲中國佛學院的院訓。據佛學院網站對此四字的诠釋是:

  

  ““知恩”位列校訓之首,是期望全體法師、老師、學僧及員工無論在何何時候都應該想到自己應怎樣做人,要做“有道德”的人,要做感知和報答四恩(父母師長恩、衆生恩、國家恩、叁寶恩)的人。《大智度論》雲:“知恩者生大悲之根本,開善業之初門,人所愛敬,名譽遠聞,死得生天,終成佛道,不知恩者甚于畜生也。”可見知恩的重要性。“報恩”就是要用自己的行動,來利益他人,來回饋社會。具體到佛學院裏的教職員工和學僧來說,就是教職員工忠于職守、盡職盡責;學僧志存高遠、勤奮修學,爲將來走出校門發揮住持正法、續佛慧命、弘法利生的大用儲備資糧。”

  

  據我的粗淺理解,“知恩”即爲對別人的恩德沒齒難忘,“報恩”即將這份感念付諸行動;“知恩”重于“心”,“報恩”重于“行”。若將心與行完美結合,便是知恩報恩的完滿善行。而對于我們所說的“上報四重恩”,已故趙樸老曾作這樣闡釋:“一報父母師長恩,他們對我們有養育、教育之恩;二報衆生恩;我們的生活,依靠大衆多種多樣的勞動,我們應以同等的勞動報答他們;叁報國家恩,我們居住在國土上,享受公民一切權利,應該奉公守法。以莊嚴國土、利樂有情來報恩:四報叁寶恩,佛教導我們諸惡莫做,衆善奉行,自淨其意,饒益有情。”當我們在拜讀佛典時,對佛陀非但不心懷感恩,相反卻一個勁地品頭論足、橫豎挑刺,此種無知之舉,豈不是連野狐都不如了麼?(3.7.)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